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 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 “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
“养阴气也”(《礼记 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 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D.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认为“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文化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
B.对多民族国家来说,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民族认同,就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归属感。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的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耕耘
曹春雷
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稀里呼噜喝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
“啥事?”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
“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气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爹,您干嘛非要种地呢?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多好,引来好几个厂子,村里的男人妇女都进厂上班,一个月能拿不少钱。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
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儿子说的没错,如今村里人出了家门就能上班。就连他,也在一家厂子里看大门,工资不算低。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150元钱。宝山干村主任这几年,村子确实发展得挺不错。
“爹啊,这次引来的是草帽厂,不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
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越其中一个烟圈,飞出了院子。
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
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我签。”
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颗,给老奎。
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牛。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
老奎对牛说:“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
老黑没搭腔。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了,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
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我愿咋样就咋样。”
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
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老奎说:“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
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
相对无言。很长时间后,老奎拍拍老黑的背,说:“这事咱就这么定了啊,下午去犁地。”说完后,站起来,去库房,拾掇盖满了灰尘的犁具。
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好几年前,就是最后一头牛了。
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
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
一路上,很多人都和老奎打招呼,说:“您这是咋啦?都啥年代了,还牵着牛去犁地?再说,那地不是都租出去了么?”
老奎却只是笑笑,并不答话。
终于到了地边。老奎放下车,将犁具卸下来,放开老黑,让它自己找青草去。这时的太阳,已挪到西边去,将老奎和老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老黑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驾!”老奎喊了。老黑缓缓地迈开步子。
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粗气。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粗气。老奎说:“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你知道吗?犁完这块地,咱俩就正式从田里退休了。”
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来越红,像是缀上了个秤砣,斜斜地、缓慢地往下坠。
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
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
只剩下最后一趟了。
老奎两腿打战。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老奎喊:“加把劲,老黑,最后一趟了。”
终于到头了。老奎斜依着望,摇晃了几下才站稳。老牛四条腿在打颤。
老奎喊:“老黑——”老黑回过头来。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
(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宝山从不同角度苦苦劝说父亲,最后老奎极不情愿地答应签字,这表明老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
B.儿子对犁地表示奇怪,老奎梗着脖子驳斥,其他人表示奇怪,老奎则笑而不答,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C.文中写人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兼用比拟和比喻,凸显了人和牛的疲惫衰老。
D.小说中主人公老奎老了、牛老了以及夕阳西下的画面共同写出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农村人逐渐脱离农业生产的现状。
(2)老牛“老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3)在小说主人公老奎身上,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颜师古,字籀,其先琅邪临沂人。师古少博览,精故训学,善属文。仁寿中,李纲荐之,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弱,谓曰:“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师古曰:“割鸡未用牛刀。”素惊其言大。后果以干治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高祖入关,谒见长春宫,授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师古性敏给,明练治体。方军国务多,诏令一出其手,册奏之工,当时未有及者。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丧解。服除,还官。岁余,坐公事免。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俄拜秘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源。然多引后生与雠校,抑素流,先贵势,虽商贾富室子,亦窜选中,由是素议薄之,斥为郴州刺史。未行,帝惜其才,让曰:“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今日之行,自谁取之?念卿曩经任使,朕不忍弃,后宜自戒。”师古谢罪,复留为故官。师古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既负其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及是频被谴,仕益不进,罔然丧沮,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十九年,从征辽,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戴。
(选自《新唐书 儒学 颜师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B.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C.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D.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训,也称“训诂”,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义,如《毛诗故训传》中的“故训”就是这个意思。
B.服除,意思是服丧期满。古代朝廷官员在任期间如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C.巾褐,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古代常以服饰象征身份,表示平民百姓的还有:布衣、缊袍、冠盖等。
D.谥,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师古很有才干。他精通故训之学,对于治理安养这个政务繁重的县,他信心十足,最终果然治理有方。
B.颜师古知错能改。在聆听了唐太宗的教诲后,他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留任原职。
C.颜师古博学善辩。面对群儒的质问,颜师古引经据典、随机应变,阐发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人人为之叹服。
D.颜师古性情洒脱。当频频受到贬斥,官职不能升迁后,他闭门谢客,享受放情山林、收藏古籍器物的闲适之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
②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肃肃”二字,突出风之凉。“加”字有强加之意,把“风”人格化了。
B.颔联写诗人至山涧寻访,风为其驱散烟雾,让他望见人家,暗含对风的感激。
C.颈联写风来去无迹,动息有情,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引出尾联。
D.本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咏“凉风”,寄托了诗人所追求的品格与志向。
(2)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风之“有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两句是:“ , 。”
(2)《滕王阁序》中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两句是:“ , 。”
(3)《论语》中阐释“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在成都举办的一场非遗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另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漆与湘西竹编工艺 出的竹编包兼具漆制的耐久和竹艺的美观,在年轻人中颇为抢手;川剧小镇里的巴蜀乡音,经过说唱风的改编在街巷里响起,新鲜中 亲切、创新,让古老非遗呈现“逆生长”的模样。
创新的源泉,来自非遗自身的生存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不是文物,而是生活。它需要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如春风化雨。 ( ),催促着创新的发生。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为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施了跨界融合。比如一幅古画,经过数字编码可以转化成 的动态短片;传统纸雕制作成3D模型“百鸟朝凤”,再经由VR技术“飞”入移动端,指尖轻触, 形成鸟类互动的科普游戏,一种非遗,衍生出很多种存在形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混搭 透露着 栩栩如生 就
B.混搭 表露出 惟妙惟肖 才
C.编制 表露出 惟妙惟肖 就
D.编制 透露着 栩栩如生 才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是其生存的基础
B.它以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为生存基础
C.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适应着它的需求
D.它适应着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求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以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为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现了跨界融合。
B.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现了跨界融合。
C.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用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施了跨界融合。
D.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以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为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施了跨界融合。
语言文字运用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近搅乱人们生活的新型冠状病毒,无声无息之间,① ,但其“融入”方式,有些“非主流”,甚至令人不齿。这么说吧,病毒的繁殖方式就像“强盗抢劫”,对象就是宿主细胞② ,主要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其中核酸有两种,DNA或者RNA,携带遗传信息。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是RNA。虽然病毒有繁殖所需的遗传物质,却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这就像是手握图纸,却没有工厂、工人、设备、原料。为了生存繁殖,病毒开始了“强盗”行径。大多数病毒的③ :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从单个病毒吸附开始至所有病毒释放,称为感染周期,病毒由此完成“抢劫”,实现繁殖,还把宿主细胞杀了,人也就病了。
9.(5分)仿照下面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例句:春天的雨,细腻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材料:生命庄稼落叶雷风雪。
慈祥温厚迅疾猛烈凉爽惬意。
敲响热烈的战鼓带来多情的呵护送去温馨的问候。
四、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读完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 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 “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
“养阴气也”(《礼记 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 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D.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认为“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文化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
B.对多民族国家来说,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民族认同,就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归属感。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的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答案】(1)B
(2)A
(3)①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③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耕耘
曹春雷
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稀里呼噜喝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
“啥事?”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
“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气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爹,您干嘛非要种地呢?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多好,引来好几个厂子,村里的男人妇女都进厂上班,一个月能拿不少钱。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
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儿子说的没错,如今村里人出了家门就能上班。就连他,也在一家厂子里看大门,工资不算低。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150元钱。宝山干村主任这几年,村子确实发展得挺不错。
“爹啊,这次引来的是草帽厂,不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
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越其中一个烟圈,飞出了院子。
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
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我签。”
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颗,给老奎。
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牛。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
老奎对牛说:“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
老黑没搭腔。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了,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
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我愿咋样就咋样。”
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
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老奎说:“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
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
相对无言。很长时间后,老奎拍拍老黑的背,说:“这事咱就这么定了啊,下午去犁地。”说完后,站起来,去库房,拾掇盖满了灰尘的犁具。
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好几年前,就是最后一头牛了。
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
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
一路上,很多人都和老奎打招呼,说:“您这是咋啦?都啥年代了,还牵着牛去犁地?再说,那地不是都租出去了么?”
老奎却只是笑笑,并不答话。
终于到了地边。老奎放下车,将犁具卸下来,放开老黑,让它自己找青草去。这时的太阳,已挪到西边去,将老奎和老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老黑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驾!”老奎喊了。老黑缓缓地迈开步子。
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粗气。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粗气。老奎说:“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你知道吗?犁完这块地,咱俩就正式从田里退休了。”
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来越红,像是缀上了个秤砣,斜斜地、缓慢地往下坠。
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
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
只剩下最后一趟了。
老奎两腿打战。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老奎喊:“加把劲,老黑,最后一趟了。”
终于到头了。老奎斜依着望,摇晃了几下才站稳。老牛四条腿在打颤。
老奎喊:“老黑——”老黑回过头来。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
(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儿子宝山从不同角度苦苦劝说父亲,最后老奎极不情愿地答应签字,这表明老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
B.儿子对犁地表示奇怪,老奎梗着脖子驳斥,其他人表示奇怪,老奎则笑而不答,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C.文中写人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兼用比拟和比喻,凸显了人和牛的疲惫衰老。
D.小说中主人公老奎老了、牛老了以及夕阳西下的画面共同写出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农村人逐渐脱离农业生产的现状。
(2)老牛“老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3)在小说主人公老奎身上,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1)A
(2)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牛和土地都是农耕生活方式的象征,老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②衬托了主人公老奎,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老人和老牛都有着勤劳、缓慢、衰老等特点,两者互相映衬;③深化了小说的内涵,含蓄地揭示着小说的主旨。对老牛的刻画,特别是最后老牛流泪的形象,对小说主旨有明显的强化作用;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从“老黑”的身上也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老奎的情感,牛犹如此,人何以堪?(答出三点即可)
(3)①作者对于老奎所代表的那一代老农的勤劳执着、对于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是肯定和赞扬的;②对于因为失去热爱的土地,老奎他们所遭受的精神失落和打击,是理解和同情的;③作者认为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明走向衰落是无可挽回的趋势,应以包容心态,冷静对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颜师古,字籀,其先琅邪临沂人。师古少博览,精故训学,善属文。仁寿中,李纲荐之,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弱,谓曰:“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师古曰:“割鸡未用牛刀。”素惊其言大。后果以干治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高祖入关,谒见长春宫,授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师古性敏给,明练治体。方军国务多,诏令一出其手,册奏之工,当时未有及者。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丧解。服除,还官。岁余,坐公事免。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俄拜秘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源。然多引后生与雠校,抑素流,先贵势,虽商贾富室子,亦窜选中,由是素议薄之,斥为郴州刺史。未行,帝惜其才,让曰:“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今日之行,自谁取之?念卿曩经任使,朕不忍弃,后宜自戒。”师古谢罪,复留为故官。师古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既负其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及是频被谴,仕益不进,罔然丧沮,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十九年,从征辽,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戴。
(选自《新唐书 儒学 颜师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B.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C.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D.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故训,也称“训诂”,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义,如《毛诗故训传》中的“故训”就是这个意思。
B.服除,意思是服丧期满。古代朝廷官员在任期间如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C.巾褐,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古代常以服饰象征身份,表示平民百姓的还有:布衣、缊袍、冠盖等。
D.谥,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颜师古很有才干。他精通故训之学,对于治理安养这个政务繁重的县,他信心十足,最终果然治理有方。
B.颜师古知错能改。在聆听了唐太宗的教诲后,他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留任原职。
C.颜师古博学善辩。面对群儒的质问,颜师古引经据典、随机应变,阐发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人人为之叹服。
D.颜师古性情洒脱。当频频受到贬斥,官职不能升迁后,他闭门谢客,享受放情山林、收藏古籍器物的闲适之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
②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
【答案】(1)C
(2)C
(3)B
(4)①当时薛道衡任襄州总管,赏识他的才能,每每写下文章,就让他指摘缺点。
②你的学问,确实值得称许,然而在侍奉父母和为官方面,我没有听到可以称许的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肃肃”二字,突出风之凉。“加”字有强加之意,把“风”人格化了。
B.颔联写诗人至山涧寻访,风为其驱散烟雾,让他望见人家,暗含对风的感激。
C.颈联写风来去无迹,动息有情,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引出尾联。
D.本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咏“凉风”,寄托了诗人所追求的品格与志向。
(2)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风之“有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三)名篇名句默写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两句是:“ 悦亲戚之情话 , 乐琴书以消忧 。”
(2)《滕王阁序》中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两句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3)《论语》中阐释“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答案】(1)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在成都举办的一场非遗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另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漆与湘西竹编工艺 出的竹编包兼具漆制的耐久和竹艺的美观,在年轻人中颇为抢手;川剧小镇里的巴蜀乡音,经过说唱风的改编在街巷里响起,新鲜中 亲切、创新,让古老非遗呈现“逆生长”的模样。
创新的源泉,来自非遗自身的生存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不是文物,而是生活。它需要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如春风化雨。 ( ),催促着创新的发生。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为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施了跨界融合。比如一幅古画,经过数字编码可以转化成 的动态短片;传统纸雕制作成3D模型“百鸟朝凤”,再经由VR技术“飞”入移动端,指尖轻触, 形成鸟类互动的科普游戏,一种非遗,衍生出很多种存在形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混搭 透露着 栩栩如生 就
B.混搭 表露出 惟妙惟肖 才
C.编制 表露出 惟妙惟肖 就
D.编制 透露着 栩栩如生 才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是其生存的基础
B.它以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为生存基础
C.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适应着它的需求
D.它适应着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求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以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为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现了跨界融合。
B.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现了跨界融合。
C.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用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施了跨界融合。
D.有些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以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为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施了跨界融合。
【答案】(1)A
(2)D
(3)B
语言文字运用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近搅乱人们生活的新型冠状病毒,无声无息之间,① 广泛“融入”人类社会 ,但其“融入”方式,有些“非主流”,甚至令人不齿。这么说吧,病毒的繁殖方式就像“强盗抢劫”,对象就是宿主细胞②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非常简单 ,主要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其中核酸有两种,DNA或者RNA,携带遗传信息。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是RNA。虽然病毒有繁殖所需的遗传物质,却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这就像是手握图纸,却没有工厂、工人、设备、原料。为了生存繁殖,病毒开始了“强盗”行径。大多数病毒的③ “强盗”行径包括六个步骤 :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从单个病毒吸附开始至所有病毒释放,称为感染周期,病毒由此完成“抢劫”,实现繁殖,还把宿主细胞杀了,人也就病了。
【答案】①广泛“融入”人类社会;
②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非常简单;
③“强盗”行径包括六个步骤。
9.(5分)仿照下面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例句:春天的雨,细腻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材料:生命庄稼落叶雷风雪。
慈祥温厚迅疾猛烈凉爽惬意。
敲响热烈的战鼓带来多情的呵护送去温馨的问候。
【答案】夏天的雷,迅疾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四、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读完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
行以致远
《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这点明了“行”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呼唤实干的时代,我们应当行以致远。
行,即不断向前迈步;远,即远方,抑或目标。如果把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喻为长途跋涉,那么“行”助我们达到目的地的途径,不外乎于内修养精神,于外积累跬步而至千里。
行,能够塑造我们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刘备生于乱世,家道中落,却心怀复汉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他不顾外界环境带来的艰难困苦,脚踏实地地为目标付出努力,以至于会因看见自己身体发福而掩面涕泣;而南唐后主李煜,明知宋朝举兵来犯,仍夜夜欢歌,不理国事,将江山拱手让人。究其原因,是他虽知有难却不愿行动,这种消极造成“六朝如梦鸟空啼”之悲剧。行,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或目标时,能够以一颗实干的心切实地做出自己的努力,而非消极懈怠;它让我们至少能有“迈开双腿向前走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原地踏步。
行,能让我们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大目标。道迩之时,我们也许能马到成功;而道远之时,就更需要通过“积跬步”来“至千里”了。此时,“行”塑造的实干精神外化为一个个小目标的具体行动,让我们得以将一段茫远的路程切成几小段,让我们抛去畏难情绪,从而大大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越过前三境而进入天地之境,但却可以不急不缓地步步前行,不断向内修养自身,从而实现境界的逐层提升。
个人之行如此,集体亦然。《南方周末》有言:“一个个小人物的前行,汇成了大时代的洪流”。集体大目标实现的背后,是无数个人通过实现小目标为之铺路搭桥。行,助我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但须知,行以致远,亦有条件,即对所行之方向的选择。若走上歧路,那么纵使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也会离既定目标越来越远。在当今风潇雨晦的外部局势中,中华民族的艨艟巨舰亦需冲破阴霾,行以致远。为了实现集体目标,作为个体的我们,应当先明确自身努力而行的方向,避免陷入歧途;然后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为之努力。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助力了集体。边沁最大幸福理论有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相契的,所以我们激起的水花终能汇成大时代的洪流。
不行不至,行以致远。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