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7)(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7)(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18: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在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
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假、真、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由于舞蹈化的身段和技术化的表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既表现了角色的内心又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这样一来,除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外,程式还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
(节选自冉常建《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戏剧舞台表演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型或范畴:体验和表现。体验和表现只是总结西方戏剧舞台表演的理论和概念,它并不适合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访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演员的体验,而是表演者自己的意念——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戏谚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这里的“形”,也不是表现派的那种“理想范本”,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
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不是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而是一种程式的表演。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开打,两个人物你来我去,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两人对,擒拿转椅子摸索等,其中的技巧组织、对打安排、节奏停顿、舞台画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技巧性和程式性,“台下一年,台上片刻”,这无疑是演员在台下“千锤百炼”的结果,绝然不是在舞台上即时体验所产生的即兴动作。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过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剧表演戏例: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
两相对比,不能不说非常具有妙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强调过数十次,演员在遇到“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时,应该同时产生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深入到剧中人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里去,抓住角色精神生活的全部底蕴。但对中国戏曲表演来说,演员的表演根本就不存在“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故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而西方戏剧表演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自我体验后的最理想即兴表演。
中国戏曲演员的外部动作必须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程式动作。这种高度美化的程式动作,用歌舞的形式,富有诗意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并不追求在舞台上造成真实生活的幻觉,而是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把戏曲的娱乐鲜明地呈示出来。换一个角度讲,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通过体验所产生的外部动作,作为理想范本,在舞台表演中再次激发舞台的体验),即所谓“无动于衷而声泪俱下”,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
(节选自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表意派演剧方法的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体现在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
B.在戏曲舞台上,中国戏曲演员处理假哭和假笑等技术性动作,不仅要顾及动作的艺术性和美感,还要能演绎出角色的真实情感。
C.对于中国戏曲演员来说,因为程式动作本来就是既定的,所以表演的核心问题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
D.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是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的,所以中国戏曲表演形成了“神形兼备”的民族化表演特点和表演体系。
(2)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探寻了中华戏曲的美学精髓,材料二还阐述了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的观点。
B.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也有演员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如京剧《狮子楼》上楼除奸片段中,演员盖叫天没有采用戏曲舞台程式化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的即兴动作。
C.中国戏曲的“形”,是通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沉淀、凝聚下来的不能改变的程式动作,它并不是西方戏剧体验派的即兴表演。
D.中国戏曲演员唯有通过刻苦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的程式动作等技术性外部标志,才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创造传情、精美的艺术境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川剧演员周慕莲认为在戏曲表演中“神是‘内在’,容是‘外表’。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
B.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要与角色融为一体,开始与角色同样地去感觉,用我们的行话来说,这就叫做“体验角色”。
C.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假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说中国或日本的古典剧是属于哪一种艺术的,大概多数人会说,这是表现的戏剧。”
D.曲学大师吴梅认为:“大抵剧之妙处,目真、日趣。真所以补风化,趣所以动观听。而其惟一之宗旨,则尤在于美之一字。”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中国古代戏谚说“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神形合一体,方是剧中人”,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抛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退”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角,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在台下起哄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战士中的巨大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当年战斗中的感人细节记忆很模糊,而对汪可逾的表演印象深刻,说明那场军民同乐的晚会对于百姓们来说,具有超越娱乐的特殊意义。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同时也有对汪可逾随意参军的埋怨和愤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都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及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善于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如汪可逾毛遂自荐表演,但她的技艺其实“尚不娴熟”,个性积极主动但缺少自知之明。
C.小说运用心理描写细致描摹了团长齐竞从看见女孩汪可逾,到听完演奏丰富的内心世界。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交代小说的故事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转到讲述严峻的战争局势。
(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齐竞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说:“我们的战争文学,当然要写金戈铁马,要写血与火的考验,但不能味局限于此沦为套路。”据此,你认为《牵风记》为何要写一次差点夭折的慰问演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報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B.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C.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D.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
C.傅说,辅佐武丁,成“武丁中兴”盛世;吕尚,西周文、武、成王三代宰辅;后世用二人常代称贤臣。
D.辟召,亦称“辟”,专指由皇帝下诏征聘;与“征”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②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5)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分别在哪?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甲午重九牛山①作
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生不死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不用深怀古”,实则是发思古幽情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不用深怀古”,实际上已在怀古。
B.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
C.“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
D.词作中典故运用不落斧凿,包有登临传统、田园意象和行旅之感,文化意味浓厚。
(2)本词情感内蕴丰富,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书愤》中回忆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激烈的战场画面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当算是个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______,不怕费劲。一个时期,由于沈先生每年都要出几本书,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______。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______晕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鼻血痕迹的手稿。他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他的作品看起来很______,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 一蹴而就 至 行云流水
B.矢志不渝 一挥而就 致 轻松自如
C.矢志不渝 一蹴而就 至 行云流水
D.锲而不舍 一挥而就 致 轻松自如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时期,沈先生每年都要出几本书,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被称为多产作家
B.一个时期,由于沈先生每年都要出几本书,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因此被称为多产作家
C.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
D.一个时期,由于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因此被称为多产作家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和孙女小红做作业时,都说要算耐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因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而无法使用,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却用毛笔写下“理想”二字。为什么传统的钢笔、圆珠笔不能用而毛笔却能在太空探险中发挥作用?①______。毛细现象是指将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会上升从而高于管外;而当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②______的现象。(  )。写毛笔字的墨水就是一种常见的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会上升,从而产生粘附的效果。而毛笔的笔尖和用来写字的纸张中都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失重状态下,也始终存在;毛细现象在太空中,自然也可以发生;同样,③______,也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样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到纸上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表述得当的一项是    
A.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产生毛细现象的本质原因
B.产生毛细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分子间的作用力
C.分子间的作用力产生了毛细现象
D.毛细现象是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造成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
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文中子 魏相篇》
材料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在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
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假、真、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由于舞蹈化的身段和技术化的表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既表现了角色的内心又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这样一来,除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外,程式还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
(节选自冉常建《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戏剧舞台表演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型或范畴:体验和表现。体验和表现只是总结西方戏剧舞台表演的理论和概念,它并不适合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访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演员的体验,而是表演者自己的意念——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戏谚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这里的“形”,也不是表现派的那种“理想范本”,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
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不是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而是一种程式的表演。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开打,两个人物你来我去,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两人对,擒拿转椅子摸索等,其中的技巧组织、对打安排、节奏停顿、舞台画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技巧性和程式性,“台下一年,台上片刻”,这无疑是演员在台下“千锤百炼”的结果,绝然不是在舞台上即时体验所产生的即兴动作。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过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剧表演戏例: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
两相对比,不能不说非常具有妙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强调过数十次,演员在遇到“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时,应该同时产生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深入到剧中人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里去,抓住角色精神生活的全部底蕴。但对中国戏曲表演来说,演员的表演根本就不存在“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故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而西方戏剧表演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自我体验后的最理想即兴表演。
中国戏曲演员的外部动作必须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程式动作。这种高度美化的程式动作,用歌舞的形式,富有诗意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并不追求在舞台上造成真实生活的幻觉,而是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把戏曲的娱乐鲜明地呈示出来。换一个角度讲,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通过体验所产生的外部动作,作为理想范本,在舞台表演中再次激发舞台的体验),即所谓“无动于衷而声泪俱下”,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
(节选自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为表意派演剧方法的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体现在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
B.在戏曲舞台上,中国戏曲演员处理假哭和假笑等技术性动作,不仅要顾及动作的艺术性和美感,还要能演绎出角色的真实情感。
C.对于中国戏曲演员来说,因为程式动作本来就是既定的,所以表演的核心问题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
D.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是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的,所以中国戏曲表演形成了“神形兼备”的民族化表演特点和表演体系。
(2)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两则材料都探寻了中华戏曲的美学精髓,材料二还阐述了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的观点。
B.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也有演员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如京剧《狮子楼》上楼除奸片段中,演员盖叫天没有采用戏曲舞台程式化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的即兴动作。
C.中国戏曲的“形”,是通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沉淀、凝聚下来的不能改变的程式动作,它并不是西方戏剧体验派的即兴表演。
D.中国戏曲演员唯有通过刻苦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的程式动作等技术性外部标志,才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创造传情、精美的艺术境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 
A.川剧演员周慕莲认为在戏曲表演中“神是‘内在’,容是‘外表’。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
B.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要与角色融为一体,开始与角色同样地去感觉,用我们的行话来说,这就叫做“体验角色”。
C.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假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说中国或日本的古典剧是属于哪一种艺术的,大概多数人会说,这是表现的戏剧。”
D.曲学大师吴梅认为:“大抵剧之妙处,目真、日趣。真所以补风化,趣所以动观听。而其惟一之宗旨,则尤在于美之一字。”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中国古代戏谚说“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神形合一体,方是剧中人”,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D
(2)A
(3)A
(4)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接着,举例论证了程式表现具有假定性和技术性两个基本特征;最后,得出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具有双重戏剧功能的结论。
(5)①这句戏谚说明,中国戏曲理想的表演状态不是直接摹写现实和情感的“形似”,而是“神形合一”“神形兼备”的“神似”,这样才算抓住生活之“真”,才能成为剧中人。
②这种理想表演的前提是“神”,是表演者对角色的理解、认识,对剧情的美学评价和处理都恰到好处,了然于心,即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
③这种理想表演的呈现方式是“形”,是演员在领悟角色后对程式动作的把握,是用具有实践性和传承性的程式细腻表达诗化情感,感动受众。
(二)现代文阅读II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抛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退”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角,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在台下起哄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战士中的巨大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当年战斗中的感人细节记忆很模糊,而对汪可逾的表演印象深刻,说明那场军民同乐的晚会对于百姓们来说,具有超越娱乐的特殊意义。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同时也有对汪可逾随意参军的埋怨和愤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都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及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善于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如汪可逾毛遂自荐表演,但她的技艺其实“尚不娴熟”,个性积极主动但缺少自知之明。
C.小说运用心理描写细致描摹了团长齐竞从看见女孩汪可逾,到听完演奏丰富的内心世界。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交代小说的故事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转到讲述严峻的战争局势。
(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齐竞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说:“我们的战争文学,当然要写金戈铁马,要写血与火的考验,但不能味局限于此沦为套路。”据此,你认为《牵风记》为何要写一次差点夭折的慰问演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D
(2)B
(3)①长于治军。他一出场就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他治理的九团军纪严明,行动迅速。
②雷厉风行。慰问演出他可以直接命令解散,用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他甩掉汪可逾。
③学识渊博。精通诗文、音乐,一眼就认出了宋代古琴;和汪可逾诵诗对答颇为得体。(从“关爱保护群众”角度也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
(4)①开头写观众对晚会演出的反对情绪,在汪可逾突然出现后,观众陶醉在古琴曲之中,使情节跌宕反转。(情节角度)
②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塑造了她纯真可爱的美好形象,讴歌生命的纯真与飞扬。(人物角度)
③慰问演出是在战火纷飞中进行的,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向往、追求美好事物的主旨。(主旨角度)
④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艺术特色、读者阅读体验角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報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B.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C.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D.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
C.傅说,辅佐武丁,成“武丁中兴”盛世;吕尚,西周文、武、成王三代宰辅;后世用二人常代称贤臣。
D.辟召,亦称“辟”,专指由皇帝下诏征聘;与“征”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②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5)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分别在哪?请简要说明。
【答案】(1)D
(2)D
(3)C
(4)①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
②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5)①唐太宗认为吏部选择官员只看重言辞文章,不去了解德行,导致这些官员几年后劣迹败露,伤害百姓。
②杜如晦则认为是因为所选人才太多,不可能全面了解他们,且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甲午重九牛山①作
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生不死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登临不用深怀古”,实则是发思古幽情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不用深怀古”,实际上已在怀古。
B.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
C.“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
D.词作中典故运用不落斧凿,包有登临传统、田园意象和行旅之感,文化意味浓厚。
(2)本词情感内蕴丰富,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
【答案】(1)C
(2)①岁月流逝、人生迟暮的无奈。
②漂泊流离、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虽豪兴满怀,但理想终归于破灭的矛盾与失落。
(三)名句名篇默写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2)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少妇城南欲断肠 , 征人蓟北空回首 ”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书愤》中回忆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激烈的战场画面诗句是:“ 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
【答案】(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当算是个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______,不怕费劲。一个时期,由于沈先生每年都要出几本书,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______。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______晕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鼻血痕迹的手稿。他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他的作品看起来很______,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A.锲而不舍 一蹴而就 至 行云流水
B.矢志不渝 一挥而就 致 轻松自如
C.矢志不渝 一蹴而就 至 行云流水
D.锲而不舍 一挥而就 致 轻松自如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一个时期,沈先生每年都要出几本书,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被称为多产作家
B.一个时期,由于沈先生每年都要出几本书,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因此被称为多产作家
C.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
D.一个时期,由于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因此被称为多产作家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和孙女小红做作业时,都说要算耐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D
(2)C
(3)①原文采用短句,短句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②原句“也说要算耐烦”反复出现,有强调的作用,突出沈从文先生有恒心、有毅力的性格特点。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文体一致,更口语化,亲切生动。改句则显得沉闷普通,缺乏表现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因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而无法使用,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却用毛笔写下“理想”二字。为什么传统的钢笔、圆珠笔不能用而毛笔却能在太空探险中发挥作用?①______。毛细现象是指将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会上升从而高于管外;而当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②______的现象。(  )。写毛笔字的墨水就是一种常见的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会上升,从而产生粘附的效果。而毛笔的笔尖和用来写字的纸张中都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失重状态下,也始终存在;毛细现象在太空中,自然也可以发生;同样,③______,也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样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到纸上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表述得当的一项是  B 
A.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产生毛细现象的本质原因
B.产生毛细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分子间的作用力
C.分子间的作用力产生了毛细现象
D.毛细现象是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造成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B
(2)①这是毛笔的毛细现象造成的(这是因为毛笔可以形成毛细现象)
②管内液面会下降从而低于管外
③毛笔在失重条件下(或者毛笔在太空中)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
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文中子 魏相篇》
材料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解答。
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