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00:4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23.1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英雄及英雄精神,表达了对待英雄人物及其精神的鲜明态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雄观。新时代,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实践的经验智慧,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逻辑,对于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英雄观发展了英雄来自平凡人、平凡英雄可以创造不平凡事业的观点,正所谓“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新时代英雄观首次将“平凡”和“英雄”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平凡英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抢险救灾,无论是争分夺秒复工复产,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都离不开平凡英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身影。在和平年代,只要脚踏实地、倾情奉献、无怨无悔,每个平凡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英雄,都可以续写不平凡的英雄故事,创造不平凡的英雄功绩。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以国家最高规格褒扬英雄人物,号召“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英雄的鲜明品格为“忠诚、执着、朴实”。新时代的英雄观继承了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同时又彰显了平凡英雄在普通岗位上忠诚担当、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也展现了平凡英雄“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境界。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儒家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现实主义态度造就和凸现了儒家英雄主义精神,这一精神继承了原始人顽强生存的人性力量,以及春秋战国时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与自然的复杂情态中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民族精神传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中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理性精神。
从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开始,人类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土反其宅,水归其昼,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在古代神话中,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生动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显示出人类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气概。
儒家总结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大传·东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的意思。“刚健”与“自强”的思想驳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这在民族精神史上如跃上地平线的太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前赴后继,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孟子把“刚健”思想衍化为一种“大丈夫”精神,即英雄主义人格。“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对历史的简明总结。孟子对此见解卓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因此,他提倡英雄主义的“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走,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构成了儒家特质,培育了许多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
司马迁非常赞赏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推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思想,倡导儒家主张的砥砺名节、慎于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又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理义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己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烙下了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刻痕。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既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也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走进儒家天地,饱汲英雄甘露,是使当代艺术乃至人文精神避免萎缩的必要途径。
“英雄”的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都涌现出了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英雄主义精神——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四)》)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英雄观首次结合“平凡”和“英雄”,彰显了平凡英雄的高尚品质和人生境界。
B.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同自然斗争的坚决意志,显示了英雄主义气概。
C.孟子提出“刚健”思想,并将其衍化为“大丈夫”精神,也就是英雄主义人格。
D.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就能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
B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继承了前人强调的人性力量和主体作用,造就了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精神。
C.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都是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悲剧式英雄,是因为他非常赞赏儒家所倡导的英雄主义精神。
D.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应该通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书写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项是(3分)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B.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
C.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D.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4.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进行简要分析。(4分)
5.新时代英雄观与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
赵淑萍
1980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时被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英子,过来!”
原来是陈金莲。她在堂檐下纺石棉。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被井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英子,你快讲点儿城里的事给我听!”
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署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很多人吃单位食堂。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她问。
“穿呀。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
“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英子,好看吗?”她问。我真心觉得好看。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已也快快长大。
“那好,明天晚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儿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到时,我穿着裙子过来,你一定要看着我。”她说。
我很奇怪,这算啥事呀。那棵皂角树,村民们晚上就在那里乘凉,我也常跟我妈妈一起去那边。
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白天的暑热退了,人们都围过来了。在皂角树下,一边谈天,边摇着蒲扇。也有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去村干部家的院子里看电视,那黑白电视,经常飘“雪花”,有的就着凉风去游荡。
突然,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而那个陈金莲,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
“这不是陈家的丫头吗?真不像话。穿起裙子来了,伤风败俗!”已经有几位中年男人发话了。而一些后生则轻佻地吹起了口哨。那些妇女们更是刻薄,“眼戳刺”“眼戳刺”[注]地叫着。一位老太太,好像是陈家门的老祖宗,颠着一双小脚,鼓着劲儿厉声道:“这丫头不像话,明天我去把她的裙子给剪了。”可不管怎样,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
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回家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村里的男女说话调笑肆无忌惮,但女孩穿条裙子就犯了大忌?而且,傍晚女人们从地头收工回来,在河埠头洗脚,裤腿卷得老高的,比穿长裙露出一截小腿肚要厉害多了。妈妈说那是在农村。“我也穿着裙子呀。他们怎么都对我客客气气的?”我问。妈妈说:“因为你是个孩子,而且,你是城里的孩子。”
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只是,后来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因为这,陈金莲死也不肯嫁给他了。后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
有人说,陈金莲穿裙子,其实早有预谋。因为,她那条裙子就是她的堂妹、小脚老太太的嫡亲孙女、学裁缝的阿花做的。而且,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藏了一阵子了。
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听陈金莲跟阿花说:“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短?”“老姐姐,以前呀,她们让我做裙子,我都做能盖住膝盖的。可是,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年轻人,就由她们去吧。”陈金莲说。说着,她的目光,投向了路口的那棵皂角树。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1期)
[注]眼戳刺:方言,讨厌的意思。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金莲对“我”分外客气,极力从“我”这里打听城里的事,表现了她神往城市生活,渴望成为城里人。
B.陈金莲长得漂亮,还爱美追求时髦,并且敢想敢做、勇于挑战世俗,是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姑娘。
C.文中提到“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这是因为村民们思想观念的保守程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D.小说结尾写陈金莲把目光投向“路口那棵皂角树”,意味深长,那棵树留存着她勇敢地挑战世俗的记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夏天酷热难当的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下文写村民乘凉和陈金莲穿裙子创设了故事背景。
B.细致的人物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心理,陈金莲的眼睛“落”在我的小花裙上,表现了她对穿裙子的憧憬。
C.小说着意刻画了村民们面对新鲜事物时的种种强烈反应,进一步衬托出了“我”的通情达理和见多识广。
D.小说中多用口语与方言,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自然而然把读者带入与城里生活不同的乡村世界。
8.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常常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文章通过写陈金莲穿裙子的故事,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
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
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
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
12.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B.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C.第(三)则材料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D.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4分)
14.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山进林的。
B.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写诗人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传来。
D.本诗含蓄蕴藉,比如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因为鹿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
16.颈联中“分”“挂”两字的运用,妙在何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在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和愁情对排遣的句子是“ , ”。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女词人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所以“ ”。然而其结果只会是: , 。
(4)《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作者从反面举例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能从众多文人中。 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然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按照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 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 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B虽然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按照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处世。
C.苏东坡虽然“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D.苏东坡虽然“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按照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20.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孙犁赞赏《哦,香雪》的中心词,就是说它“从头到尾都是诗”。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学效果。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都无不是抒情之作。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又如19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创作,包括小说,都是抒情。
2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引用、夸张、反问 B.拟人、比喻、设问
C.设问、比喻、反问 D.引用、比喻、设问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可以改写成:“文学活动是作者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的创作过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下,近年来,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在我们敦品中学的校园里,也可以深切感受到“劳动育人”的理念在积极得到实践:每周的劳动课、教室和宿舍的值日劳动、值周班的公益劳动、假期的劳动作业……尤其是近段时间,学校“双龙生物园”的种植基地里,更是可以看到高一年级各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汗流浃背地整理菜地,聚在一起交流种植技巧,统筹安排种菜的各种步骤……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劳动·成长”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作文。你可以写记叙文:叙述劳动场面,讲述劳动故事,抒写劳动感悟;你也可以写议论文,围绕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刚健”思想并非孟子提出。
2.D[解析]A“只要……就能……”说法绝对。B.“儒家英雄主义精神……造就了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错,原文是“儒家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现实主义态度造就和凸现了儒家英雄主义精神”,可见选项将两者颠倒了;C.“都是”错误,原文是“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
3.C[解析]避世归隐。
4.答:①引用论证,引用《周易》《象传》中的句子,论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道理论证,用《周易》《象传》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论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②举例论证,列举《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论证人类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体现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每点2分,论证方法1分,分析1分;如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5.答:新时代英雄观是在儒家英雄主义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①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前赴后继;②孟子的英雄主义人格、培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培育了许多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③司马迁推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思想,主张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奠定了中华民族英雄史的基座。④新时代英雄观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分:答出“基础”得1分,任一解释得1分。)新时代英雄观是对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的创新发展:新时代英雄观极大地发展了“英雄”的内涵,各行各业的平凡劳动者都可以成为平凡英雄,创造时代价值。(2分:答出“创新发展”得1分,“平凡英雄”得1分。)
6.A[解析]“渴望成为城里人”分析有误;应该是一种对新事物、新生活的好奇与向往。
7.C[解析]“衬托出了‘我’的通情达理和见多识广”不当;刻画村民的众生相,主要是为了表现乡村社会的保守,反衬了陈金莲穿裙子的勇气。
8.答:①有利于塑造主人公形象。“我”是一个女孩子,可以更好地走近陈金莲这个人物,了解她的言行和内心世界。②便于展示社会环境特点。“我”在农村出生,又到城里读书,有相对开阔的眼界,可以更敏锐地观察到当时乡村社会中保守与新生的共存和矛盾。③便于表达主题。“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融入了“我”的感受与情绪,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更方便表达解放思想的主题。(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9.答:①人们开始走出封闭,解放思想,大胆追求新鲜、美好的事物。村里不少女孩偷偷做了裙子,陈金莲第一个穿着裙子出现在公共场合。②社会还存在着顽固保守的思想。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目光,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③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裙子也越穿越短了。(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10.BDF[解析]句意:父亲长兄是不能够长久依靠的,家乡也不是可以常保安定而不遭战乱的,将来有一天漂流离散就没有人来保护你了,要求助于自己。
1l.D[解析]“绳之以法”的“绳”是动词,约束、制裁。
12.C[解析]作者用诊谓“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是引用论证(逍理论证),非举例论证。
13.(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已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君子”1分“口参省乎已”,“参省”1分,状语后置句1分,“知”,通假字1分)
(2)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纵,即仪1分;敦厉,敦厚勉励(激励)1分;犹,还、仍然1分,自资:养活自己,供养自己1分)
14.答: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⑧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结合选文核心句,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乘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节选自《学记》)
(三)
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技艺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5.[解析]D“‘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错误。“溪午不闻钟”是写林深路长,来到溪边已是正午,正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暗示道院无人。
16.答:①“分”字化静为动(1分),表现野竹的高大参天,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也写出了云雾的浓密飘动感。(1分)②“挂”字化动为静(1分),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1分)③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2分)
17.(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8.①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本领全部显现出来。此处是讲苏东坡的才能从众多文人中显现出来,成为一个文化符号。)②宠辱不惊(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③数不胜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19.C[解析]画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虽然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改为“苏东坡虽然‘只缘身在此山中’”,排除A、B;二是成分残缺,“按照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中“按照……”是状语成分,后缺对应的行为动词,应在其后添加“处世”;或者将“按照”改为“秉持”,将其后的成分变为宾语,排除D。修改后的句子为:苏东坡虽然“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或改为:但一生始终按照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处世)。
20.答:①语言口语化(或: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气息。(答出语言特点,1分)如:“躺平”是网络流行词(或:“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是现代化的口语),这些词语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结合材料分析1分)②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或:使苏东坡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答出苏东坡的形象或精神,1分)。如:“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或:“一地鸡毛”,用来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结合前后文“曾饱受贬谪之苦”“在苦难中”的内容,“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或:“撸起袖子加油干”,指付诸行动,更加有干劲。结合语境“每到一地,他总是……”“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分析,“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的精神。(结合材料分析1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D[解析]“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先问后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文中引用刘勰和别林斯基的评论语,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2.答:不能。(1分)理由:改变了原句的陈述主体,与整体语意衔接不够紧密。(2分)原句的主语“他”指代前文出现的“作家”,(1分)而改后的句子主语变成了“文学活动”,这就与前文以“作家”为陈述主体的表达重点不能很好衔接。(1分)
23.[写作指导]
1.材料内容:
材料第1段:介绍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材料第2段:介绍劳动教育在学校的落实。一个“尤其”,重点指出了高一同学们目前在种植园的劳动实践活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