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二课时
品读语句
感受不振
学习任务01
立志“振兴中华”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回顾复习
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习任务
“清晰”是清楚的意思,“坚定”是(意志等)不动摇的意思
品读语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掷地有声
铿锵有力
BY YUSHEN
周恩来
(1898年-1976年)
字翔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1917年赴日留学,1920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任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
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
1917年赴日留学,1920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任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24年,任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17年赴日留学,1920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
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
生平经历
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学习任务
中华不振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学习任务
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品读语句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无奈
沉重
中华不振
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
品读语句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中华不振
品读语句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正义得不到伸张
外国人的嚣张
巡警的欺软怕硬
亲人的无辜惨死
中华不振
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查阅资料
加深感悟
学习任务02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玩,有事还要绕着走?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要训斥中国人?
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
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据一块地方?
学习任务
BY YUSHEN
屈辱的岁月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国的领土,表面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
俄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中华不振
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租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我国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土大片沦丧,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中华不振
总结学法
通过搜集资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全面地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也更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习任务
感悟志向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结合诗歌
升华情感
学习任务03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去日本留学之前写下了这样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
结合周恩来写的诗,你理解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了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任务
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明理
做官
挣钱
吃饭
振兴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心系中华振兴
胸怀大志
读写结合
书写志向
学习任务04
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
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书写志向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因为我爸爸就是一名医生,每当我看见爸爸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我心里就无比羡慕、佩服。我希望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治好每一个病人。
我为什么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胸怀大志
心系中华振兴
(因)
(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
2.完成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