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19:4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范进中举》教案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章节主要是通过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以及中举前后众人的不同表现,讽刺人性的丑恶,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鞭挞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从小说讽刺艺术入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理解小说讽刺艺术的多重意味。课堂以“胡屠户治疯”打出这一“嘴巴”为切入点,通过细读课文梳理胡屠户当时的心理状态,从而品析出“夸张”的讽刺效果对于人物的刻画。再纵观全文,抓住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探讨“对比”这一讽刺手法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并借这两种讽刺手法分析周围其他人的人物形象,进而理解作者的讽刺艺术的多重意味。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品析胡屠户治疯“打”嘴巴时的心理变化。
2.聚焦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从夸张和对比的角度品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讽刺艺术背后的深意。
3.感受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和成才观。
教学重难点
聚焦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从夸张和对比的角度品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讽刺艺术背后的深意。.感受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和成才观。
教学过程
导入揭题
《范进中举》是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精彩片段。通过完成前置学习单,相信同学们对情节比较熟悉。今天我们从文中“胡屠户治疯”时打出的“那一嘴巴”入手,来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任务一:怎样“打”?
1.请快速阅读课文的7、8段,并思考:胡屠户是怎样“打”这一“嘴巴”的?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请参考以下句式回答:“我从胡屠户的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中读出了他当时 的心态。”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小结:大家细读文本,基本梳理他的心理状态,如果连线成曲线图,我们就可以模拟出他的心理波折图。原本他是兴高采烈地贺喜,听到范进发疯,又很诧异,然后听到要他用打这一嘴巴治疯时又作难不敢打,到喝酒壮胆凶狠地打以及打完后极其地懊恼。这一波三折的心理线就是他真实的心理状态。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腻地描摹他的心理动态呢?
任务二:为什么这样“打”?
1.对比原文与修改文(7、8段只保留与胡屠户打这一嘴巴时的动作,去掉他与邻居、报录人的对话以及打完后的心理描写),思考:哪段文字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请大家讨论思考,并发言。
3.小结:改文只是简笔勾勒一笔带过胡屠户打嘴巴的事件,从文字中我们只看到一个蛮横粗暴的胡屠户,与前文的形象没有变化。但原文,将原本瞬间的动作延长,并夸大他的心理状态,让我们看到胡屠户强悍蛮横的外表下怯懦、恐惧的心理。这是范进中举后,以胡屠户为代表的的周围人心理转变的重要细节。所以,胡屠户这一嘴巴打得极具有讽刺意味,鞭挞他的反差,那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什么方法进一步丰富胡屠户的形象呢?
任务三:“打”出了什么?
1.师:请浏览全文,圈画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言行举止的语句,思考:作者还运用什么方法进一步丰富他的形象。大家可以关注: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相貌才学的评价、说话的态度、行为变化的句子等。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师小结:鲁迅说: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中举前,胡屠户鄙视践踏范进,中举后,他一反常态,巴结讨好范进。前后态度的对比无情地讽刺了他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所以说,这一嘴巴不仅打在范进的脸上,更是狠狠地打在了胡屠户的脸上。胡屠户作为范进周围人的典型代表,这一讽刺性的嘴巴也打在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脸上。
任务四:还“打”向了谁?
1.请结合平板推送的助读资料,从张乡绅、众乡邻中任选其一,并从夸张或对比的角度对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小结:围绕范进中举,作者借用这一嘴巴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讽刺了一群冷漠无情、趋炎附势、圆滑世故的社会众生。鲁迅点评《儒林外史》,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那么,请大家思考:作者批判的矛头到底指向当时社会什么弊病呢?
4.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大家已深入理解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初心,深刻感受他“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手法。请大家齐读这段话,读出铿锵的语气,读出讽刺的力量。
拓展延伸
1(必做):被称为“当代范进”的唐尚珺从2009年到2023年,一共参加了15次高考。请大家在101智慧平台阅读老师推送的资料,参与讨论,并发表你的看法。
2(选做):请大家课后继续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回,感受小说的讽刺艺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