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2 《布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2 《布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03 19:0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2 《布料》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布料的特征和用途。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布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布料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常见的材料之一——布料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特征和用途。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学会描述布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等特性,并思考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同时,通过探究布料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布料并不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简单地接触过布料,对于布料的特征和用途并不了解。因此,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布料的特征、用途以及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重难点:
重点:了解布料的特征和用途。
难点:探究布料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察布料,初步认识布料的特性。
(1)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布料,如棉布、麻布、丝绸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颜色、纹理、质地等特性。
(2)学生分组观察布料,并记录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布料,让学生初步认识布料的特性和用途,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布料的特性
(1)让学生通过摸、揉、捏等方式来感受布料的质地和纹理。
(2)让学生将布料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布料的特性和用途,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了解布料的形成过程
(1)教师介绍布料的形成过程,包括纤维的来源、纺纱、织布、印染等工序。
(2)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布料?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布料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纺织工业的基本知识和布料的生产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4. 总结布料的特性和用途
(1)让学生总结布料的特性和用途,并展示观察记录。
(2)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布料的特性和用途,巩固所学知识。
(二)、巩固提升
1. 寻找身边的布料,探究其特性和用途。
(1)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布料,并观察其特性和用途。
(2)学生分组探究布料的特性和用途,并记录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身边的布料并探究其特性和用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布料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布料特性和用途的理解。同时,通过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并改进。
(三)、拓展延伸
1. 了解其他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1)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材料,如木材、金属等。
(2)让学生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并思考它们与布料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其他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材料的分类和应用领域,培养科学素养和视野。
2. 探讨保护环境的意义和措施。
(1)教师介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2)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资源,并讨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保护环境的意义和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性质,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科技手段为人类和地球造福。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布料的特征和用途,学会了观察和描述布料的方法。同时,通过探究布料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身边的各种材料,探究它们的特性和用途,为生活和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价值。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布料的特性和用途。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但是,在探究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存在参与度不高、探究方法不当等问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八、板书设计:
常见的材料——布料
1. 特性:颜色、纹理、质地等。
2. 用途:衣物、家居用品、工业用品等。
3. 形成过程:纤维、纺纱、织布、印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