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在朗读中体会红军伟大的长征精神。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现红旗招展,成为一条红飘带,(教师适时引导)
总结:在中国,长征这个伟大的历史创举被称作“地球上的红飘带”。在西方,有学者曾经说过,同中国的长征相比,犹太人从埃及出走,希腊人从波斯向黑海撤退,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这些人类历史上荡气回肠的远征,都显得黯然失色。今天我们就跟随毛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再次走上那震惊寰宇的漫漫征途。小红军战士们,准备好了吗?(学生齐声回答,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齐读课题。
二.新授: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的任务,老师要赠送你们两个锦囊妙招。
1、知诗人,明体裁,通背景。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伟大的书法家、诗人。介绍七律:采用微课的形式,简洁明了。简介背景: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政府后,引来敌人的疯狂镇压,无论是军队还是装备,红军都无法和敌人正面战斗,只好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11个省,击溃敌人的围追和堵截,全程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北创建根据地。
2、读诗歌,抓词语,品修辞
3、整体感知:
(1)名家范读,学生跟读。
(2)小组合作诵读,师生共评。
思考:①长征可以用诗中的哪一个字来形容?
②诗中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哪几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三、探究问题
1、长征途中红军走过了千山万水,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你从哪句诗中读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试着有感情地读读句子,谈谈感受。(教师把握时机点拨: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读中通过赏析词语和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诗意。)
2、面对长征路上的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有没有被吓到呢?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教师把握时机点拨:抓住词句、修辞方法来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拓展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体会情感:哪些语句表达了红军的豪迈之情?
2、长征总结:红军长征共进行了380多次战斗,经过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出发时候有30万人,到达陕北只有3万人。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长征。
3、深度思考:咱们同学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战士究竟是凭靠什么,能够不惧任何艰险,不怕任何牺牲,也要去争取斗争的胜利?
4、感悟诗魂:
出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教师适时点拨,让孩子们进一步深层体会长征精神的伟大。)
五、课堂小结
1、图片出示“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神农”袁隆平、“扶贫干部”黄文秀、“抗疫先锋”钟南山,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长征,新长征路上同样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同样有许多的“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他们无一不是新长征路上的英雄、楷模。
2、小结:同学们,长征不仅仅是红军战士脚下踏过的二万五千里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征程。小红军战士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大步走在自己的新长征道路上,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六、深情诵读(集体配乐充满激情地朗诵诗歌)
七、布置作业
1.阅读《地球上的红飘带》或是《长征回忆录》,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2.毛主席的诗词意境高远,豪情万丈,课后积累两首毛主席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