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九 设计者 尹坚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册、章 下册 第一章
课标要求 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正切、正弦、余弦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记忆特殊角的正切、正弦、余弦的值,并会根据特殊角的函数值说出特殊角的度数。能够正确的使用计算器计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由锐角的函数值求出该锐角,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和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会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会用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和对于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概念;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广泛运用,也为锐角三角函数与实际联系的机会,研究三角函数的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于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相似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既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本章学习的关键。难点在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角度与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及用符号sinA、cosA、tanA等,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因此给学习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我们以及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个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以及函数的一些知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些都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相似是的知识与本章练习特别紧密,它诠释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合理性。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高度,学生对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他和以前学过的函数有点不同,它反映的不是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是反映数量与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正确运用sin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2、掌握30°,45°,60°正切、正弦、余弦的函数值,会根据特殊角的函数值说出角的度数。3、会用计算机计算已知锐角求它的函数值,由已知的函数值求出角的度数。4、理解直角三角形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5、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体会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类比方法。经历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体会数学问题模型化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思想。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主动参与、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付出与收获。教学重点、难点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灵活运用特殊的三角函数值。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二)课时安排课时编号单元主要内容课时数11.1锐角三角函数(正切)121.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和余弦)131.2特殊三角函数值141.3三角函数的计算151.4解直角三角形161.5三角函数的应用17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8回顾与反思1
达成评价 课题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评价任务1.1锐角三角函数(正切)1.经历探索刻画梯子倾斜程度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概念,感受正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了解坡度、坡角等概念,并能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3.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转化等数学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2、让学生独立思考,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给予点评.3、学生思考探究梯子的倾斜程度与什么有关。4、理解正切函数的几点说明。5、理解山坡的坡度i(即tanA)解决那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的问题.环节一:温故知新环节二:问题导入环节三:探究梯子的倾斜程度与什么有关(正切函数)1.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和余弦)1.理解锐角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运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能根据正弦、余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系,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3.在主动参与探索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1.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2、让学生独立思考,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给予点评.3、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完全情况确定评讲方法.4、小组合作探究,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环节一:温故知新。环节二:问题导入。环节三:正弦和余弦。环节四:典例分析。1.2特殊三角函数值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1.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2.让学生独立思考,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给予点评.3.根据教师讲解30°的三角函数值,学生先思考,60°,45°撒娇函数中,2、交流思考结果交流,最后归纳整理成特殊三角函数值表。4.学生观察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做题,然后选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最后多媒体出示完整解题过程,给学生留半分钟进行思考,纠错。环节一:温故知新。环节二:问题导入。环节三:探究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环节四:典例分析。1.3 三角函数的计算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发现实际的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1、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逐个思考并回答。2、学生思考问题是生活问题数学化。3、学生用计算机计sin16°;cos64°,ttan85°,4、利用计算机计算sin16°和SinA=0.25,求∠A的度数环节一:温故知新。环节二:问题导入。环节三:由计算机计算三角函数值。环节四:已知三角函数的值,求角的度数。1.4解直角三角形1.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另外五个元素的关系;2.会利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3.通过利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探究“解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在探究“解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思考、回顾、归纳总结2、讨论三角形6个元素除直角外还需要几个已知条件,才能求出其他元素。3、学生试着解决例题1、2、3,教师指导规范答题,并展示优秀的作品。环节一:温故知新。环节二:探究新知。1.5三角函数的应用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基本图形和数学关系的过程,感受“模型、抽象”在锐角三角函数中的应用,积累数学建模的经验.3、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观点,对数字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4、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1、学生回顾知识。2、对出示的6个问题小组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3、同学们对此问题独立思考,能确定解答的方案,不理解的地方要积极地和同学、教师交流,从而释惑解疑。4、学生分组探究下列问题,并推选该组的学生到黑板进行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环节一:温故知新。环节二:活动探究。环节三:探究新知环节四:典例精析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能够根据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制定测量方案,能够制作测倾器并掌握测倾器测角的方法。2.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经历制作测倾器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动手能力,并会对仪器进行调整,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使测量结果符合实际。经历策划测量方案的过程,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4.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活动中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理解测量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用代数式表示所测量的物体高度。环节一:情景引入。环节二:活动探究。环节三:建立数学模型。回顾与反思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2.会计算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得问题。3.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和解决问题。1.回顾本章知识的主要内容。2.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逐步回顾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这个环节。3.学生解决3个典例,对于学困生教师适当点拨。环节一:知识框架。环节二:知识梳理。环节三:典例分析。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一;温故知新
活动二;问题导入
任务一 1.1锐角三角函数(正切)
活动三;探究正切函数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活动一;温故知新
活动二;情景导入
任务二 1.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和余弦)
活动三;探究正弦和余弦
活动一;温故知新
活动二;情景导入
任务三 1.2特殊三角函数值
活动三;探究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活动四;典例分析
活动一;温故知新
任务四 1.3三角函数的计算
活动二;情景导入
活动三;计算机计算三角函数的值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活动四;已知三角函数的值,求角的度数
活动一;温故知新
任务五 1.4 解直角三角形
活动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温故知新
任务六 1.5三角函数的应用
活动二;活动探究
活动三;探究新知
活动四;典例精析
活动一;情景导入
任务七 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活动二;测量活动
活动三;建立模型
活动一;知识框架
任务八 回顾与反思
活动二;知识梳理
活动三;典例分析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4 解直角三角形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解直角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会求任意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应用之前的准备课,旨在建立好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以便有效的为现实生活服务.培养学生解答实际应用题的技能,掌握如何构建解直角三角形的思想方法、技巧.把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前期准备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使学生能承前启后、有思想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教学计划中起着一发牵制全局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另外五个元素的关系;
2.会利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通过利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探究“解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在探究“解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故知新
在Rt△ABC中,共有六个元素,分别是 条边, 个角,其中∠C=90°,那么其余五个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1) 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_____;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_____;
(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_____,cosA=_____,
tanA=_____.
A
C
B
c
b
a
三
三
c2
90°
0°、45°、60°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30° 45° 60°
sin a
cos a
tan a
温故知新
探究新知
在 中,除直角C外,至少要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元素?
1、已知两边,怎样求第三边和两个锐角。
2、已知一角一边,怎样求另个锐角和其他两边。
3、已知一个锐角,能求出另一个锐角吗?能求出其他三边吗。
典例分析
例题1、如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 ,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A
B
C
解:在Rt△ABC中,a2+b2=c2,
在Rt△ABC中,
典例分析
例题2;如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B=60°,b=30,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C
A
B
30
╰
60
┌
解:
典例分析
例题3:如图,在△ABC中,∠B=30°,∠C=45°,AC=2,求BC.
A
B
C
解:过点 A作 AD⊥BC于D.
在△ACD中,∠C=45°,AC=2,
∴CD=AD=sinC·AC=2sin45°= .
在△ABD中,∠B=30°,
∴BD=
∴BC=CD+BD= +
D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1.在Rt △ABC中,∠C=90°,已知a, ∠A的值,则c的值为 ( )
A. atanA B. asinA C. D.
2.在Rt △ABC中,∠C=90°,已知 ,BC=6, 则AC= ,AB= .
D
8
10
02
C
5.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解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折断倒下部分的长度为:
26+10=36(米).
答:大树在折断之前高为36米.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6.(2014 四川自贡)如图,某学校新建了一座吴玉章雕塑,小林站在距离雕塑2.7米的A处自B点看雕塑头顶D的仰角为45°,看雕塑底部C的仰角为30°,求塑像CD的高度.(最后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7)
解:由题可知,BE=2.7米
在Rt△DEB中,∠DEB=90°
∴DE=BE tan45°=2.7米,
在Rt△CEB中,∠CEB=90°
∴CE=BE tan30°=0.9米,
则CD=DE﹣CE=2.7﹣0.9≈1.2米.
故塑像CD的高度大约为1.2米.
课堂练习
【综合实践类作业】
7.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一般要满足50°≤a≤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m)
7.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一般要满足50°≤a≤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1.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时,最好先画出草图,并按照题意标出已知元素,以便于求解未知元素。
3.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遵循“有斜用弦,无斜用切,宁乘勿除”的原则。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在Rt△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几个元素(角精确到1°)
(1)已知b=10, ∠B=60°
(2)已知c=20, ∠A=60°
2.在Rt△ABC中,∠C=90°, a = 30 , b = 20 ; 解直角三角形。
A
B
C
b=20
a=30
c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作业布置
解
3: 如图,在Rt△ABC中,∠C=90°,AC=6, ∠BAC的平分线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D
A
B
C
因为AD平分∠BAC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作业布置
解
作业布置
4.在Rt△ABC中,∠C=90°, ∠B=72°,c = 14.解直角三角形。
A
B
C
b
a
c=14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解
B
A
C
╖
D
02
E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解
作业布置
6.如图,工件上有一V型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深19.
2mm.求V型角(∠ACB)的大小(结果精确到10 ).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作业布置
7.解决有关比萨斜塔倾斜的问题
A
B
C
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如图),在Rt△ABC中,∠C=90°,BC=5.2m,AB=54.5m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8.(2014 珠海)如图,一艘渔船位于小岛M的北偏东45°方向、距离小岛180海里的A处,渔船从A处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距离后,到达位于小岛南偏东60°方向的B处.
(1)求渔船从A到B的航行过程中与小岛M之间的最小距离(结果用根号表示);
A
B
作业布置
【综合实践类作业】
A
B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
A
B
a
b
c
C
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果再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两个元素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1.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口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解直角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会求任意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应用之前的准备课,旨在建立好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以便有效的为现实生活服务.培养学生解答实际应用题的技能,掌握如何构建解直角三角形的思想方法、技巧.把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前期准备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使学生能承前启后、有思想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教学计划中起着一发牵制全局的重要作用.
学习者分析 1、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能够用定义法求三角函数sin、cos、tan值. 2、在计算器的使用上,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并对计算器的二次功能有所了解.有上述知识技能作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创造了必要条件. 3、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另外五个元素的关系; 2.会利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通过利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探究“解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在探究“解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求直角三角形的未知元素.
教学难点 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或三角函数解题.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知识再现;教师活动1: 1.在Rt△ABC中,共有六个元素,分别是 条边, 个角,其中∠C=90°,那么其余五个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_____;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_____ (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_____,cosA=_____, tanA=_____. 2.30°、45°、60°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学生活动1: 1、思考、回顾、归纳总结活动意图说明: 复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为探究“解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做好知识准备,让学生能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环节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2: 1.在Rt△ABC中,除直角C外,至少要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元素? (1)已知两边,怎样求第三边和两个锐角。 (2)已知一角一边,怎样求另个锐角和其他两边。 (3)已知一个锐角,能求出另一个锐角吗?能求出其他三边吗。 例题1、如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 ,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例题2;如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B=60°,b=30,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解: 例题3:如图,在△ABC中,∠B=30°,∠C=45°,AC=2,求BC. 学生活动2: 1讨论三角形6个元素除直角外还需要几个已知条件,才能求出其他元素。 2、学生试着解决例题1、2、3,教师指导规范答题,并展示优秀的作品。活动意图说明: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 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在Rt △ABC中,∠C=90°,已知a, ∠A的值,则c的值为 ( D ) A. atanA B. asinA C. D. 2.在Rt △ABC中,∠C=90°,已知tanA= ,BC=6, 则AC=(8) ,AB=(10) . 5.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解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折断倒下部分的长度为: 26+10=36(米). 答:大树在折断之前高为36米. 选做题: (2014 四川自贡)如图,某学校新建了一座吴玉章雕塑,小林站在距离雕塑2.7米的A处自B点看雕塑头顶D的仰角为45°,看雕塑底部C的仰角为30°,求塑像CD的高度.(最后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7) 解:由题可知,BE=2.7米 在Rt△DEB中,∠DEB=90° ∴DE=BE tan45°=2.7米, 在Rt△CEB中,∠CEB=90° ∴CE=BE tan30°=0.9米, 则CD=DE﹣CE=2.7﹣0.9≈1.2米. 故塑像CD的高度大约为1.2米. 【综合拓展类作业】 7.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一般要满足50°≤a≤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在Rt△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几个元素(角精确到1°) (1)已知b=10, ∠B=60° (2)已知c=20, ∠A=60° 2.在Rt△ABC中,∠C=90°, a = 30 , b = 20 ; 解直角三角形。 3: 如图,在Rt△ABC中,∠C=90°,AC=6, ∠BAC的平分线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4.在Rt△ABC中,∠C=90°, ∠B=72°,c = 14.解直角三角形。 选做题: 6.如图,工件上有一V型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深19.2mm.求V型角(∠ACB)的大小(结果精确到10 ). 解:由题意知,AB=20mm,CD=19.2mm ∵AC=BC,CD⊥AB ∴AD=10mm ∵在Rt△ACD中,∠ADC=90° ∴tan∠ACD= = ≈0.5208 ∴∠ACD≈27.5° ∴∠ACB=2∠ACD≈2×27.5° =55°. ∴V型角的大小约55°. 【综合拓展类作业】 7.解决有关比萨斜塔倾斜的问题 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如图),在Rt△ABC中,∠C=90°,BC=5.2m,AB=54.5m 解:如图,在Rt △ABC中,∠C=90° ∵sinA= = ≈0.0954 ∴∠A≈5°28′ 8.(2014 珠海)如图,一艘渔船位于小岛M的北偏东45°方向、距离小岛180海里的A处,渔船从A处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距离后,到达位于小岛南偏东60°方向的B处. (1)求渔船从A到B的航行过程中与小岛M之间的最小距离(结果用根号表示); (2)若渔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B沿BM方向行驶,求渔船从B到达小岛M的航行时间(结果精确到0.1小时).(参考数据:≈1.41,≈1.73,≈2.45) 解:(1)过点M作MD⊥AB于点D, ∵∠AME=45°,∴∠AMD=∠MAD=45°, ∵AM=180海里, ∴MD=AM cos45°=90(海里), 答:渔船从A到B的航行过程中与小岛M之间的最小距离是90海里。 解:(2)在Rt△DMB中,∠ADM=90° ∵∠BMF=60°,∴∠DMB=30°, ∵MD=90海里,∴MB= =60, ∴渔船从B到达小岛M的航行时间为 60÷20=3=3×2.45=7.35≈7.4(小时), 答:渔船从B到达小岛M的航行时间约为7.4小时.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