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标:
整合单元信息,构建学习任务群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五篇文章。它们虽然体裁各异——《黄河颂》为诗歌、《土地的誓言》为抒情散文、《老山界》为叙事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为报告文学、《木兰诗》为乐府民歌,但主题相同,都抒发了家国情怀。
(一)单元学习目标的设定
本阶段教学活动的单元目标是:用作品浸润学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思想。笔者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实施本单元教学,用层级序列的梯度结构,探究这五篇传递家国情怀思想的优秀文化作品的语文价值。
单元教学活动的实施要运用语文要素,从语文学科视角,探究作品蕴含的家国思想,来完成本单元语文任务,具体包含以下两点教学活动。
(1)“涵”与“悟”的技能训练。本单元的技能训练承接课文的基础性教学,继续学习精读、涵泳。教师教学时应侧重学生涵泳与感悟的体验,引领学生浸润在课文情境中,进行联想与想象,揣摩文本抒情方式,感悟作品主题。
(2)“写”与“抒”的技能训练。本单元技能训练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抒情”,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教师在施教时,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给文章做批语,并能用简练语言记下阅读时的心得。
单元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感受家国情怀,树立爱国意识,形成责任担当,学会理性爱国。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榜样的爱国力量,坚定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二)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深刻地感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并以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任务群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1)活动主题:弘扬红色文化,铸就爱国情怀。
(2)阅读与探究实践活动方式:精读、批注与收集。
(3)单元习作:以“我眼中的 ”为题开展写作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抒情。
(4)综合性专题活动:“天下国家”。
学习任务群的架构应把五篇作品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融合一体,按由浅到深的层级序列推进。
二、任务活动: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设置驱动性问题
为了突出“家国情怀”主题,本阶段采用群文阅读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的项目式学习方式。所谓的群文阅读是指以整体阅读方式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抓手,进行开放、合作、探究、体验、实践等系列文本阅读活动。
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显性的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完成一系列项目化子任务,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以单元学习目标为核心的学习任务的设定
1.班级举行爱国诗词朗诵会
(1)任务内容:朗诵《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及毛泽东革命系列诗词 3 首——《如梦令·元旦》《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
(2)完成目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爱国题材的意象选择及抒情表达的不同方式。教师创设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频情境,学生了解因诗词作品抒情方式不同而朗诵方式不同的原因,并改变原来学习诗词时揣摩品味书面文字的方式,开口诵读,以声悟情,以声传情。
诗词朗诵会旨在用诵读方式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开展群文阅读,精读文段并批注
(1)任务内容:群文阅读文本内容为《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3 篇。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运用精读法、批注法、情感浸润法等学习方法。
(2)完成目标:引导学生阅其文,感其情。学生通过阅读群文,透过显性事例感悟人物精神本质,形成正确价值观,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3. 开展拓展型阅读
(1)任务内容: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观察、收集、整理自己身边蕴含家国情怀的人文资料。
(2)完成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开拓语文学习的视野,打通语文与历史、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社会的关系,让丰富的大千世界为语文所用;组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开展思辨性深度阅读。
4. 撰写“我”心中的英雄
(1)任务内容:教师允许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文学表达。学生可以选用本单元中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对英雄的赞美之情,完成习作“‘我’心中的 ”,个性书写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
(2)完成目标:抒真情写实感,写出“我”心中的英雄形象。
“爱国诗词朗诵会”“群文阅读”“思辨性拓展阅读”这三个学习活动让学生用不同方式感悟爱国情怀,为撰写“我”心中的英雄作铺垫。学生完成习作“‘我’心中的 ”,便完成“家国情怀”单元核心任务。
(二)项目驱动视域下的分阶段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1. 学习任务(阶段一)
(1)进度安排:用三个课时,整合单元教材,感受人物魅力,感悟作品爱国思想。
(2)活动形式:朗诵、群文阅读。
(3)任务化驱动问题:①用诵读等方式感悟诗歌的家国情怀主题。②用精读法、批注法、情感浸润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4)课堂教学阶段:
第一课时:举行爱国诗词朗诵会。
①学习资源:《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毛泽东革命系列诗词 3 首;②学习支架:朗诵技巧小贴士;抒情方式小贴士。
革命传统作品特别是诗歌,有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字、气势恢宏的内容,适合通过朗诵理解诗歌主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极富感染力的音效助力朗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情朗读诗歌。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也通过对朗诵技巧的处理与运用,表达自身情感。通过爱国诗歌朗诵会,学生在参与朗诵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直接与间接抒情。比如,朗诵《黄河颂》时,学生通过重读与轻读处理,表现气势磅礴的黄河,赞颂黄河的伟大精神。同时,气势磅礴的诗句也激励着朗读者激情朗读,无论是朗诵者还是听众,其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更激发人产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运用爱国诗词朗诵会这种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从学科育人角度看,能促进学生文化滋养和精神生长。学生通过朗读诗歌,理解、积累、内化诗歌的语言、思想,欣赏膜拜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峥嵘岁月里的革命豪情及乐观精神。学生既学习诗歌知识又开拓思维和眼界,情感向更高阶发展,从而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开展“家国天下”主题群文阅读教学。
①学习资源:《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资料;中国抗美援朝背景资料。
②学习支架:批注小贴士。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指反映现代革命题材,反映中华民族和人民为追求解放、民族独立、生活幸福而不断奋斗的革命作品。它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家国情怀思想的重要来源,承载语文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革命传统作品中的语文价值,即学科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艺术规律,从而完成家国情怀教育任务。教师用情感浸润法努力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精读法、批注法去发现与思考、积累与运用。单元整体综合阅读方式可以从单元高度,横向建立作品间的联系,反复浸润,层层推进,凸显单元“家国天下”主题,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
比如,《老山界》是一篇叙事性文章,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用精读法品读课文。学生通过梳理文中典型事件,了解翻越险峻老山界的战斗历程,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时应留心该文以时空为序的记叙写法,再引导学生用批注法研读课文,探寻长征精神。比如,翻越险峻山峰时红军战士们的诙谐语言,巧妙地展现了红军行军场面的“惊心动魄”及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阅读课文时,学生应重点赏析精彩细腻的环境描写片段,其给人身临其境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冲击。文章刻画了将士们临危不惧、处困不悲、语文课堂0262022 年 8 月乐观从容的革命者形象。最后教师通过课外拓展环节,实现传承长征精神的教学目的。
2. 学习任务(阶段二)
(1)进度安排:用一个课时和课余时间,进行课外拓展,围绕“天下国家”单元主题,开展拓展性任务的深度阅读。
(2)活动形式:开展“我眼入我心”综合性学习。
(3)生活化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对三明红色革命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并以此推动学生对其的了解,用红色革命故事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四课时:举行“风展红旗,如画三明”红色故事演讲比赛。
①学习资源:学校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的“红色情思‘风展红旗,如画三明’文化”研学活动;学生利用节假日“家乡一日游”收集整理的三明12县市的革命故事;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资料。
②学习支架:制作美篇的技巧;制作链接视频、动画、微课的 PPT 技巧。
三明市是红色革命老区之一,是红星照耀的革命根据地。因此三明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清流是毛泽东描写革命斗争生活的诗词《如梦令·元旦》的创作地;建宁是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宁化是长征出发地之一;永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临时省政府所在地;等等。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三明这片红色土地上进行过革命实践。英雄的三明人民也为中国工农红军奉献了 3.7 万名子弟兵,其中有 1.2 万名三明籍红军参加长征。他们在著名的湘江战役中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与数倍的敌人血战多日,大部分人壮烈牺牲、血染湘江,成功到达陕北的仅有 76 人。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与家人去瞻仰身边的革命遗迹,倾听“风展红旗如画”宣讲团宣讲的红色故事,走进革命博物馆了解三明革命历史,了解无数英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学习并传承三明的红色文化。学生收集、整理有关三明12县市红色故事的视频、照片、诗词、书籍,并制作“‘我'眼中的红色三明”美篇,在朋友圈、班级微信群展播。
接着,学生如期开展“风展红旗,如画三明”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在链接红色三明历史的视频的 PPT 助力下,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该活动激活了三明红色资源,学生对家乡的革命故事如数家珍。
同时,红色故事也使学生传承了红色基因,做到鉴往知来,心中播下坚定复兴民族大业的种子,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3. 学习任务(阶段三)
(1)进度安排:用两个课时,学生选用本单元中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形式,或直接或间接抒发对英雄的赞美之情,完成习作“‘我’心中的 ”,个性书写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
(2)活动形式:我手书我心,撰写“‘我’心中的 ”习作。
(3)生活化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学习怎样恰当抒情,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五、六课时:完成习作——“‘我’心中的 ”。
①写作要求:题目横线处填上“家乡”“中国”等;以恰当的抒情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②学习支架:“学习抒情”。
三、学习评价:以多样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素养
学习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第二单元紧紧围绕项目化目标,设计覆盖全过程的相关评价任务,密切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的成果展示,习得经验的交流。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探讨、沟通、深度学习的同时,及时进行鼓励、指导性评价,巧妙调动学生探究热情。本课程设计的评价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
(1)课堂 PPT 展播有关革命系列诗词创作背景、抗美援朝背景的图片、视频资料。
(2)在班级微信群、家校朋友圈上传图片、视频等,展播学生的“红色情思‘风展红旗,如画三明’文化”研学活动资料。
(3)课堂上教师表扬群文阅读时学生的读书笔记。
(4)学生作文、演讲稿、视频、手抄报、照片等资料按小组量化评分,评出等级,进行物质奖励并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作品,公布小组等级。
(5)举行故事演讲比赛、朗诵会,小组代表参赛,现场评分,评出等级。
四、结语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笔者根据学习内容提炼出学习任务,结合课时将其分为三个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都创设了一个驱动性问题,以驱动性问题为中心,以学习任务群为途径,以创设具体情境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了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