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单元综合复习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含解析)(江西地区适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单元综合复习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含解析)(江西地区适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03 11:2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单选题
1.(2023上·江西吉安·九年级统考期末)我县碧洲镇盛产毛竹,常利用毛竹进行土法造纸,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斩竹槌洗 B.煮楻足火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2.(2023上·江西宜春·九年级校考期末)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石蜡熔化 C.纸张燃烧 D.湿衣服晒干
3.(2023上·江西赣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以下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卷笔刀削铅笔 B.剥开的香蕉一段时间后会变色
C.圆珠笔墨水越写越少 D.给排球打气
4.(2023上·江西南昌·九年级南昌市八一中学校联考期末)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合成抗病毒药物 B.干冰升华
C.空气液化制氧气 D.活性炭吸附毒气
5.(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6月5日我国神舟14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点火升空 B.箭船分离 C.太阳帆板展开 D.自主交汇对接
6.(2022·山东淄博·统考一模)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为世界冬奥会留下了一张响亮的名片。下列冬奥会中的有关应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A.铸造奖牌 B.“飞扬”火炬燃烧
C.人工造雪 D.艳丽的景观灯发光
7.(2022上·江西赣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宁都白莲味美清香,从采摘到我们手上经过一系列步骤,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剥莲蓬 B.褪莲壳 C.挑莲心 D.炭火烘莲子
8.(2021上·江西抚州·九年级统考期末)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手工刺绣 B.苹果榨汁 C.露天烧烤 D.冰冻凉粉
9.(2023上·江西赣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能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A.试管 B.量筒 C.滴瓶 D.烧杯
10.(2023上·江西宜春·九年级校考期末)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用酒精灯加热
C.熄灭酒精灯 D.添加酒精
11.(2023上·江西吉安·九年级统考期末)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措施之一…….出门戴口罩,口罩的作用类似于实验室中的
A.锥形瓶 B.漏斗 C.集气瓶 D.滤纸
12.(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学校采购了一批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喷雾。你建议在存放处张贴的警示标识是
A.B.C. D.
13.(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硬水性质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取样品 B.滴加肥皂水
C.振荡 D.加热水样
14.(2021上·江西赣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所示中的“错误操作”与“可能导致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试管炸裂 B.读数偏小
C.沾污滴管,污染试剂 D.引起中毒
二、选择填充题
15.(2021上·江西抚州·九年级统考期末)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得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 )
A.组成完全相同 B.水蒸气含量高 C.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D.
三、填空题
16.(2020·辽宁大连·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用相同的两个玻璃罩探究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Ⅰ:如图甲,将三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编号,并等距离定在铁丝上,在铁丝两侧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立即用玻璃罩扣上,使铁丝处于正中位置。三个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如表格所示。
容器编号 1 2 3
时间/秒 3.2 5.0 11.1
实验Ⅱ:如图乙,将三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置于玻璃罩内的不同位置。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的示数明显增大,A、C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Ⅰ中,先熄灭的是 (填“高”或“低”)蜡烛。
(2)通过上述实验,解释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的原因。
(3)结合实验及相关知识分析,高层楼房着火时,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做法有 (可多选)。
A排队乘电梯依次撤离
B向着火楼层的上方撤离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跑离火场
D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17.(2023上·江西吉安·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认识常见的实验仪器,熟悉常见的实验操作。

(1)用如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①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 ;
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 ;
③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时需用 ;
④具有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液体试剂三种用途的仪器是 。
(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8mL(填“”、“”或“”)。
18.(2023上·江西九江·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d ;g 。
(2)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①可以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②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 。
③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
19.(2023上·江西赣州·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取用药品要节约,没有说明用量时,固体一般 。
(2)取用7.2mL蔗糖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填字母)。
A.5mL量筒 B.10mL量筒 C.20mL量筒 D.胶头滴管 E.玻璃棒
(3)若某同学量取液体时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 (选填“<”、“>”或“=”)15mL。
(4)用托盘天平称取7.6g食盐固体(1g以下用游码),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该 ,直至天平平衡;若称量时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实际称取的食盐的质量是 g。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斩竹槌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煮楻足火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日晒成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覆帘压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2.C
【详解】A、酒精挥发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石蜡融化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纸张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湿衣服晾干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C。
3.B
【详解】A、用卷笔刀削铅笔,改变物质的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剥开的香蕉一段时间后会变色,是香蕉表面被氧化了,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圆珠笔墨水越写越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给排球打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合成抗病毒药物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B、干冰升华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C、空气液化制氧气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D、活性炭吸附毒气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A。
5.A
【详解】A、点火升空,发生了燃烧,一定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箭船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太阳帆板展开,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自主交汇对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6.B
【详解】A、铸造奖牌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飞扬”火炬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人工造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艳丽的景观灯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A、剥莲蓬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褪莲壳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挑莲心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炭火烘莲子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
8.C
【详解】A、手工刺绣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苹果榨汁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露天烧烤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冰冻凉粉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9.A
【详解】A、试管能直接加热,A正确;
B、量筒是用来量取一定体积液体药品的容器,不能加热,B错误;
C、滴瓶用于存放少量液体,不能加热,C错误;
D、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垫陶土网,D错误。
故选A。
10.A
【详解】A、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选项A正确;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进行加热,选项B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选项C错误;
D、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需要使用漏斗,不能向燃烧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可能引起火灾,选项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口罩能防止病毒进入鼻腔,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化学实验的过滤操作中所使用的滤纸。
故选: D 。
12.D
【详解】酒精易燃烧,常温下为液体,属于易燃液体,不具有腐蚀性、毒性,也不易发生爆炸,故选D。
13.B
【详解】A、使用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如图错误;
B、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正上方正立,不要伸到试管内,更不能触壁,如图操作正确;
C、振荡试管时不能上下振荡会使液体药品溅出,要左右振荡,如图操作错误;
D、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如图试管内液体过多,容易溅出伤人,操作错误;
答案为:B。
14.B
【详解】A、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受热仪器破裂,故操作与后果一致;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读数偏大,故操作与后果不一致;
C、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没有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故造成后果为:会沾污滴管造成试剂的污染,故操作与后果一致;
D、闻药品的气味时,直接用鼻子闻,会引起中毒,故操作与后果一致。
故选:B。
15. B 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或氧气含量较低)
【详解】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呼出气体中所含的氧气的含量比人体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人体要通过呼吸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故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
故选B,补充: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或氧气含量较低)。
16. 高 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热,使火焰周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向上运动;玻璃罩上方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CD
【详解】(1)由表可知,1号容器中的澄清石灰水最先变浑浊,说明生成的二氧化碳先汇聚到烧杯的上部,则实验I中先熄灭的是高层的蜡烛,故填高。
(2)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是因为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热,使火焰周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向上运动,玻璃罩上方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故填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热,使火焰周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向上运动,玻璃罩上方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3)A 高层楼房着火时易造成电路断电,不可乘电梯撤离,选项错误;
B 着火时生成的有害气体与烟尘受热密度变小,向上挥发,所以高层楼房着火时不可向着火楼层的上方撤离,选项错误;
C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避免有害气体或烟尘进入呼吸道,着火时生成的有害气体与烟尘受热密度变小,向上挥发,弯腰跑离火场可以避免窒息,选项正确;
D 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选项正确,故填CD。
17.(1) 药匙 胶头滴管 酒精灯 集气瓶 烧杯
(2)>
【详解】(1)①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药匙;
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常用于给物质加热;
③集气瓶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且不能加热;
④烧杯用于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液体,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要垫上陶土网使之受热均匀;
(2)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9mL是正确的,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mL,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11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8mL。
18.(1) 试管 玻璃棒
(2) b i a
【详解】(1)据图可知,d是试管,g是玻璃棒。故填:试管,玻璃棒。
(2)①可以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故填:b。
②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烧杯。故填:i。
③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胶头滴管。故填:a。
19.(1)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2)BD
(3)<
(4) 向左盘加入少量的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7
【详解】(1)实验室取用药品要节约,没有说明用量时,固体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2)量取液体时,选择量程比量取的液体体积大或相等并且最相近的量筒,倾倒至快接近要量取的体积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体积,所以取用7.2mL蔗糖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10mL量筒和胶头滴管;
(3)量取液体时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15mL;
(4)称量时,指针偏右,说明药品的质量比要量取的质量少,所以应该向左盘加入少量的食盐直至天平平衡;若药品和砝码位置放反了,实际称取的食盐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