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农家孩子的歌》第2课《打枣》
【教材分析】
《打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农家孩子的歌》第2课欣赏课。《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乐曲,旋律具有河北民间音乐的风格。独奏者运用“咔腔”的演奏方法,手持两只唢呐,用大唢呐(音色低沉)代表爷爷,用小唢呐(音色明亮)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番演奏,加上乐队的衬托,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和孙女在农家小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这首乐曲属于中国民间乐曲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即兴性,由两个主要旋律与乐队相互配合演奏,可以看作是循环体结构。为了便于学生欣赏,我们还是把乐曲分为三个部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自信心建立的重要阶段,他们在接受他人的评论中能发现自己的价值,产生喜悦感、骄傲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激烈的自我确立、自我主张,对自己评论偏高,甚至有时“自高自大”,所以,在教课中要时时时应用一些小“特技”来提示那些自高自大的孩子,劝告他们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掉信心的孩子要实时抓住时机鼓舞他们。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情绪变化比较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管控学生,管理课堂纪律,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学习感受作品的欢快风趣的情绪,以及打枣的场景
(二)艺术表现
能熟练哼唱主题旋律,能听辨乐器音色,分析曲式基本结构
(三)创意实践
用肢体语言和乐器为作品伴奏
(四)文化理解
通过欣赏作品丰富学生的自然与生活常识,既可以使农村孩子在生活上产生共鸣,又可以使城里孩子更加热爱大自然。这对城乡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表演歌曲
(二)教学难点:
1、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集体舞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农村有哪些生活让你记忆犹新?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今天农村正在丰收,老师就带你们走进农村体验一番,聆听音乐,判断这段音乐的演奏形式是怎样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表现的是农村什么丰收的场景?(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段音乐是由唢呐独奏的一首作品,表现的是打枣的丰收场面,名字叫作《打枣》(书写板书《打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激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感受音乐
教师:你们认识唢呐这个乐器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刚才的聆听,知道唢呐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唢呐的音色嘹亮,高亢,可以表现优美的旋律,也可以表现激情高亢的旋律。同样也可以表现低沉悲伤的情绪,今天这首作品通过聆听能听出几种音色的唢呐在演奏?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乐曲,旋律具有河北民间音乐的风格。独奏者运用“咔腔”的演奏方法,(模仿人说话的声音)手持两只唢呐,用大唢呐(音色低沉)代表爷爷,用小唢呐(音色明亮)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番演奏,加上乐队的衬托,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和孙女在农家小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下面我们欣赏引子部分,聆听音乐,感受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它用小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和自由的节奏、活泼的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一个欢乐的农村庭院。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一部分,听一听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部分,唢呐与乐队一起奏出了欢快的旋律,速度从慢起逐步转向中板,烘托出打枣的欢乐情景。下面我们分组表演这首作品,一组模拟唢呐演奏的姿势,二组打节奏
预设: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第二部分,这段音乐出现了几个主题音乐?(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要部分,有两个主要旋律。再次聆听听听这两段主题音乐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几种唢呐?表现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个旋律的节奏先舒展后密集,得更加活泼。第二个旋律诙谐、风趣,好像说话一样。这两个旋律构成了一个主题乐段,这段乐曲中有两只唢呐,用大唢呐(音色低沉)代表爷爷,用小唢呐(音色明亮)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番演奏,加上乐队的衬托,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和孙女在农家小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下面我们学唱一下这两条旋律
预设:学唱
教师:下面再次聆听音乐,找找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演奏了三遍,第一遍用大唢呐演奏,低沉的音色好像是爷爷的形象;第二遍用小唢呐演奏,明亮的音色好像是小姑娘的形象;第三遍是两种唢呐交替演奏,加上乐队的协奏,非常热闹、风趣,形象地表现了祖孙俩打枣的情景。下面我们边听音乐模仿两个角色(播放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相比判断这段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情绪有什么变化?(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三部分是主题乐段的压缩再现,速度渐快,力度渐强,情绪更加热烈。在大唢呐、小唢呐和乐队的配合演奏中逐渐将情绪推向高潮,这段音乐主旋律出现了几次呢?再次聆听音乐(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演奏了两遍,仍是上面两个旋律交替演奏,那么在乐曲的结尾处出现了怎样的音色?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独奏者运用“咔腔”的演奏方法,(模仿人说话的声音)最后在模仿“笑声”的旋律声中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整体聆听,听听主旋律一共在全曲中出现了几次?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主旋律一共出现了五次。
【教学建议:开始可聆听乐曲导人,请同学们听辨主奏乐器,然后简介唢呐。如果老师能演奏就更好了。复听乐曲,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欢快、风趣的情绪,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欣赏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哼唱两个主题,分辨大唢呐和小唢呐的音色,以及主题乐段出现的次数(三次)。
欣赏第三部分,分辨主题乐段出现的次数(二次),引导学生知道乐曲用了啖呐“味腔”的演奏方法,模仿了人声,特别是“笑声”非常形象逼真。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听出大唢呐和小唢呐不同的音色,并联想爷爷和小孙女打枣的情景。】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我们选几位学生上台面表现作品,第一部分模拟唢呐演奏,第二部分利用锣等乐器为乐曲伴奏,第三部分打节奏(播放音乐)
预设:表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到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欣赏视频来欣赏一下《打枣》
预设:欣赏视频
教师:欣赏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作品丰富学生的自然与生活常识,既可以使农村孩子在生活上产生共鸣,又可以使城里孩子更加热爱大自然。这对城乡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打枣》
唢呐独奏 “咔腔” 五次
、
顿音
1=C 2/4拍 中速 轮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农家孩子的歌》
同学们,农村有哪些生活让你记忆犹新?
今天农村正在丰收,老师就带你们走进农村体验一番,聆听音乐,判断这段音乐的演奏形式是怎样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表现的是农村什么丰收的场景?
唢呐独奏《打枣》
你们认识唢呐这个乐器吗?
通过刚才的聆听,知道唢呐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唢呐的音色嘹亮,高亢,可以表现优美的旋律,也可以表现激情高亢的旋律。同样也可以表现低沉悲伤的情绪,今天这首作品通过聆听能听出几种音色的唢呐在演奏?
《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乐曲,旋律具有河北民间音乐的风格。独奏者运用“咔腔”的演奏方法,(模仿人说话的声音)手持两只唢呐,用大唢呐(音色低沉)代表爷爷,用小唢呐(音色明亮)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番演奏,加上乐队的衬托,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和孙女在农家小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下面我们欣赏引子部分,聆听音乐,感受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乐曲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它用小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和自由的节奏、活泼的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一个欢乐的农村庭院。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一部分,听一听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部分,唢呐与乐队一起奏出了欢快的旋律,速度从慢起逐步转向中板,烘托出打枣的欢乐情景。下面我们分组表演这首作品,一组模拟唢呐演奏的姿势,二组打节奏
下面我们聆听第二部分,这段音乐出现了几个主题音乐?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要部分,有两个主要旋律。再次聆听听听这两段主题音乐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几种唢呐?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个旋律的节奏先舒展后密集,得更加活泼。第二个旋律诙谐、风趣,好像说话一样。这两个旋律构成了一个主题乐段,这段乐曲中有两只唢呐,用大唢呐(音色低沉)代表爷爷,用小唢呐(音色明亮)代表孙女,大、小唢呐轮番演奏,加上乐队的衬托,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和孙女在农家小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下面我们学唱一下这两条旋律
下面再次聆听音乐,找找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
演奏了三遍,第一遍用大唢呐演奏,低沉的音色好像是爷爷的形象;第二遍用小唢呐演奏,明亮的音色好像是小姑娘的形象;第三遍是两种唢呐交替演奏,加上乐队的协奏,非常热闹、风趣,形象地表现了祖孙俩打枣的情景。下面我们边听音乐模仿两个角色
下面我们聆听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相比判断这段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情绪有什么变化?
第三部分是主题乐段的压缩再现,速度渐快,力度渐强,情绪更加热烈。在大唢呐、小唢呐和乐队的配合演奏中逐渐将情绪推向高潮,这段音乐主旋律出现了几次呢?再次聆听音乐
演奏了两遍,仍是上面两个旋律交替演奏,那么在乐曲的结尾处出现了怎样的音色?
独奏者运用“咔腔”的演奏方法,(模仿人说话的声音)最后在模仿“笑声”的旋律声中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整体聆听,听听主旋律一共在全曲中出现了几次?
主旋律一共出现了五次。
精彩演绎
下面我们选几位学生上台面表现作品,第一部分模拟唢呐演奏,第二部分利用锣等乐器为乐曲伴奏,第三部分打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欣赏视频来欣赏一下《打枣》
欣赏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
再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