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2张PPT)
2024中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
专题十 文学作品阅读
真题小试
一、(2023·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守 望
原上秋
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抱。
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
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
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他深深内疚。
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
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1.(6分)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陵园地块由“整体”一分为二,引发了“他”心理的变化。小说围绕“陵园地块的变动”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地块变动情况 “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划开时 行为: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心理:平静
开始建公园时 行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②__________
公园建成后 行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④______
找主管部门,亮军功章,诉说反对理由
义愤填膺
坐在门边,擦洗墓碑
伤痛
2.(4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孙子”的言行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 示例:(1)“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是一个对战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
(2)“孙子”的言行让“他”释然,涌动一份幸福。
3.(3分)下列与小说主题相关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D
A.小说反复写“他”的“来”与“坐”,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
B.小说写“他”把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体现了“他”的内疚心理和“他”对战斗岁月难以忘怀,点明了“他”守望的原因。
C.结尾句的含义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
D.标题“守望”点明了人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
4.(3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描写环境的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答案] 示例:文中画横线语句描写了烈士陵园苍翠的松柏,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烘托了“他”哀痛、怀念之情。
读法指导
小说阅读关 注点 具体说明
关注 小说 三要 素 人物 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认识人物的方法:①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等方面入手;②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关注人物的外貌、神
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些描写能揭示
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从分析情节入手;④从分析环境入手,
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人物间的关
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小说阅读关 注点 具体说明
关注 小说 三要 素 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描写: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
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
空间,营造环境氛围,衬托人物的心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2.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描写范围大至整个时代、社会,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内容
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
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
续表
小说阅读关 注点 具体说明
关注 小说 三要 素 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
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
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
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按部就班或者缺一不可的。
情节安排常用技巧有悬念法、抑扬法、照应法、伏笔法、对比
法、衬托法、铺垫法等。
理清小说情节主要的方法:1.结构连贯法——理清事件的发展顺
序,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梳理。2.线索连贯法——寻找串联人事的线索,按
线索串联的人事梳理。3.场面连贯法——抓住事件场面的转换,按场面
的转换进行梳理。
续表
小说阅读关 注点 具体说明
领悟小说表 达的主题 阅读小说,最终目的是领悟小说表达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
说的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服务于小说
的主题。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反映社
会生活。所以,概括小说主题主要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等方面入手。也就是把握住小说的三要素,以此为切入口来深入理
解。
续表
二、(202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7分)
延 安 交 响
刘成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
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实在想象不到它们居然可以长到那么高!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清凉山最高。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公里的辽阔,40余万的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举起来了,在半空里,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
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温馨而浪漫的小街,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注]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
此次回延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有删改)
【注】攫(jué):抓。
1.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4分)
A.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但我攫住的是迷失
B.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
C.从贺老的诗句中我领悟了
D.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答案] B D A C
2.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延安新貌。(6分)
[解析] D项出自第3段——“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A项出自第10段——“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C项出自第13段——“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 /又面熟,又面生。’”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即可。
3.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下列对其中“又面熟,
又面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C
A.面熟的是信天游、革命旧址、宝塔山、延河水依旧,面生的是今日延安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B.面熟的是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面生的是眼前的景象变化太大。
C.面熟的是人们对延安情感依旧,面生的是这种情感未能融入新的时代。
D.面熟的是延安精神一直都在,面生的是今日延安精神如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4分)
[答案] (从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和句式使用三个角度择其二进行赏析即可)
示例一: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示例三: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三、(2020·江西)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小题。(17分)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噘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选自《经典散文读本》)
1.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8分)
(1)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件事?景物描写中体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答案] 事情: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引了;冬夜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狂风大雪没有完尽的时候;大觉寺看杏花残败。景物特点:寒冷、惨暗、残败。
(2)那“一日的春光”中,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案] 景物特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盛娇艳。心情变化:从悼惜、憎嫌、怨恨转为喜悦、快慰。
2.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 示例一: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对那“一日的春光”的赞美之情。作者先写九十天里春天的姗姗来迟,默默黄尘中未曾露面已悄悄远引,杏树枝头尽是残花败蕊,表达对春的憎嫌;后写四月三十日春在挂甲屯吴家花园的隆重登场,爱花(海棠)的繁盛娇艳,抒发心中的快慰,表达对春的赞美。
示例二: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情达意。如写对于海棠花的深爱,先是以“东坡恨海棠无香”与“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对比,突出对“花香”的态度;再以有香的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与兰花、桂花、香豆花、玫瑰对比,突出对花“香”的喜好;最后点明无香的花中最爱海棠。
示例三: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写“一日的春光”之美。如写四棵海棠树以“蔚蓝的天”“半圆的月”以及放学的“幼稚园”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来衬托,突出春之烂漫。
3.找出文中一处关键语句,谈谈你从中体会到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3分)
[答案] [示例]关键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
作者的思考: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不要抱怨,要有乐观的心态,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相信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到来。
4.与课文《荷叶·母亲》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请举一例具体分析。(3分)
[答案] 示例:文章的语言与《荷叶·母亲》一样,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如“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中“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等语句清爽明丽、新颖不俗;“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海棠娇美繁茂、活力无限的情态。
读法指导
散文阅 读关注 点 具体说明
散文的 分类 散文可分为写人记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抒情写意散文三大类。
1.写人记事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
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
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
一定的感情。
例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鲁迅《藤野先生》。
散文阅 读关注 点 具体说明
散文的 分类 2.写景状物散文。指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
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
全篇的情节,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
其突出特点。
例如: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紫藤萝瀑布》、贾
平凹《一棵小桃树》、茅盾《白杨礼赞》。
续表
散文阅 读关注 点 具体说明
散文的 分类 3.抒情写意散文。这里的“抒情”指直接抒情,“写意”指表达哲理感
悟。此类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
累和感悟尤为重要,通常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
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
个体感受。
例如:严文井《永久的生命》、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续表
散文阅 读关注 点 具体说明
散文的 特点 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
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
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
散文在内容上,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写景,可以状物,但所
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看似平常的事物,经
作者从深处开掘,便有了新颖的深意。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
心思想是什么。
续表
散文阅 读关注 点 具体说明
散文的 特点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
叙述、描写、议论熔为一炉;往往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
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
的联想;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但形散神聚。
续表
散文阅 读关注 点 具体说明
阅读方 法 1.学会抓线索,识文眼。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
路。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抓住了散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
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续表
散文阅 读关注 点 具体说明
阅读方 法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
文章的点睛之笔。读散文识得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入门的钥匙。文眼
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例如《背
影》就是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
次情况不同而抒发父子深情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背影既是线索又
是文眼。
续表
散文阅 读关注 点 具体说明
阅读方 法 2.发挥想象,领会意境。散文意境是由文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
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阅读散文要尽可能透彻了解
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地步。
3.准确揣摩词句,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比其他文体更隽永、更凝
练。品味语言既要揣摩字面意思,又要了解作者生活经验与情感,特别
要分析作者怎样通过积极修辞和感情表达,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
果。
续表
四、(2023·浙江杭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5分)
诗歌创作课
文珠老师分配到这所乡镇中学刚满一学期,校长就要求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要开一门选修课。分配给文老师的,是诗歌创作课。
为了备课,文老师把有关诗歌创作入门的书都买了回来,研究如何上好诗歌创作课。然而,一到课堂上,看到这拨儿孩子亮晶晶的黑眼睛中,有质疑,有期待,还有一丝讪笑,文老师满腹的大道理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她只好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我的奶奶”,然后交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诗歌创作的标题。
下面一片嗤笑声。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难道要写一首诗,歌颂祖孙情深?这太没劲了……”文老师笑着说:“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候……”
这一下,孩子们可有话说了。
有人举手,声称奶奶这会儿准在集市上跟人吵架呢。“那些不知足的买菜人,会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那可是奶奶千辛万苦种出来的菜。奶奶气坏了,会一手抓住顾客的马甲袋,一手拽着别人猛掰菜帮的手,非要讨个说法,问剥下的菜叶能不能吃,这是不是浪费?”奶奶卖完菜,会挑着买菜人剥下的菜叶回家,她用这些菜叶烧菜粥、煮面条,一样好味道。奶奶总是说,不要认为只有菜心才甘甜细嫩,浓霜露水都泼洒在外面的这层菜叶上,这几片叶子,味道真不赖呢。
文老师欣喜地点了点头:“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
另一个孩子说:“这会儿,我奶奶正在练签名呢,签不好,就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不争气。”他说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都在外地打工,他和堂弟、堂妹一
直被托付给爷爷奶奶。“之前,我们三个孩子的作业本和试卷,都是爷爷签名的,我奶奶不识字。每次爷爷签名时,她只负责端茶递水,在一旁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着。可是,爷爷去年去世了,奶奶必须学习自己签名了。是我教会了奶奶写她的名字。”他说,奶奶拿着笔照猫画虎,不免有些急躁:“这笔怎么拿起来比铁耙子还重?”话虽这么说,但奶奶还是每天坚持认认真真写一百次“倪学仙”三个字。大冷天的,奶奶写字写得左手如冰,右手如火,出了一头汗。“但我觉得,学写字这件事,把奶奶从痛失爷爷的悲伤中拔了出来,让她对学习新事物有了自信。”
文老师抬起手,向着那个孩子竖了竖大拇指:“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啊。”
还有一个孩子说:“今年奶奶种的橘子大丰收,这会儿,果贩子正在地头压价呢。”他说奶奶会跟他们吵嘴,来回掰扯,只为了橘子的收购价能涨两毛钱。但最大最甜的上百斤橘子,奶奶说什么也不肯卖给果贩子,她要给在外地的儿孙们各邮寄一箱,还要留下一部分,专做橘子香膏。香膏做起来可麻烦了——先用小刀把橘皮内侧的白色经络削去,把橘皮切成细末,在石臼中进一步舂烂,加入葵花籽油,隔水蒸两个小时;接着,把橙黄的香油过滤出来,在油中再加入蜂蜡,隔水加热搅拌,使蜂蜡融化,趁热注入一个个带盖儿的小瓷瓶中,等待凝固。这就是橘皮香膏了。奶奶不仅给儿媳妇做,给大孙女做,也给出嫁的女儿做,还留一罐飨自己。“每天,梳头洗脸后,奶奶都用小勺儿舀出一点儿香膏,在手腕和脖子后面点抹开,空气里都会有橘子的清爽香气。邻居们还会取笑奶奶,说她臭美,七十岁了还用香膏。”
孩子们听到这里,哄堂大笑,但接着也许被触动了某根心弦,所有的人都静默了。讲故事的孩子脸上也浮起一丝羞愧。这帮粗心的、活蹦乱跳的孩子,从没这样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奶奶……奶奶也许仍像少女一样,会打心眼里渴望能戴花,能爬树、割蜂蜜,能摸鱼捞虾吧?因此,她才固执地保留了古法制香膏的手艺。
文老师想继续点拨面前这个动情讲述的孩子,忽然,她把手收了回来。她觉得,诗歌课讲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睁大眼睛,去探寻长辈的内心世界,去审视大地上有情的万事万物。
不一会儿,教室里一片蚕吃桑叶般的书写声。文老师意识到,创作一首敏锐而独特的小诗,并非她这个老师的功劳,在孩子们心灵深处,诗歌的泉眼本来就在,她只不过是拨开落叶,清理乱石,让这些泉眼重见天日,泉水汩汩流淌而已。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作者明前茶)
1.作品写了三个奶奶,她们分别因什么事而发脾气?(3分)
[答案] (1)买菜人剥菜叶;(2)练签名;(3)果贩子压价。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那些不知足的买菜人……这是不是浪费”可知,第一位奶奶因为买菜人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而生气;根据“这会儿,我奶奶正在练签名呢,签不好,就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不争气”可知,第二位奶奶因为签不好自己的名字而生气;根据“今年奶奶种的橘子大丰收,这会儿,果贩子正在地头压价呢”可知,第三位奶奶因为买橘子的果贩子故意压价而生气。
2.文中写同学发言后,大家先“哄堂大笑”,接着“都静默了”。请揣摩同学们“静默”时的心理。(4分)
[答案] 因平时没能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奶奶而感到一丝羞愧;因其他同学发言而想到自己的奶奶,触动心弦,为之感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是文老师说的话,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候……”
“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
“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啊。”
[答案] 内容上,文老师的第一句话引出了课堂话题情境;文老师后面两句话,对孩子们的讲述分别给予总结和欣赏(或鼓励,或认可),表现了文老师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的启发式教育。结构上,引出下文,串联孩子们的发言,让文章结构更为紧凑。
4.阅读了这篇作品,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
[答案] 从孩子们的角度:(1)要睁大眼睛,去探寻长辈的内心世界(或关心长辈,了解长辈);(2)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要善于去审视大地上有情的万事万物(或勤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发现美好)。
从老师的角度: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孩子们释放心灵深处的诗意和灵感。
五、(2023·湖南永州)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1~5题。(18分)
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开花的课桌——当代散文佳作选读》,有删改)
1.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在文中指什么。(2分)
[答案] “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在文中指的是老师们的学术能力和道德品质的高度。这些老师虽然生活过得并不顺心,但在教学中仍然展现出了卓越的学问水平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通过与这些老师接触、交往,作者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2.“贺年片”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内容上,“贺年片”象征着作者和同学们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和对他们的尊敬。虽然这些贺年片只是简单的手工制作,但它们代表了作者和同学们的心意和祝福,表达了他们对老师们的敬爱和感谢之情。结构上,“贺年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老师打电话索要“贺年片”,全班同学用贺年片给老师拜年,“我”找曹齐重新绘制“贺年片”,“贺年片”串联起全文,成为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表达了作者和同学们对老师们的深厚情谊,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紧凑。
[解析] 本题考查线索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根据第②⑤⑧段“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可知,“贺年片”象征着作者和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激和尊敬。结构上,“贺年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贺年片”写了老师打电话索要“贺年片”,回忆绘制贺年片给老师拜年,“我”找曹齐重新绘制“贺年片”等内容,“贺年片”成为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
3.第④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插叙。内容上,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他们在中学时代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亲近,展现了师生关系的友好,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结构上,通过插叙中学时与老师的交往,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顺序。根据第④⑤段“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可知,这是对小时候中学生活的回忆,属于插叙。通过插叙中学时作者与老师之间的相处,回忆自己带领同学给老师送“贺年片”的内容,表现出当时师生关系的友好,解释了为什么时隔多年老师穆尼先生还会向“我”索要“贺年片”,并为下文“我”与曹齐一起重绘“贺年片”做铺垫,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案] 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作者在面对学者的提问时的尴尬和困惑,以及他对穆尼老师的理解和敬畏。这种描写加深了读者对作者和穆尼老师之间关系的认知,展示了学者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和教育的意义。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和领悟,让读者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产生共鸣。
5.有人建议将标题“30年的重量”改为“跨越时空的师生情”。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 示例:标题“30年的重量”更好。这个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象,“30年的重量”既指师生间跨越30年时空的人间至情,又指这种人间至情对处于烦嚣中的“我”所带来的心灵的强烈震撼,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另外,以“30年的重量”为题新颖别致,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跨越时空的师生情”就显得平淡无奇,缺乏意蕴。
读法指导
记叙文阅读 关注点 具体说明
第一步:明 确记叙文是 记事为主的 记叙文还是 写人为主的 记叙文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叙述事件,讲述一个事情的来
龙去脉,写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是通过描述人的外貌、动作、语言、
心理及特定的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
现主题。当然也离不开叙述事件,但叙述事件是为塑造人物服务
的。
第二步:理 清记叙的要 素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些要
素理清楚,才能完整把握文章内容。
记叙文阅读 关注点 具体说明
第三步:看 记叙的顺序 和详略处理 这样便于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进而分析其思想内容。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具体介绍见“知识整
合”之“一、叙述顺序”)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的需要来确定的。与中心关系密
切且能突出中心的是重点材料,要详写;次要材料要略写。具体说
来,主要情节要详写,次要情节要略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
物要略写;场景材料要详写,背景材料要略写;点上材料要详写,
面上材料要略写;记叙部分要详写,抒情议论要略写。
续表
记叙文阅读 关注点 具体说明
第四步:理 出记叙的线 索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
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具体介绍见“知识整合”之
“二、文章线索”)
续表
记叙文阅读 关注点 具体说明
第五步:看 描写 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等。环境描写主要有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此外还有正面
描写和侧面描写。仔细体会描写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具体介绍见“知识整合”之“描写手法及角度”)
续表
考情速递
链接 课标 1.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
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2.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
3.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
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4.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
手法的作用。
链接 课标 5.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
践。
6.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
法。
7.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续表
扫描 教材 1.从文体元素和人文主题两个角度分类集中回顾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从文体
的角度看,写人记事散文(含传记)主要收录在七上第二、三、四单元,七
下第一、三、四单元,八上第二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含游记)主要收录在
七上第一单元,七下第五单元,八下第五单元;抒情写意散文主要收录在七
下第二单元,八上第四单元,八下第一单元。小说主要收录在九上第四、六
单元,九下第二单元。
2.对照江西乃至全国中考真题,研读上述精读课文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
展”题目的问法和答题思路。
续表
考点攻关
考点一 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文章内容
母题精选
【例1】(八下·《社戏》“思考探究”)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
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夜行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参照示例格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
所叙写的事件。
【参考答案】随母归省 伙伴游玩 看戏遇阻 赵庄看戏 回程吃豆 深夜返家 再
谈吃豆
【例2】(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
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
描述这些景物。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围绕景物特点,通过梳理文章景物描写的脉络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济南的冬天有“温晴”的特点。通过下列景物来呈现:①阳光朗照
下的山。②薄雪覆盖下的山。③暖和绿的河水。
真题精析
【例1】(2023·江西·第1题)[原文见本书第102页]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
陵园地块由“整体”一分为二,引发了“他”心理的变化。小说围绕“陵园地块的变动”
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表格略)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围绕“陵园地块变动”梳理情节以及人物心理变化。
地块变动情况已经给出,依据此点可以锁定范围,如开始建公园时是在第6、7段,
筛选一下,老人的行为(也即是小说的情节)是“找主管部门,亮军功章,诉说反
对理由”。公园建成后的内容是第8段至文章结尾,老人主要的行为是“坐在门边,
擦洗墓碑”。心理变化同样要回归原文去筛选,对于开始建公园时老人的心理,可
从第6段筛选出“义愤填膺”;对于公园建成后老人的心理,根据第8段开始多次的
出现“伤痛”这一表心理的词,可概括出“伤痛”。
地块变动情况 “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划开时 行为: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心理:平静
开始建公园时 行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②__________
公园建成后 行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④______
找主管部门,亮军功章,诉说反对理由
义愤填膺
坐在门边,擦洗墓碑
伤痛
【例2】(2022·江西·第2题)[原文见本书第105页]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
字,概括延安新貌。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拟写内容是对延安新貌的概括,答案
应与“楼丛林立人民幸福”句式结构相同,都由两个四字短语组成。文中描写延安
新貌的区域在第5~9段,然后结合关键语句依次进行概括。根据第5段中的“一改
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
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可概括为:翠绿延安 水意溶溶。根据第6段
中的“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可概括为:延安新区 灿烂隆起。根据第9段中的
“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
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可概括为:处处隧道 风光无限。
【例3】(2020·江西·第1题)[原文见本书第107页]文章围绕“春天”叙事、
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件事?景物描写中体现了景物怎样
的特点?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景物特点的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应
锁定第1~8段。第1、2段写“我”告诉朋友,自己要尽量“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但北平的春天却无比短暂;第4段写“我”冬夜“灯下孤坐”的感受;第5、6段写
狂风大雪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第7、8段写“我”与朋友到大觉寺看杏花残败。考
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概括景物的特点时,应结合文中的相关词句来分析,如“听
着扑窗怒号的朔风……没有一丝暖气”“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一望已尽是残
花败蕊”。
[答案] 事情: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引了;冬夜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狂风大雪没有完尽的时候;大觉寺看杏花残败。景物特点:寒冷、惨暗、残败。
方法指津
一、理清文章思路脉络的一般步骤
1.理出文章的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首先要了解常见的线索类型(见本专
题知识整合“四、文章线索”)。其次要掌握几种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
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三要
注意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因为“情”通常是文学作品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2.找出要概括的内容所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在概括时,尽量
摘引原文词句,力求准确。
二、概括文章内容的技巧
1.要素归纳法。记叙类文章(包括小说)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记叙要素,我们在概括文章大意的时候,可以从记叙要素入手,
找出各个记叙要素进行合并,组织语言。
2.题目扩展法。题目扩展法即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再对这些问题的答
案进行归纳;或对文章题目扩展充实就会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文本,阅读时先将每段的大意明确,再将各段
的大意串联、合并。
4.提取主要信息法。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筛选和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对于
写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
5.抓关键句段法。有些文章的关键句段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要关注开头
句(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和结尾段落以及抒情、议论等关键句子,答题时
直接将这些句子加以整理即可。
考点二 理解标题、句段含义及其作用
考向1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
母题精选
【例1】(七上·《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理解标题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题目的表层含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
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
念”,暗示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
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
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例2】(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
什么妙处?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标题的深层内涵和作用。
【参考答案】“驿路梨花”字面的含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
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好处:①以物喻人,
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②点出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深
化了文章主题。③梨花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真题精析
【例】(2023·湖南永州·第5题)[原文见本书第112页]有人建议将标题“30
年的重量”改为“跨越时空的师生情”。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说明理由。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找到文中点题的相关内容,根据第⑧⑨
段可知,标题“30年的重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真正含义是指“我”与老
师之间穿越了30年的赤诚的人间至情带给“我”的震撼之重和启迪之深。“30年的
重量”用时间与重量相结合,十分新颖,突出了时间的跨度和师生情的沉甸甸的分
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示例:标题“30年的重量”更好。这个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象,“30年的重量”既指师生间跨越30年时空的人间至情,又指这种人间至情对处于烦嚣中的“我”所带来的心灵的强烈震撼,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另外,以“30年的重量”为题新颖别致,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跨越时空的师生情”就显得平淡无奇,缺乏意蕴。
方法指津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技巧
1.标题的含义: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标题的作用或妙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写作对象,概括文
章的主要内容;暗示文章主旨;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了
什么;如有双关义,分析两层含义,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突出人物的品质特点;
有修辞,从修辞谈作用;作者感情的出发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考向2 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及其作用
母题精选
【例】(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
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
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
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
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
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
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真题精析
【例1】(2022·江西·第3题)[原文见本书第105页]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
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下列对其中“又面熟,又面生”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选项略)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根据第11段中的“许多前来瞻仰
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
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
绝”可知,人们对于延安的情感已经融入了新时代。故C项理解不正确。
[答案] C
【例2】(2020·江西·第3题)[原文见本书第107页]找出文中一处关键语
句,谈谈你从中体会到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本题,考生应先找出能
体现作者对人生思考的句子,然后谈自己的思考。阐述时,可联系全文,从作者的
情感变化来考虑。表达时,语言要简洁通顺。
[答案] [示例]关键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
作者的思考: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不要抱怨,要有乐观的心态,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相信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到来。
方法指津
理解句子含义的技巧
①结合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关键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反语义、言外之意。
②借助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句子,可寻找本体,还原平易朴实的
说法。③若为开头或结尾有哲理的句子,可分析其蕴含的哲理。④根据句子所处的
位置(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其含义。⑤结合主旨、人物心理的分析理解
句子含义。
分析句子作用的技巧
分为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
1.内容上的作用。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句子本身的内容;二是关注句子刻画的
人物或表现的景物特征;三是关注句子如何表现主题,凸显文章主旨。常用表述: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暗示文章的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作品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脉络,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文章的文
学色彩,使文章回味无穷、意味深长。
2.结构上的作用。开头句:①总领全文、总起下文……;②开篇点题;③渲染
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⑤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⑥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为下文对……的赞扬蓄势。
中间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开启下文的……;与文中其
他内容构成对比或反衬,突出了……。
结尾句:点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表达文章……的情感,照应(呼应)
开头……,照应前文……;照应文章题目,起到点题作用。
考向3 理解段落含意及其作用
母题精选
【例】(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
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认识看似“节外生枝”的赘笔、闲笔在文中内容和结
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虽然美女蛇的故事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
始生发出联想。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
“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
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
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真题精析
【例】(2023·浙江杭州·第3题)[原文见本书第110页]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都是文老师说的话,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候……”
“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
“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啊。”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
发脾气的时候……”可知,这里写出了文老师用特别的方式引导孩子创作诗歌,打开
孩子们创作的思路,为下文孩子们讲述奶奶发脾气的情景做了铺垫,也体现了文老师
教学方法的新奇,善于启发学生;“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就写这
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啊”,这是孩子们讲述自己的奶奶发脾气的情景后,
文老师给出的总结和评价,这些语言充满鼓励和赞美,既是对孩子们写的诗歌的赞美,
更是赞美奶奶们的睿智和朴实善良,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老师说的这几句话内
容相关联,串联起故事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相互照应。
[答案] 内容上,文老师的第一句话引出了课堂话题情境;文老师后面两句话,对孩子们的讲述分别给予总结和欣赏(或鼓励,或认可),表现了文老师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的启发式教育。结构上,引出下文,串联孩子们的发言,让文章结构更为紧凑。
方法指津
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
文章的主题;③渲染了……氛围, 奠定了感情基调;④与后文……形成对比,强
调突出了……;⑤为后文……作衬托,表现了……;⑥问句开头,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上的作用:①总起全文;②引出下文……,为……作铺垫;③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埋下伏笔(小说);⑤首尾呼应。
2.中间段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①点题;②与……形成对比,强调突出
了……;③为……作衬托,表现了……;④使情节曲折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上的作用:①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②引出下文……,为下文
作铺垫;③设下悬念、埋下伏笔;④与……相照应或呼应;⑤串联全文。
注意:中间段落要考虑环境描写、情节、插叙的作用。
3.结尾段落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①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
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题,强化作者……的观点。②含蓄类。
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
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结构上的作用:①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②使文章前后照应;③总结全文。
考点三 品析语言
考向1 品析词语
母题精选
【例1】(七下《土地的誓言》“阅读提示改编”)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
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
词语的确切含义?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泛滥”是“大水漫溢”的意思,“埋葬”是“掩埋”的意思,两个词均
有拟人的成分,却分别指向故乡和田垄,故“泛滥”体现出故乡那种野性和难以驾驭
的力量,“埋葬”表达出作者对国土丧失的沉重感情和悲愤心情。
【例2】(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思考探究”)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
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表意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深入理解文意,
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
幸的消息。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以认为
“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
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真题精析
【例】(2023·湖南永州·第1题)[原文见本书第112页]请你联系上下文,
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在文中指什么。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借助关键词理解文意。加点词所在句是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重点句,而加点词又是句中的关键,理解其内涵可以结合上下文相关内容
分析。根据第④段“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
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
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
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
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可知,“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在文中指的是老师们的卓
越的学问水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虽然他们做着中学教师的工作,但学识水准很高,
甚至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且不会因为公开课而投机取巧,坚持自己的原
则,做到了真实。
[答案] “学问和人格的亮度”在文中指的是老师们的学术能力和道德品质的高度。这些老师虽然生活过得并不顺心,但在教学中仍然展现出了卓越的学问水平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通过与这些老师接触、交往,作者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方法指津
品析词语的技巧
1.词义角度: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
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感彩。
2.用词特点:从“准确”“周密”“简明”和“生动”的角度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
用。(注意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在语言中的表达效果)
3.修辞角度:结合修辞手法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代词指代义:理解词语的指代意义(如这、这些、那些、此等),一般在该
词的前面筛选信息,有时也可能在文章后面。
注意几种特殊情况,如大词小用、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褒用等。
考向2 品析句段
母题精选
【例1】(七上·《济南的冬天》“积累拓展”)品味下面语句,体会句中拟
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品味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比成人,
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出一
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例2】(七下·《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
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
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
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
(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
人的心底。(物我交融)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内涵,并能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赏析,体会
写景状物的妙处。
【参考答案】(1)“张满了的帆”“船舱鼓鼓的”“忍俊不禁的笑容”,富有动态,
将静态的花写“活”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花朵绽放的形态,充满了活力和情趣。
(2)花香本是嗅觉感受,而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可看见的视觉
感受。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作者
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3)在眼前紫藤萝瀑布和旧日紫藤花的对比中,作者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流向人的心底”就是这种心理过程的形象表达,此时花与“我”仿佛交融在一起,共
同感受生命的真谛。物我交融,使情感的抒发更强烈。
真题精析
【例】(2022·江西·第4题)[原文见本书第105页]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
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蓬勃景象!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句段赏析,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如果给出的句
段综合使用了多种手法,我们就可以结合赋分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角度作答。根据本
题赋分4分,我们可以从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和句式使用三个角度选择其中两个进
行赏析。
[答案] (从修辞手法、写作方法和句式使用三个角度择其二进行赏析即可)
示例一: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示例三: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方法指津
品析句段的技巧
作答此类题,首先要看题干要求,是否有明确的赏析角度。若有,赏析时必须
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若是任选角度,就可以自选角度进行分析。句段赏析的角度
列举如下:
1.从修辞角度。考生须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赏析时应结合具体的
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从描写方法角度。判断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语境,根据描写方法的
作用进行赏析。
3.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人物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环境描写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等。抒情句:突出感
情,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主旨。
4.从关键词角度。通常情况下,要抓句中的形容词、动词、表程度的副词、表
数量的词、表时间的词,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关键词传递出来的。
5.从句式角度。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
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
情强烈。
6.从结构上的作用的角度。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①总领下文;
②承上启下(过渡);③为后文做铺垫;④前后呼应(照应);⑤总结上文或总结
全文;⑥点明主题或升华主题。答题时,先判断它是总领句、过渡句还是总结句,
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考向3 品析语言风格
母题精选
【例】(八上·《背影》“积累拓展”)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
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
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
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风格,培养学生赏析散文语言的能力。
【参考答案】(1)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
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
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2)这几句话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又使用接近文言文的
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和老年时的心境。
真题精析
【例】(2020 ·江西·第4题)[原文见本书第107页]与课文《荷叶·母亲》
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请举一例具体分析。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题干已经给出了文章的语言特
点,即清新、细腻。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分析其如何
体现这一特点。
[答案] 示例:文章的语言与《荷叶·母亲》一样,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如“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中“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等语句清爽明丽、新颖不俗;“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海棠娇美繁茂、活力无限的情态。
方法指津
品析语言的技巧
品析语言包含遣词造句和语言特色风格两个层面,具体可从6个角度入手。
(一)遣词造句
1.看词语运用。①看词语的感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使用了
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看句式特点。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
句等的使用。
3.看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夸张、排比、设问、对偶、
反复等。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悬念、铺垫等。
(二)语言特色风格
4.看语体色彩。①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域色彩。②书面语:
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5.看语言特色。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作
品语言的特点。
6.看语言风格。如豪放、柔婉、含蓄、明快、辛辣、质朴、幽默诙谐、华丽庄
重、形象生动等。
常用答题术语:①遣词造句方面:长短句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
用反问、增强语言气势、语言精练、句式整齐、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词语丰富多
样、词语概括力强。②语言风格方面:语言典雅而有韵味、幽默风趣、含蓄凝练、
文辞优美、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质朴自然、清新雅致、灵活生动、自然流畅、
通俗朴实。
考点四 分析人物
考向1 分析人物形象
母题精选
【例】(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
“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参考答案】 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个层面,
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
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
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
和蔼,宽厚仁慈。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
形象,事例有: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培
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
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
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
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
民中的一员。
真题精析
【例】(2023·江西·第2题)[原文见本书102页]“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孙子”
的言行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问,从文中第6、7
段“他”取出立功证书和奖章,负责人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可以看出“他”
是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从老人家坐在门边擦洗墓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战
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从他没有大力反对建市民公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执
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
第二问,“孙子”这个角色在文中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作用。注
意题干中的“言行”一词,据此从文中找到与“孙子的言行”相关的段落分析。
根据“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
吗”,“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即“孙子”的“言”,“他”听后的
反应是“释然”,根据“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看到孙子笑着
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孙子”跑开这一行为带给“他”触动,让“他”涌
动一份幸福。据此表述。
[答案] 示例:(1)“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是一个对战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
(2)“孙子”的言行让“他”释然,涌动一份幸福。
方法指津
分析人物形象的技巧
1.理情节。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看人物的所作所为、价值取向、性格特
征、内心状态。
2.看描写。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描述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态、语言
动作、内心波动的信息进行整合。
3.找评价。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真伪”,合理利
用反语、他人衬托的语句或情节。
4.联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人物命运、性格
形成的根源,从而做出合理的分析。
考向2 揣摩人物心理
母题精选
【例】(八上·《背影》“思考探究”)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
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
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具体的描写,理解父亲心理活动的过程。
【参考答案】 示例: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
“自己送我去”。从文意的表层来看,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之人,同
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爱护过头了。
真题精析
【例】(2023·浙江杭州·第2题)[原文见本书第110页]文中写同学发言后,
大家先“哄堂大笑”,接着“都静默了”。请揣摩同学们“静默”时的心理。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上文“每天,梳头洗脸后,奶奶
都用小勺儿舀出一点儿香膏,在手腕和脖子后面点抹开,空气里都会有橘子的清爽
香气。邻居们还会取笑奶奶,说她臭美,七十岁了还用香膏”和下文“讲故事的孩
子脸上也浮起一丝羞愧。这帮粗心的、活蹦乱跳的孩子,从没这样仔细地观察过自
己的奶奶……奶奶也许仍像少女一样,会打心眼里渴望能戴花,能爬树、割蜂蜜,
能摸鱼捞虾吧?因此,她才固执地保留了古法制香膏的手艺”可知,同学们“静默
“时的心理:为自己一直以来因粗心而忽略了奶奶内心对美的渴望感到羞愧,为理
解了奶奶对美的渴望而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决定为奶奶写出心中最美的诗、为了奶
奶的幸福而努力学习等。
[答案] 因平时没能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奶奶而感到一丝羞愧;因其他同学发言而想到自己的奶奶,触动心弦,为之感动。
方法指津
揣摩人物心理的技巧
1.从人物描写入手。抓住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联
系上下文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结合语境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2.从关键词语入手。人物的心理往往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因而抓住修饰、限
制性词语,往往可以分析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据此可揣摩人物心理。
3.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注意:心理描写要求具体、生动、真实,符合人物身份和特定环境。
考点五 把握思想感情
母题精选
【例】(七上·《猫》“积累拓展”节选)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
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几个相关文本,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关系。
【参考答案】 夏丏尊的《猫》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剖析自己
内心的自省意识,表达了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别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
仁爱,要同情帮助弱小的思想感情。靳以的《猫》通过对猫的描写与回忆,借物抒
情,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流露出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寄托了作者无
限的遐思。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愧疚与怀念。玳
瑁对“我”和母亲的态度与对父亲的态度形成对比,揭示玳瑁与父亲感情之深。
真题精析
【例】(2020·江西·第1题)[原文见本书第107页](2)那“一日的春光”中,
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概括景物特点和把握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第一问:
结合第11段“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
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
最得意的作品”可知,“那一日的春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盛娇艳。第二问:
结合“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
的春,光艳的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
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由对春的怨恨憎嫌,转为喜悦、满意,还有一些遗憾。
[答案] 景物特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盛娇艳。心情变化:从悼惜、憎嫌、怨恨转为喜悦、快慰。
方法指津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题的技巧
1.找准行文线索。在选材广泛、行文自由的“形”中找准线索,了解思路,从而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聚焦景物描写。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往往并非空泛地抒情议论,而是寻找情
感上的依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的手法。
3.分析关键语句。如主旨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修辞句、含蓄句、结
构复杂句等,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至关重要。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又多具有
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
4.抓主要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描写,这往往体现了作者的
情感倾向。
考点六 领悟文章主旨
母题精选
【例】(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思考探究”)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
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
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
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说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示例: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默默无闻的
坚持,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老人创造了奇迹,使后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
幸福的生活。他不但改变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我们都应该向这位植树老人学习,
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真题精析
【例1】(2023·江西·第3题)[原文见本书第102页]下列与小说主题相关的分
析,不合理的一项是(选项略)。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小说的主旨。标题“守望”点明了老人与烈士陵园墓
碑里面人的彼此守望,也暗含烈士陵园与市民公园两个世界的彼此守望,概括了文
章内容,也点明了文章主旨:今天的幸福都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既要守
望英烈精神,也要守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D项的理解完全偏离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D
【例2】(2019·江西·吴伯箫《马》第16题)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
相似之处?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
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
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不仅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
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马》和《灯笼》一样,同样有对往事的怀念,对家乡的热
爱,以及一定的家国情怀。
【参考答案】主旨: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表达了一定的家国情怀。
方法指津
概括文章主旨(即主题)的方法
1.从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
的题目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的关键句入手。有的文章的主旨会通过一些关键句显示出来,如抒情
句、议论句、主旨句、过渡句等,把握这些句子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3.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写作意图入手。每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写
作意图,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活
动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有助于文章主旨的归纳。
4.重视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或揭示材料所蕴含的
深刻思想意义,或明确表达作者内心的某种想法。
考点七 赏析表达技巧
考向1 表现手法
母题精选
【例1】(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
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命题立意】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文中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本文设置了三层悬念和两次误会。第一层悬念:“我们”正为夜晚
住宿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由此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
问。第二层悬念(第一次误会):“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然而他不是,那
么主人到底是谁?第三层悬念(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
娘是主人,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
文中设置层层悬念和误会,不断推进情节发展,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同时,
这种写法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引人入胜。
【例2】(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命题立意】 了解抑扬写作技巧的作用,能够结合文本赏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
先是感受到“雄壮”“伟大”,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
“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第7
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
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欲扬先抑。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
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
美之情溢于言表。
真题精析
【例】(2020· 江西·第2题)[原文见本书第107页]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
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作答时,应选一种自己最有
把握的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如选“欲扬先抑”。分析文章可知,
作者没有先赞美春天的美好,而是先写春天的姗姗来迟,杏花的残败,表达憎嫌的
心情,然后写海棠的繁盛娇艳,抒发内心的喜悦,表达对春的赞美。
[答案] 示例一: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对那“一日的春光”的赞美之情。作者先写九十天里春天的姗姗来迟,默默黄尘中未曾露面已悄悄远引,杏树枝头尽是残花败蕊,表达对春的憎嫌;后写四月三十日春在挂甲屯吴家花园的隆重登场,爱花(海棠)的繁盛娇艳,抒发心中的快慰,表达对春的赞美。
示例二: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情达意。如写对于海棠花的深爱,先是以“东坡恨海棠无香”与“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对比,突出对“花香”的态度;再以有香的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与兰花、桂花、香豆花、玫瑰对比,突出对花“香”的喜好;最后点明无香的花中最爱海棠。
示例三: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写“一日的春光”之美。如写四棵海棠树以“蔚蓝的天”“半圆的月”以及放学的“幼稚园”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来衬托,突出春之烂漫。
方法指津
“表现手法”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
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
2.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
见大、象征、虚实结合、详略结合等。
3.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联
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
味觉、嗅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
以及其运用的特点,明了其作用,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考向2 表达方式
母题精选
【例1】(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
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特点,抓住议论性语句,深入理
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 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 以记叙为主, 其间穿插
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 没有打骂过
我们, 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
是一个平凡的人, 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但是, 正是这千百万
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 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
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
【例2】(八下·《社戏》“思考探究”)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
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
式各自的作用。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参考答案】 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
的都是描述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
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的热爱和
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真题精析
【例1】(2023·江西·第4题)[原文见本书第102页]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
描写环境的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画横线语句“这里
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