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都含有氧元素 B. 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
C. 都属于氧化物 D. 相同条件下密度都比空气的大
2.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步行代车 B.循环使用教科书 C.出门随手关灯 D.乱砍滥伐森林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仅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相似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4.在如图所示装置中,有A、B、C、D四支试管分别充满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橡皮塞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5.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不同总结错误的是
A. 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 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 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6.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可用燃着的木条
C.在发生装置中加入块状石灰石和硫酸
D.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反应,故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后溶液变成蓝色
8.关于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l
D.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表示为ν(CO):ν(O2) =2:1
9. 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B. 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C. 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 该装置的左半部分也可用于制取氧气
10.检验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不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最好的是
A.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B.将燃着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熄灭
C.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D.通过闻气味
11.实验室制备并收集CO2,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连接装置 ③加入大理石 ④加入稀盐酸 ⑤收集 ⑥验满
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12.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步行代车
B.循环使用教科书
C.出门随手关灯
D.乱砍滥伐森林
二、非选择题
13.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可通过控制弹簧夹K来控制 。
(2)将A、D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D装置的导管 (填“b”或“c”)相连接。检验D装置中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3)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4)将A、C装置连接,可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变废为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宁宁同学收集一些家庭装修时废弃大理石碎片,并设计如图装置来测取二氧化碳,该反应装置通过粗铜丝调节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回答有关问题:
(1)大理石应放在 中,装置A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A中的粗铜线能否用粗铁线代替 ,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B收集CO2,验满时应把燃着的木条放在(填字母) 处,若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
(4)某同学建议宁宁改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认为这种收集二氧化碳较纯净,你认为该同学的建议可采纳吗? ,你的理由是 。
(5)将A装置中的粗铜线及小药瓶除去,还可制备氧气,请写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15.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g贝壳,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2)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
(3)本实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