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运用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句含义,感受黄河波澜壮阔之美,诗人浪漫想象之奇,能在语言实践中以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说出自己对刘禹锡诗豪风格的观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深入诗歌情境,体会“诗豪”刘禹锡的百折不挠、乐观豁达,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3.感受壮美山河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浪淘沙》景色壮阔,想象神奇的特点,体会“诗豪”刘禹锡百折不挠、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2.难点:能感受壮美山河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在语言实践中以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说出自己对刘禹锡诗豪风格的观点。
第一课时 《浪淘沙(其一)》 一、情境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诗词,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指名背诵) 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李白]《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揭示诗题《浪淘沙(其一)》,板书诗题:浪淘沙(其一),学生齐读诗题。 2.解诗题:《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写的九首组诗中的第一首。 二、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1)自学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将诗句读通顺、读流利,读上3遍。 2.学习生字 (1)多音字 曲:qū 九曲黄河万里沙(qū) qǔ(歌曲) 簸:bǒ 浪淘风簸自天涯(bǒ) bò(簸箕) 3.划分节奏 (1)自由朗读诗句, (2)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点评:读得很通顺,读出了古诗的节奏感。 四、明诗意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经历了多次被贬,这次途径洛阳,看到曲折蜿蜒的黄河水,奔腾不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运用学过的方法了解诗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九曲”是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风簸”的意思是风浪滚动,“天涯”的意思是天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 教师总结:诗的前两句写景,这景象实在是壮观。让我们用朗读读出这种壮观的景象。(指生朗读全班学生一起读。)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直”的意思是一直;径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天上的牛郎织女家。 教师总结:诗的后两句是想象,这想象可谓十分奇特。让我们读好这两句诗。 指生朗读全班学生一起读。 点评:读得非常通顺,非常熟练。 五、感受诗歌气势,体会诗歌豪情 1.品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分析黄河“自天涯”,在李白眼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在刘禹锡眼中“浪淘风簸自天涯”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此时你眼中的浪淘风簸是怎样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看到弯弯曲曲的黄河水,看到波涛汹涌、风很大,河中很多黄泥沙。) 点拨:“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出示“九曲黄河”图)“九曲”形容黄河弯道多,“万里”形容黄河特别长,黄河气势磅礴。 “九曲、万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来的景象雄劲豪迈,宏伟壮阔。数字连用,更能凸显黄河的气势磅礴。 ②指导朗读。 (3)教师引导:都说诗中有画,诗中还有声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①学生读,指名回答。 ②想象说话: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奔腾激荡、波涛汹涌的声音,这真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黄河啊! (4)教师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句诗,语速要放慢,语调沉稳有力,读出九曲黄河的绵延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雄伟气势。 请1-2个学生读男生读上句,女读下句。 总结:抓住关键的数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来。 2.体会诗歌豪情 (1)诗中不仅有画面,有声音,还有故事呢!这首诗中,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了哪个民间故事呢?(指名读) 引导:五年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2)提问:诗人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补充资料: 起初是《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筏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混合,说是黄河和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 (3)引发感悟:读了上述资料,你对“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诗人先是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进而生发出“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浪漫感慨。 (4)联系写作背景,加深体会 刘禹锡此时正在被贬谪途中,他站在黄河岸边,看到这气势磅礴的黄河,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借助插图,让学生联想画面) 预设1:触景生情:蜿蜒曲折、波涛汹涌的黄河,就像他的人生,坎坎坷坷,跌宕起伏。 预设2:借景明志:虽然自己仕途不顺,但即使面对这些坎坷和挫折,他也要像这奔腾不止的黄河,勇往直前。 【明确】诗句中写的是黄河水逆流直上,但实际却是刘禹锡想要逆流而上啊。 及时追问:“为什么刘禹锡想要逆流而上呢?你可以感受到这是怎样的刘禹锡?” 引导学生感受刘禹锡的豪情和洒脱,对生活的充满希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做个总结:“难怪刘禹锡被称为‘诗豪’啊”,组织全班齐读3-4句,加深对诗人的豪迈气概的理解。 (5)指导朗读。 教师点拨:读第三句,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读出诗人欲直上九天的气概;读第四句,转向平缓悠长,读出憧憬之感。 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配合读全班齐读。 3.总结方法,积累古诗 (1)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预设:直接描写,写了黄河的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 (2)纵使人生坎坷,如黄河浪淘风簸,也要一往无前、直上银河,让我们在来齐读诗歌,感受刘禹锡“诗豪”的气概。 第二课时 《江南春》 一、赏景读诗,导入诗题 1.情境导入 (1)赏图入境:课件出示伴有美妙音乐的江南美景图。 (2)联想诗句: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着这些江南美景时,你的脑海中想到了哪些诗词呢? (3)学生背诵诗词。课件出示诗词,学生齐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4)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诗人杜牧去欣赏他笔下的江南春色。 揭示诗题《江南春》,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齐读诗题。 解诗题 “江南春”中“江”特指长江。“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 3.了解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紫薇”“杜樊川” 。杜牧诗歌成就尤高,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①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③教师强调“郭”的读音。 ④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明诗意 (1)课件出示: ·边读边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把这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2)学生交流。预设: ①景物:莺、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雨。 相机指导写“莺”: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使整个字看起来平衡、稳定。 ②诗的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三、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1.听教师范读,想象画面: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老师读诗歌,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预设: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想象声色美。 ①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引导质疑:诗人能看见“千里”之外的景物吗?能听见“千里”之外的鸟鸣吗? 【明确】“千里”是虚指,它是一个虚数,表示看上去很远。 ③引导理解:莺在哪儿啼?“绿映红”是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春景明朗绚丽、铺展千里的声色之美。“千里”稍微读得长一些,“绿映红”则可以读得稍短一些。(指名读,齐读) (2)预设:读“水村山郭酒旗风”,想象其动态美。(指名读诗句) ①引导想象:“酒旗风”是怎样的画面?(风吹来,“酒旗”随“风”飘动,整个画面都在动) ②指导朗读: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飘飘,好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江南春景图!请读出欢快、明朗之感!(齐读) (3)预设:读“多少楼台烟雨中”,想象朦胧美。(指名读诗句) ①引导想象:在江南的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引发思考:是四百八十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明确】这也是一个虚数,它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很多座寺庙,并且各种各样。 3.启发思考,了解作者用意 师: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853年),而南朝(420—589年),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春景不写了,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 【明确】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大多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因为他们认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杜牧写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呢? 预设: (1)修建寺院希望佛祖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2)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明确】诗中的寺庙建筑群象征着南朝时期佛教的繁荣,而作者通过描绘这些寺庙隐藏在烟雨迷离的江南深处,表达了对朝代兴衰的感慨和对历史命运的思考。 (3)指导朗读:“烟雨中”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朦胧之美。所以在读这句诗时语调可稍稍低沉,读出蒙蒙细雨的缥缈之感。(齐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 1. 感悟诗情: 描绘了江南春光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神往的思想感情。杜牧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绘,将江南春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透露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忧虑。 2.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读:读出地域的辽阔,读出景色的明丽,读出色彩的斑斓,读出烟雨迷蒙的美感。 (2)教师引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尝试背诵:全班齐诵。 第三课时 《书湖阴先生壁》 一、读诗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古诗。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谈话: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叫“题壁诗”。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提示学生读准节奏:书/湖阴先生壁) 4.理解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师:湖阴先生是谁?(他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5.了解诗人。 课件出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等。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1)提示字音:“畦”读qí,“闼”读tà。 (2)理解字义:“畦”“排闼”(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 4.解诗意: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预设:院内,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翠色送到了眼前。 三、想象画面,发现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 2.引导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湖阴先生简朴的茅屋经常被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他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都成行成垄,好不整齐。庭院外,一条溪流环绕,像是用手保护着农田;两座青山,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绿的秀色送入眼帘。 3.品读第一、二句。 (1)点拨:“长”是指经常、常常;“手”指的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 (2)提问:湖阴先生的院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从庭院的清洁幽雅,能感受到湖阴先生的勤劳、爱整洁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 4.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了解诗句对仗用法 预设:对仗的运用。 对对子:“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 女生读第三句,男生读第四句。 【明确】上下句一一对应。 学生说类似诗句。想一想:还有哪些诗词里有这样的手法?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王维《画》 【小结】在诗歌中,对仗是很常见的修辞手法。 (3)拟人化的表达。 ①提问:诗句中哪些词语使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护田、排闼、送青来) ②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既写出了一条小溪的曲折身姿和两座青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溪流、青山以动感和人的情意,仿佛青山绿水对居住在此的人们表现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 ③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体会到诗人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④指导朗读: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指名读,齐读) (5)简介典故,体悟意蕴。 《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还暗藏了典故。 ①“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 ②“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 【小结】我们了解一些文化常识,了解了诗中所运用的典故,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品读、体悟诗歌的意蕴。 (6)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统整古诗,梳理学法 1.整体阅读: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1)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 2.梳理学法: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注释。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 3.小结: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外阅读古诗时,我们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