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课《时评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1课《时评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4 10: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1课 时评两篇 时评是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
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 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 风气,则包括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
时评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社会的舆论生态。人们通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使民间的声音日益壮大。车队与红灯思考:消息2:根新华社3月1日的消息: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消息1:据《北京娱乐信报》7月29日报道:近日,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该项研究在分析社会地位变迁时,十分注重家族影响,称:“1978年后,国家干部录用过程中对‘学历’的强调使干部直接将自己的子女安排进国家机关的概率得以降低 ……”小组讨论,对此发表评论。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阅读文章,说说文章关注的是什么社会现象,理出作者的思路。摆现象:“两会”车队不再一路绿灯。(1)分析论证惯例现象:车队扰民(2—3)挖掘根源:特权思想(4)摆事实:用詹姆士一世的例子说明法律高于一切(5)结尾亮出观点:法规面前无特权(6)车队与红灯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子。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提示:1、题目为“车队与红灯”——车队指什么车队,它与红灯怎样联系在一 起?
2、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讨论:观点一:本来,“两会”召开是国家大事,为保障“两会”的顺利进行,“两会”车辆由警车开道赴会,这没什么不对的。以前的那种处理方式,保障会议的顺利进行,应该说是很有效率的。观点二:警车开道闯红灯之类的特权,人为地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误解和隔阂,代表有超出代表之外的特权享受,人民则有理由怀疑代表的忠实。代表是代表人民开会,人民并没有给代表可以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之类的特权。 结合文章论述,你更加倾向于认同哪一种观点?并说说你自己的理由。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中秋节的时候,同学们一定会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们吃的月饼一般是自己花钱去商店买的吗? 吃月饼的时候,同学们最在乎的是什么?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小小的月饼承载了人们的向往,寄托了人们深深的祝福!自读文章,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是如何针对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中心论点: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现象: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味儿变了月饼由“简单、纯朴”——“眼花缭乱”“匪夷所思”如月饼包装花样繁多——形式大于内容月饼“大旅行”礼品化、高档化分析论证:月饼变味儿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引出一个问题: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不符合国情,不符合民意消费要讲文明: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反面)要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正面) 回应文章开头,并根据前面的现象和论证提出号召:两个务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文章结尾:讨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写时评?1、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行原发性的生活思考,敏锐地捕捉话题;
2、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要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摆事实(要准备典型、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3、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读者读的时候能够理出一个明确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