2015届高考历史考前预测试题(八)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届高考历史考前预测试题(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4 14: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48:中国近代史部分1
1、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到“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社会’等等,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材料表明
A.在传统观念中已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B.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民应尽的责任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民的基本责任 D.旧用“国家”并非是指朝廷或皇室
2、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D.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3、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4、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这反映出
A.中国教育完成了近代化 B.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
C.清末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D.清王朝继续加强君主专制
5、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6、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内容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种观念
A.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7、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8、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9、《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48:中国近代史部分1【答案解析】
1、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海通”即近代门户被打开,“朝廷或皇室”即封建王朝,“国际侵略”即西方列强入侵,“新观念”即西方国家观念,“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即国人已明确自己的国家责任。理清这几个关键词,即在近代西方国家观念影响及民族危机下,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发生更新,不在效忠于朝廷,而是维护国家利益,成为真正公民。D项错误。A项早已形成。C项未体现。故选B。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国家观念的变化
2、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强、求富足以证明并没有认清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而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则足以证明甲午战争后认清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其他几个选项并不符合甲午战争之后的历史事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3、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从材料“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表明维持“法治”的精神;而材料“当庭特赦”学生,彰显了学生对爱国精神。,即“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的认识
4、 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体现了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教育的变化
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从材料的描述可知,清政府由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不很情愿地接受《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天津条约》等不条约的逐渐认同,说明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态度的变化:由不接受到逐渐接受。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6、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的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实际意义上反映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 正确;ABD体现的都是民本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主权在民
7、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故B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
8、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人平等;材料“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体现了地方自治;材料“全国陆海空军,……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体现了党政军分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政协
9、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可以看出,A项理解正确,排除;从“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的信息可以推出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故B项理解正确,排除;由于辛亥革命使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爆发的,有材料“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的信息可以推出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故C项理解正确,排除;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的必然性,D项理解错误。
考点:辛亥革命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49:中国近代史部分2
1、根据下图示意路线判断,该图应是
A.国共对峙红军长征路线图 B.国民革命北伐战争路线图 C.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路线图 D.解放战争解放军进军路线图
2、 下图是某个时期的军事反攻。最有可能的是:
A.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军胜利进军 B.十年对峙时期的红军反“围剿”
C.抗战后期敌后根据地的反攻 D.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战略反攻
3、读下图——欧洲某历史时期形势图。中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有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4、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从材料中不能得出
A.封建伦理道德有阶级性 B.不能打倒一切传统文化道德
C.旧的家庭伦理观念可以借鉴 D.现代道德要彻底放弃传统道德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49:中国近代史部分2【答案解析】
1. C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该路线是转向西南、西北等地,这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相符。A是指北上到达陕北,B是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D是从长江以北到长江以南,因此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图片中“晋察冀”、“晋冀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项正确;AB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3.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地图里的奥匈帝国是做此题的关键,本题地图里的奥匈帝国是仍然存在的,尚未分裂的,而“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C.中国共产党诞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时间均是在奥匈帝国分裂之后的事情,所以本题的答案只能是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成立
4、D 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主要是对旧道德中的阶级性进行批判,没有全盘否定旧道德,所以答案选择D。
考点:新文化运动
(附题)1、下图中一位中国人划着写有“中华货”、“中国出品”、“中国自造土产”的小船,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该图
A.揭露了列强武装侵华的恶劣行径 B.表明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C.说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2、《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3、“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 D.外国资本主义
(附题)1、C 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这也正与题干“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相符合。故选C。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依据所学,材料所说的“黎庶”指的是成群百姓的意思,但老农听不懂,以为是“梨树”。说明文言文严重脱离广大群众,提倡白话文非常必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故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新文化运动
3、A.“三种资本形态”,A项的自然经济不属于资本形态,它是封建形态的,故选择A项。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50:中国近代史部分3
1、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2、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的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法治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行动
3、 以下是1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何异同?(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6)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8)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A.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 B.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
C.公众批评《临时约法》 D.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4、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5、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①都反对专制②都倡导主权在民③都强调直接民权④都强调权力制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7、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8、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誓词表明孙中山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强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50:中国近代史部分3【答案解析】
1. A 解析:紧扣角度“礼治”,“ 讼师”到“ 律师”,“ 打官司”到“ 起诉”,“ 包揽是非”到“ 法律顾问”,故答案为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俗的变迁·法治Vs礼治Vs人治
2. A 解析:根据“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说明作者认为爱国热情固然值得称赞,但需要在法制的框架内维护民主政治。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3.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状况。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从题干的材料可知,命题者只是要求考生分析中国实行两院制的原因,并无“质疑”之意,排除A项;民国12年宪法并不是《临时约法》,排除C项;北洋政府名义上依然打着民国的旗号,排除D项。试题着重于分析与评论,意在考查考生的整体素质,故B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
4. B 解析:紧扣1917年李大钊的身份——新文化运动者,角度—孔子、专制之护符,宪法、现代国民自由,故答案为B。其他不是这角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宪法政治
5. C 解析:紧扣设问——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③都强调直接民权不是共同点,英美率先创立代议制:间接民主,其他为相同点。“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可以看出反对专制、主权在民。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民主义?民权主义vs英美宪政
6.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7. B 解析:太平天国的 “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8. C 解析: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可知①正确;从“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可知③正确;从“民国卓立于世界”可知④正确;在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主张,材料只是要求列强承认民国,可知②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9. C 解析:A、B、D都是厘金政策产生的影响;厘金是是“酌量抽厘的商业税”、“遇卡抽厘”,这C项中的重农无关,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多以非选择题的综合试题,从纵向上看,要求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等阶段特征;从横向上看,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社会进步思想、社会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考查经济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附题)10、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10.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体现了约法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内容。《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故选B。D项说法与《临时约法》内容不符。A、C两项都是对B项的说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51:中国近代史部分4
1、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A.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2、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变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有“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下列发生在转折期的“上升”事件有
①《辛丑条约》②《临时约法》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 “冲击一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一刺激一机遇一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外部的冲击
中国的回应
A
鸦片战争
开启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近代化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C
甲午中日战争
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4、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均主张“中体西用” 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5、章开沅等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1912年)1月27号,法国外长告诉法国驻伦敦等地大使:迄今为止,六国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他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的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材料表明当时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是
A.赞成 B.反对 C.漠视 D.观望
6、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民革命军建立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7、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8、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与材料中的爱国主义最符合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9、孙文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段材料说明平民革命
A.是“家天下”式的旧式革命 B.是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革命
C.是实现君主立宪的平民革命 D.是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
10、“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51:中国近代史部分4【答案解析】
1、C 解析:“主权在民”“法赋民权”颠覆了“主权在君”“君权神授”,C体现了君权神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
2、A 解析:紧扣时间:1901年到1920年,上升等关键信息,排除北伐战争(1926--1927)、《辛丑条约》。
3. C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外部的冲击挑战,刺激中国的回应,回应又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依据所学知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近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其兴起的外在因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排除;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农民的理想追求,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且《天朝田亩制度》带有空想性和落后性;故排除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根本目的是为实现民主共和制,故与八国联军侵华没有直接关系;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4、D 解析:找多个事件的共同点,我们可以借用数学的代入法,看四个选项符合这多个事件麽?若都符合,则是答案。AC只有洋务运动符合,B不符合洋务运动,D都符合,且符合文明史观。
5、D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六国至少…他们不介入…拒绝…清皇室的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再结合教材P64页——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列强之所以观望,是因为形势不明朗,实现利益最大化。
6、D 解析:联系1924到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的史实从组织领导、革命历程和革命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理解。正是在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7、D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共决定与国共合作。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靠工人单枪匹马无法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8、C 解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与材料中“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与“中世纪”不符。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9、D 解析: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孙文(中山)、《同盟会宣言》、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议员、大总统民选、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等形成信息链,排除ABC,D符合。
10、B 解析: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开始了,洋务运动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其他几项都没有体现重获新生。
(附题)11、、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宣誓,订立章程,宣称“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这表明岳王会
A.深受传统封建忠君思想影响 B.与义和团的目标相似
C.其成立反映了国内政治形势 D.与同盟会有本质区别
12、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主张
C.说明孙中山认同暴力革命的道路 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11、C 解析:据材料中“尽力排满”排除A项;义和团的目标是“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排满思想不符,排除B项;与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中有相似的排满思想。故选C。
12、D 解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态度转变的理解。据题干时间:1925年,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故选D。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52:中国近代史部分5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3、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材料中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4、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侵略军的行为依据是《辛丑条约》 B.反映了中国已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表明清政府具有强烈的主权意识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5、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客观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希望借助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局限性
6、《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 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
7、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8、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9、“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句话表明五四运动
A.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 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10、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11、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材料表明梁漱溟的态度是
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52:中国近代史部分5【答案解析】
1、A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现象是南京国民政府自主决定关税,这与《南京条约》相关,这一条约规定“协定关税”,故选A。
2、B 【解析】原文出自徐中约先生的总结:“日本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因此是指中国民族意识尚未觉醒,与后来八年抗日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答案为B。
3、A 【解析】依据材料看出: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仇视维新变法运动,而引起仇视外国人才爆发的,是“顽固”的行为。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4、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关于清政府官员处置的问题,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A、B、C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能力。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为推翻清朝统治而激烈悲壮地斗争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那时的革命志士心目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宣传这次革命运动根据引文中“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一句分析,选出B项。
6、C 【解析】依据“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由此看出《泰晤士报》报道新闻时的谨慎。
7、D 【解析】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无从反映。
8、C 【解析】据题干可知,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项。
9、C 【解析】分析材料,作者认为通过五四运动,“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等思想得到了弘扬,A、B、D三项说法都正确,但反映材料的应是C项。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爆发。
11、D 【解析】曹汝霖等卖国贼罪大恶极,学生“五四”集会游行示威,表达捍卫国际权益的爱国热情,但在此名义下的暴行触犯法律的底线。是应该抵制的,应该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附题1、 20 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B.外来冲击推动中国法制建设
C.排满反清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D.民族危机下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附题2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附题1: D 【解析】根据“20 世纪初……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的时间和刊物的主题,不难反映出民族意识的觉醒。
附题2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探索。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说明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53:中国近代史部分6
1、1935年起,蒋介石通过三条渠道与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共 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2、《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3、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
A.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C.增强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力量 D.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
4、“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校歌应该写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反映了
A.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民族资本家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6、据记载:从1900至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7、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左右。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
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9、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的军事改革增强了国防力量
10、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 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阵地
2015届高考考分提升53:中国近代史部分6【答案解析】
1、C 【解析】 据题干时间1935年和蒋介石秘密接触中国共产党,说明国共两党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但是蒋介石尚未放弃武力剿共的方针,排除A,选C项;B、D两项在题干中未反映。
2、A 【解析】据材料中“中国不会亡”分析,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谢团长”应是指在淞沪会战中涌现出来的守卫上海四方仓库的谢晋元团长,据此分析,此时正值抗日战争防御阶段。
3、B 【解析】根据所学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反法西斯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故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的作法是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4、D【解析】本题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信息“万里长征,辞却了……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可知当时长征已经结束,面临收复北京、南京驱逐日本侵略者的使命,故选D项。
5、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某一派别的主张,可将题干设问转换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主张。据“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A项正确。B、C、D与材料信息不符。
6、A 【解析】注意题目中时间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和一战之前,因此“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政治革命”都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因此选A项,在“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下,更多人投资实业。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未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故排除②,因此选B。
8、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的附庸,日益边缘化,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事实;D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法实现。
9、B 【解析】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故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选B。A、C、D三项材料中未反映。
10、C 【解析】通过《大公报》这份报纸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项观点无法直接从材料得出。
附题1、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不断出现 D.西方文化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附题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上述材料反映出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附题3、香港第一份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 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
附题4、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材料反映了
A.国家的贫穷落后 B.舒适休闲的生活方式 C.“左”倾思想盛行 D.紧跟当时的世界时尚
附题1、B【解析】洋务运动期间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是支持学习西方的技术的,但他们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所以排除A项,CD两项均为无关项。 附题2、C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风俗礼仪的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说明当时人们的婚俗观念已受西方的影响。 附题3、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收益。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 附题4、C【解析】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由题干的“20世纪60年代末”和“军装和“干部服”盛行”,依据所学知识:60年代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A、B、D项材料没有体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