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8)(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8)(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18:4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完全排斥个人情感,只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是截然相反且矛盾的。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只能暂时脱离而永远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诗歌创作应更看重生命的态度,诗歌的内容没有那么重要。
D.写景时只有排除人的心境、感受的影响,才能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卢梅坡《雪梅 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中的“实用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B.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C.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D.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
B.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
C.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
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3)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于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韐,建州崇安人。夏人攻震武,韐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密疏以闻,诏许之。夏使愆期不至,诸将请会兵乘之。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衍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前勒邻伍取偿,民告病,韐请而蜀之。方腊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韐曰:“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寇至城下,击败之。河北盗起,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剩夺,杀巡尉。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奏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金人已谋南牧,韐谋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弩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京城不守,始遣使金营,金人命仆射韩正馆之僧舍。正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正曰:“军中议立异姓,欲以君为正代,得以家属行,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给仰天大呼曰:“有是乎!”归书片纸曰:“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酌卮酒而缢。
(节选自《宋史 刘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铁疆场/以取威怒
B.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铁疆场/以取威怒
C.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铁疆场/以取威怒
D.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铁疆场/以取威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金,北宋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夏指的是西夏,金指的是金朝。
B.斛,中国旧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一斛原来指的是十斗,后改为五斗。
C.政和,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D.仆射,官职名,秦朝时设置,至唐朝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职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韐有勇有谋。夏人攻打震武,刘韐出奇兵解围;河北柴宏聚众捕掠,刘豁单骑前往,派人招降,最后平定乱贼。
B.刘韐关注民生。鉴湖被百姓侵占耕种,官府增加租税,以前逃跑百姓的租税由邻居补偿,刘韐请示后取消这一规定。
C.刘韐恪尽职守。方腊攻陷衢、婺两州,两州百姓非常惊恐,官吏都逃跑了,但刘韐决定与城共存亡,最后打败敌人。
D.刘韐忠君为国。金人兵临城下,刘韐积极防御,率兵射杀;京城沦陷,他出使金营,面对利诱,宁死不屈,舍生取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人已谋南牧,韐谋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
②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
(5)对西夏人归顺请罪的请求,将士们认为敌人有诈,刘豁不以为然,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清江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江村”
B.第二句点明了时节,交代了村庄的清幽的环境,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颔联描写燕子自由来往、白鸥相伴相随的情景,令人感到自由、亲切、融洽。
D.全诗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写作上前后照应紧凑,读起来轻快流畅。
(2)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
(2)李白《将进酒》中的“   ,   ”两句,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的短暂。
(3)“江月”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报道,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人才招聘,总是① 。前不久举行的编制内岗位人才招聘,报考者依旧寥寥,而且就这几位报考者最终也都没来参加面试,让该研究所所长感到分外遗憾。作为我国考古文博事业的标志性机构,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人才招聘遇冷,折射出当前文保人才匮乏的现实困境。长期以来,我国文保事业就面临人才不足的状况。考古发掘需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每天风吹日晒雨淋,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并且野外发掘往往一干就是好几个月,难以兼顾家庭,行业的平均薪酬也不高,其艰辛与孤寂令许多人② 。与此同时,考古文博又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职业。用丰富的知识积累与长的专业训练对待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或文物的保护与修缮,是对文物和历史负责。几十年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杰出的敦煌学者,离开繁华都市,扎根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让这一方精美的艺术遗存得以被更多人欣赏,这种情怀,在今天仍然是吸引后继者接棒奔跑的精神磁石。当文保工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文博行业定会③ ,文博事业定会兴旺发达。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不论……还是……都”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动画不仅内容取材和思想内核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① 。早在1936年,万氏兄弟之一、《铁扇公主》创作者万古蟾便断言:“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1961年上映的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这一时期,中国动画以水墨意境、华丽高雅等为美学旨归,在世界上树立起“中国动画学派”的声誉。
② ,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帮助中国动画赢得当代受众青睐。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一批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都从这一风格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写意山水风格。《太鱼海裳》的福建土楼原型建筑。《白蛇:缘起》的烟雨江南风景等,这些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影片增色不少。中国动画要想持续赢得当代受众的喜爱,除了秉承中国民族风格,③ ,形成符合当下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的时代化表达。事实上,这些年在票房上表现亮眼的国产动画片,都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给人以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想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形象,赋予这一传统故事新的内涵,与当代受众形成更大的精神共鸣,最终取得超过50亿元的高票房。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因为这样就缺少无法估计的刺激与意外之喜。”《礼记 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①,事前定则不固,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注】①跲:jié,绊倒,此处指说话不顺畅。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完全排斥个人情感,只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是截然相反且矛盾的。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只能暂时脱离而永远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诗歌创作应更看重生命的态度,诗歌的内容没有那么重要。
D.写景时只有排除人的心境、感受的影响,才能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D 
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卢梅坡《雪梅 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中的“实用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答案】(1)C
(2)B
(3)D
(4)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
(5)①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②美感的态度(两点写到一点即可):a“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b“菱荇”四句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像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
【解答】(1)C.“与实用的态度……相反且矛盾的”错误,文中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
故选C。
(2)A.“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不是无法改变,是脱离不了。
B.正确。
C.“说明诗歌创作应更看重生命的态度,诗歌的内容没有那么重要”于文无据。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作者举王维和谢灵运诗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有第四种态度即“生命的态度”,并没有说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只有排除人的心境、感受的影响,才能……”说法错误,“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可知“排排除人的心境、感受”不是必要条件。
故选B。
(3)“生命的态度”,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可知。
“花”和“红药”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排除AB。
结合原文“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可知C中作者是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排除C。
D.“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无人即是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如如自在,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
故选D。
(4)由第一段“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第四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五段“先说实用的态度”、第六段“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第七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由“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等可知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
(5)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句意为: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也难怪被元妃大为赞赏,体现了实用的态度,具有实用价值。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间四句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体现了美感的态度。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像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这是生命的态度。
答案:
(1)C
(2)B
(3)D
(4)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
(5)①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②美感的态度(两点写到一点即可):a“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b“菱荇”四句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像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B.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C.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D.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
B.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
C.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
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3)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于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
【答案】(1)C
(2)B
(3)第一处:①展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作铺垫;②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对侵略者的痛恨。
第二处:①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收到丈夫来信的高兴、激动的心情,②也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4)①小说刻画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少妇和丈夫不断坚定抗战意志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等,并通过“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刻画出乐观、进步、坚定的“抗战英雄”形象。人物刻画细腻真实。③小说表现出农村妇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丈夫的“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前后过渡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的体验。④小说语言质朴生动,还原了抗战时期真实农村淳朴的民风,给人以给读者以身临真实农村生活的感受。
【解答】(1)A.“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错误。小说中虽然写了“姑娘”理解了丈夫,但并没有写她投身到战争中。
B.“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错误,小说并未从正面描写战争。
C.正确。
D.“刺激了大姨和姥姥”错误。大姨受到刺激,姥姥是对英雄行为感到欣慰。欣慰地笑,并非受到刺激。
故选:C。
(2)B.“心理描写”错误,本文在塑造丈夫形象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本文塑造丈夫形象时除了对比、烘托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中的语言描写(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等,写出“丈夫”追求进步、乐观坚强的战士形象);对比体现在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中;烘托主要体现在儿子的言语中,以及对妻子去上冬学的影响中。
故选:B。
(3)联系后文“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和第一处环境描写“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可知,开头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作铺垫;同时,联系后文“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也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人物对侵略者的痛恨。
联系前文“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和第二处环境描写“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可知,突出了人物兴奋喜悦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收到丈夫来信的高兴、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4)从故事背景的角度来看,“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去年,他还在近处……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可知,小说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少妇和丈夫不断坚定抗战意志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具有真实感。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以及“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境等,符合农村妇女的真实的心理;此外,文中描写了三位女性,她们“比女婿”的神态很真实,如姥姥谈及自己的女婿时“‘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是的神态“讥笑”,表达了她对人家女婿的不屑;如大姐“‘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慌慌”表现出大姐说到自己丈夫时的心虚以及惭愧的心理,并通过“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刻画出乐观、进步、坚定的“抗战英雄”形象。可见,人物刻画细腻真实。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开头“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女主人公因为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这中情感的表达很真实;结尾“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收到儿子(丈夫)的信,公公和她的情感表达很真实;另外,从“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等处可知,小说表现出农村妇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丈夫的“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前后过渡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的体验。
从小说语言的特征看,本文语言质朴生动,如“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还原了抗战时期真实农村淳朴的民风,给人以给读者以身临真实农村生活的感受。
答案:
(1)C
(2)B
(3)第一处:①展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作铺垫;②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对侵略者的痛恨。
第二处:①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收到丈夫来信的高兴、激动的心情,②也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4)①小说刻画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少妇和丈夫不断坚定抗战意志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等,并通过“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刻画出乐观、进步、坚定的“抗战英雄”形象。人物刻画细腻真实。③小说表现出农村妇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丈夫的“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前后过渡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的体验。④小说语言质朴生动,还原了抗战时期真实农村淳朴的民风,给人以给读者以身临真实农村生活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韐,建州崇安人。夏人攻震武,韐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密疏以闻,诏许之。夏使愆期不至,诸将请会兵乘之。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衍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前勒邻伍取偿,民告病,韐请而蜀之。方腊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韐曰:“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寇至城下,击败之。河北盗起,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剩夺,杀巡尉。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奏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金人已谋南牧,韐谋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弩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京城不守,始遣使金营,金人命仆射韩正馆之僧舍。正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正曰:“军中议立异姓,欲以君为正代,得以家属行,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给仰天大呼曰:“有是乎!”归书片纸曰:“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酌卮酒而缢。
(节选自《宋史 刘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铁疆场/以取威怒
B.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铁疆场/以取威怒
C.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铁疆场/以取威怒
D.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铁疆场/以取威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夏、金,北宋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夏指的是西夏,金指的是金朝。
B.斛,中国旧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一斛原来指的是十斗,后改为五斗。
C.政和,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D.仆射,官职名,秦朝时设置,至唐朝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职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刘韐有勇有谋。夏人攻打震武,刘韐出奇兵解围;河北柴宏聚众捕掠,刘豁单骑前往,派人招降,最后平定乱贼。
B.刘韐关注民生。鉴湖被百姓侵占耕种,官府增加租税,以前逃跑百姓的租税由邻居补偿,刘韐请示后取消这一规定。
C.刘韐恪尽职守。方腊攻陷衢、婺两州,两州百姓非常惊恐,官吏都逃跑了,但刘韐决定与城共存亡,最后打败敌人。
D.刘韐忠君为国。金人兵临城下,刘韐积极防御,率兵射杀;京城沦陷,他出使金营,面对利诱,宁死不屈,舍生取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人已谋南牧,韐谋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
②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
(5)对西夏人归顺请罪的请求,将士们认为敌人有诈,刘豁不以为然,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B
(2)C
(3)C
(4)①金人已经谋划南侵,刘韐侦察得到实情,急忙禀告朝廷,并且暗中整顿城池的守备来静待其变。
②何况君主忧劳就是臣子的耻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效忠而)死,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的想法,这是我必须死的原因。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5)①发动战争多年,西夏小国难以支撑;②西夏虽刚取胜,但士兵疲惫不堪,害怕再次遭受进攻。
【解答】(1)句意为:刘韐说:“越过边境约定会面,容许有别的变故。”恰逢第二次请求(归顺)的使者到,刘韐警告说:“朝廷正致力于征伐西夏,我为你们请求,不要像从前那样为求取钱币,在战场上争斗,而招致我朝震怒。”“他故”作“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吾为汝请”的意思是“我为你们请求”,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2)C.“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错误,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改元,有多个年号。
故选:C。
(3)C.“两州百姓非常惊恐,官吏都逃跑了”错误,原文说的是“方腊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应是越州的百姓非常惊恐,官吏都逃跑了。
故选:C。
(4)①“南牧”,南下放牧,引申为北方少数民族南侵;“谋”,谋求,引申为侦察;“阴”,名作状,暗中、暗地里。译文:金人已经谋划南侵,刘韐侦察得到实情,急忙禀告朝廷,并且暗中整顿城池的守备来静待其变。
②“顺”,顺从;“以……为”,把……作为;“正”,合乎法度,正道;“所以”,表原因。译文:何况君主忧劳就是臣子的耻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效忠而)死,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的想法,这是我必须死的原因。
(5)本题的题眼是“理由”一词,由此可知要回答的应是原因,即刘韐为什么会相信西夏人是诚心归顺宋朝的。解答此题可抓住文中的“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作答。
答案:
(1)B
(2)C
(3)C
(4)①金人已经谋划南侵,刘韐侦察得到实情,急忙禀告朝廷,并且暗中整顿城池的守备来静待其变。
②何况君主忧劳就是臣子的耻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效忠而)死,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的想法,这是我必须死的原因。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5)①发动战争多年,西夏小国难以支撑;②西夏虽刚取胜,但士兵疲惫不堪,害怕再次遭受进攻。
参考译文:
刘韐是建州崇安人。西夏人攻打震武,刘韐派出突袭军队攻打西夏人,解除了围困。西夏人来传话,希望归顺宋朝并请求原谅,大家都认为这是欺诈。刘韐说:“发动战争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撑,何况是小国呢?他们虽然刚刚取胜,但他们的士兵也疲惫不堪,害怕我们再次进攻,所以诚心归附来谋求自我安定。”(刘韐)暗中上奏章使皇帝知道此事,皇帝下诏书答应了他。西夏的使者误期不到,众将领请求大举调集军队突袭他们。刘韐说:“越过边境约定会面,容许有别的变故。”恰逢第二次请求(归顺)的使者到,刘韐警告说:“朝廷正致力于征伐西夏,我为你们请求,不要像从前那样为求取钱币,在战场上争斗,而招致我朝震怒。”西夏人听从了命令,西部边境从此就安定了。鉴湖被百姓占用耕种,官府于是收敛租税,每年两万斛。政和年间,租税扩大到(原来的)六倍。租税太重且催讨紧密,百姓大多逃离了。以前都是勒令邻居得到补偿,百姓上报自己的困苦,刘韐请示后取消了这一规定。方腊攻陷衢州、委州,越州百姓非常惊恐,官吏都逃跑了,有人准备了船只请求刘韐一起离开。刘韐说:“我是郡守,应当与城池共存亡。”敌人到了城下,就打败了他们。黄河以北盗贼兴起,盗贼首领柴宏本是富户,不能忍受征收赋税,聚集众人捕掠,杀了巡尉。刘韐一个人骑马前往该镇,派人招他来,柴宏到了就承认罪行。刘韐让他饮酒,上奏朝廷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乡间,黄河以北一带就平定了。金人已经谋划南侵,刘韐侦察得到实情,急忙禀告朝廷,并且暗中整顿城池的守备来静待其变。金兵抵达城下,知道有防备,在城池的旁边留下军队,驱兵向宋朝内部攻打。等到回来,修整云梯和冲车,设计围攻,显示要发起进攻,刘韐发射强弩射杀他们,金人知道不能威胁他们,就退兵了。京城不能防卫,朝廷才派他出使金营,金人命令仆射韩正把他安置在僧舍。韩正说:“国相了解您,现在重用您。”刘韐说:“苟且偷生来侍奉二主,死也不这样做。”韩正说:“军中商议立异姓为王,想让您担任正职代替我,能够让家属随行,与其白白送死,不如到北方去求取富贵。”刘韐仰天大声呼喊道:“有这事吗?”写了一小张纸送回说:“金人不认为我有罪,而认为我可以重用。坚守节操的女子不服侍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侍奉两位君主;何况君主忧劳就是臣子的耻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效忠而)死,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的想法,这是我必须死的原因。”斟了一杯酒就自缢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首句“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清江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江村”
B.第二句点明了时节,交代了村庄的清幽的环境,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颔联描写燕子自由来往、白鸥相伴相随的情景,令人感到自由、亲切、融洽。
D.全诗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写作上前后照应紧凑,读起来轻快流畅。
(2)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B
(2)①描写老妻画纸、稚子敲针的安定祥和的生活画面。②表达了作者长期漂泊终于暂时过上了安定生活的欣喜之情。
【解答】(1)B.“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自去自来”两句,只是表示作者在长期颠沛流离中暂时安定的欣喜和满足,但没有“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一家人短暂的安定和祥和状态。“画纸为棋局”,信手而为,表现的是生活的片刻悠闲;“敲针作钓钩”表现的是小儿的聪明伶俐。上下句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抒发的正是饱受离乱之苦的诗人得到片刻的安宁的欣喜和满足之情。
答案:
(1)B
(2)①描写老妻画纸、稚子敲针的安定祥和的生活画面。②表达了作者长期漂泊终于暂时过上了安定生活的欣喜之情。
译文:
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赏析:
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
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弊在赂秦 ”。
(2)李白《将进酒》中的“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 ”两句,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的短暂。
(3)“江月”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答案】(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答】故答案为: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重点字:施、弊、赂)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重点字:暮)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报道,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人才招聘,总是① 。前不久举行的编制内岗位人才招聘,报考者依旧寥寥,而且就这几位报考者最终也都没来参加面试,让该研究所所长感到分外遗憾。作为我国考古文博事业的标志性机构,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人才招聘遇冷,折射出当前文保人才匮乏的现实困境。长期以来,我国文保事业就面临人才不足的状况。考古发掘需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每天风吹日晒雨淋,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并且野外发掘往往一干就是好几个月,难以兼顾家庭,行业的平均薪酬也不高,其艰辛与孤寂令许多人② 。与此同时,考古文博又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职业。用丰富的知识积累与长的专业训练对待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或文物的保护与修缮,是对文物和历史负责。几十年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杰出的敦煌学者,离开繁华都市,扎根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让这一方精美的艺术遗存得以被更多人欣赏,这种情怀,在今天仍然是吸引后继者接棒奔跑的精神磁石。当文保工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文博行业定会③ ,文博事业定会兴旺发达。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不论……还是……都”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①无人问津 ②望而却步 ③人才济济
(2)不论是遗址的考古与发掘,还是文物的保护与修缮,都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与长期的专业训练,这既是对文物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3)构成:①“接棒奔跑”喻指后继者继承一代代杰出的敦煌学者的事业;②“磁石”喻指敦煌学者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的精神(情怀)。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敦煌学者的精神对后继者的吸引力,对敦煌学者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答】(1)第①处,从下文“报考者依旧寥寥”“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人才招聘遇冷”等信息看,此处语境是指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人才招聘总是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所以应该用成语“无人问津”。无人问津:没有人来打听渡口。比喻无人过问或尝试,受到冷落。
第②处,从上文“平均酬薪不高”“艰辛与孤寂”等信息看,此处应是让人不敢上前而往后退缩的意思,所以应该用成语“望而却步”。望而却步:看到了可怕的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第③处,从上文谈吸引人才来看,此处语境是指文博行业定会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所以应该用成语“人才济济”。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2)首先确定“不论……还是……都”的内容,原句“用丰富的知识积累与长期的专业训练对待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或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应改为“不论是遗址的考古与发掘,还是文物的保护与修缮,都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与长期的专业训练”;原句“是对文物和历史负责”应改为“这既是对文物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3)构成:结合上句“几十年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杰出的敦煌学者,离开繁华都市,扎根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可知,句子“这种情怀,在今天仍然是吸引后继者接棒奔跑的精神磁石”中的“接棒奔跑”喻指后继者继承一代代杰出的敦煌学者的事业;“磁石”喻指敦煌学者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的精神(情怀)。
表达效果:结合“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让这一方精美的艺术遗存得以被更多人欣赏”可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敦煌学者的精神对后继者的吸引力,对敦煌学者精神的赞美之情。
答案:
(1)①无人问津 ②望而却步 ③人才济济
(2)不论是遗址的考古与发掘,还是文物的保护与修缮,都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与长期的专业训练,这既是对文物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3)构成:①“接棒奔跑”喻指后继者继承一代代杰出的敦煌学者的事业;②“磁石”喻指敦煌学者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的精神(情怀)。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敦煌学者的精神对后继者的吸引力,对敦煌学者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动画不仅内容取材和思想内核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① 。早在1936年,万氏兄弟之一、《铁扇公主》创作者万古蟾便断言:“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1961年上映的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这一时期,中国动画以水墨意境、华丽高雅等为美学旨归,在世界上树立起“中国动画学派”的声誉。
② ,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帮助中国动画赢得当代受众青睐。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一批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都从这一风格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写意山水风格。《太鱼海裳》的福建土楼原型建筑。《白蛇:缘起》的烟雨江南风景等,这些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影片增色不少。中国动画要想持续赢得当代受众的喜爱,除了秉承中国民族风格,③ ,形成符合当下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的时代化表达。事实上,这些年在票房上表现亮眼的国产动画片,都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给人以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想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形象,赋予这一传统故事新的内涵,与当代受众形成更大的精神共鸣,最终取得超过50亿元的高票房。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1)①而且形式上也借鉴民族传统艺术技法
②对民族动画风格的探寻
③更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2)运用排比,把三部动画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组成排比,构成了句子内部的成分排比,内容集中,增强了气势。
【解答】(1)第①处,结合前文的“不仅内容……”可知,此处应为“而且形式……”;再由后文“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小蝌蚪找妈妈》,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相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民族传统技法在中国动画中的作用,故此处应填“而且形式上也借鉴民族传统艺术技法”。
第②处,由后文“中国动画要想持续赢得当代受众的喜爱,除了秉承中国民族风格”可知,前文强调的是中国动画一直秉承中国民族风格的探寻,故此处应填“对民族动画风格的探寻”。
第③处,由前文“中国动画要想持续赢得当代受众的喜爱,除了秉承中国民族风格”可知,此处应为“更(还)要……”;再结合后文“这些年在票房上表现亮眼的国产动画片,都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给人以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想象”,强调的是国产动画片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还在不断的进行创新,故此处应填“更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2)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写意山水风格”“《太鱼海裳》的福建土楼原型建筑”“《白蛇:缘起》的烟雨江南风景”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
这句话把三部动画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组成排比,构成了句子内部的成分排比,由三个短语构成,内容集中,句式灵活,读起来节奏感较强,朗朗上口,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影片增色不少。
答案:
(1)①而且形式上也借鉴民族传统艺术技法
②对民族动画风格的探寻
③更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2)运用排比,把三部动画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组成排比,构成了句子内部的成分排比,内容集中,增强了气势。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因为这样就缺少无法估计的刺激与意外之喜。”《礼记 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①,事前定则不固,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注】①跲:jié,绊倒,此处指说话不顺畅。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
规划人生,行稳致远
朋友,假如你正在参加一场限时走迷宫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到迷宫的出口儿,你会选择走一步算一步,碰了南墙,再回头,还是做好规划,行稳致远地前进?我的答案是后者。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做好规划,方能行稳致远。
规划人生,确定前进的方向。“年轻的我们不是平庸,不是失败,而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年幼的柴静早已立下目标,确定方向,立志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记者。初入《东方时空》柴静便连连受挫,困难不断,但她没有“眼空蓄泪泪空垂”,而是昂起头,向着确定好的方向前进,最终斩获“最美记者”的荣誉称号。柴静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前路荆棘满地,长路漫漫,也要向着心中的方向前进,因为规划好人生方能行稳而致远。
规划人生,确定前进的路径。“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迷茫地走在路上,找不到前进的道路;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苟安于当下生活,没有前进的动力。”倘若人人都如行尸走肉一般,过一天是一天,虚度光阴,那社会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可悲景象?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一生兀兀穷年,走遍高原的每一处角落,寻遍高原生存的新物种,边探索边前进,将研究的汗水撒满高原。还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技领航人朱光亚,还有坚守祖国孤岛三十二年的王继才夫妇,他们或走科研之路,或怀爱国之情,都以个人的坚定执着,向着确定好的路径前进,虽艰苦,虽艰难,但仍能沿着规划好的人生方向前进,行稳而致远。
规划人生,坚定向前。朋友,你可以永远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时时刻刻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让你每次抬头时,都能有鼓舞自己前进的动力。而这座山,将由你自己亲手设计,亲自孕育,并坚定自我,坚持向前,相信终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
林徽因曾说:“最容易伤害到别人和自己的,是那些对距离边缘模糊不清的人。”这正如我们之前的提到的走迷宫游戏,那些走一步算一步,没有规划好方向和道路人,往往是对距离边缘模糊不清的人。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正确的目标,向着前方,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行稳而致远。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朋友,让我们在最美好的年华行动起来,规划好人生,行稳致远,在有限生命中发热发光!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