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莱义民》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通过对雕塑作品《加莱义民》的欣赏,走近罗丹,了解罗丹,感受罗丹对生命和艺术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的情感,获得深刻的启发。
教学目标
1.了解罗丹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对《加莱义民》作深入的了解和简单的分析。
3.在欣赏和反思中感受罗丹对生命和艺术的理解。
教学重点
罗丹的精神,即要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
教学难点
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艺术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收集有关罗丹的资料。请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罗丹的生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中认识作者及代表作品。
二、深入探究
对《加莱义民》创作背景、主题、艺术特色、表现风格和手法进行分析。
设计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
1.设疑:谁能来说说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
加莱是法国北海岸的一个城市,134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围城,加莱城坚持了一年之久,最后城中粮食耗尽,英王准备夷平全城,杀绝全体居民。此时,六名高贵的市民自愿奔赴英军驻地,他们露顶赤足,穿上麻衫,颈系绳索,持城门钥匙,决心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全体市民的生命。加莱城决定为此建立一座纪念碑,他们特约罗丹来完成这件作品。
2.设疑:艺术家是怎样表现雕塑中人物形象和心理的?
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人物的造型、刻画的心理及情感等),重点分析每一位人物不同的心理表现。归纳:或愤怒、或镇定、或茫然、或悲伤,既有必死的决心,又有对死亡的惋惜,这种心理刻画得既真实又复杂,给人历史的真实感。
3.设疑:罗丹的雕塑作品整体的风格和手法?分析作品中注入了怎样的个人情感?
归纳:现实主义。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悲痛,显示了绝对的人文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思考,讨论探究,将学生的讨论引向一个更高层次。
总结升华
艺术即情感,要学艺先做人。
举例梵高、罗丹论述。艺术的最终表现是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小组合作,认真评价总结。
教师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正确描述《加莱义民》的造型和情感。能用所学知识分析罗丹其他作品。与学生分享所学知识,并从中得到启示。将本课知识引向更高层次。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能否了解掌握罗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