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读懂古代白话小说,积累重点生字词。
2.利用小说线索,多角度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3.通过小说对比、夸张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范进中举发疯的深层原因,初步感受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
利用小说线索,多角度梳理小说故事情节;通过小说对比、夸张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范进中举发疯的深层原因,初步感受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部书,它是能与《红楼梦》媲美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诗巨著,是写透中国古代官场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它就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范进中举》,就是这部小说中极为精彩的一个章节,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感受《儒林外史》的艺术魅力。
环节一:读懂课文,积累生字词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你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字的读音都能读准吗?(多媒体出示,找一生读,订正,全班齐读,在课本上做标注)这些词知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多媒体出示,找一生说,其余生在课下注释中标注)
环节二:理情节
师:我们开始讲故事。但不能乱讲,我们得找个中心。整篇文章围绕什么而写的?“范进中举”,这也是本文的线索。我们就以“范进中举”为核心讲故事。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小说中有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可以成为讲故事的主角,请你任选一个人物,用这样的形式讲故事:
我是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范进的邻居,范进中举前我......,范进中举后我......。(预设:学生用大约二三分钟时间思考,然后展示。这是初步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所以只要能初步感受人物前后的变化即可。
示例:我是范进,我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低下,被岳父骂,被别人瞧不起;我中举后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谁都来巴结奉承我。
我是胡屠户,范进中举前我非常瞧不起他,以为他太穷,连自己的老娘和老婆都养活不了,还整天做官老爷的梦;范进中举后他成了官老爷,有钱有势了,我赶紧来巴结他。)
环节三:赏疯态
这些人物当中,谁是主角?范进。因为所有人都与范进有关,为刻画范进服务。小说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范进,你感觉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中举发疯)这段描写极精彩,是小说的高潮。我们就以第五段为例,来赏析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一段,从开头读到“一直走到集市上去了”。(找一生读)为了让你们更好地体会这段文字的精彩,我把它改了改。我再找同学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把我改动的地方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范进看了一遍,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踩在塘里,爬起来,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请你反复朗读这一段文字,在原文中画出不同之处,并说说原文的写法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展示,找出这一段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抓住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分析。
四、析疯因
(一)中举高兴很正常,但高兴到发疯就不正常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范进喜极而疯的呢?这得先了解一下他是怎样的人。请你跳读课文,勾画与范进有关的段落,在旁边做批注,然后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课件展示)我从__________中看出范进是______________的人。
学生一定要结合原句分析。示例:
(1)他受封建文化毒害很深,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2)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3)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总结:范进一生都在追求功名的路上,二十岁开始应试,一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接着又中了举人。三十多年的失败经历,让他承受不住成功的巨大喜悦,因此发疯。正常人会说疯就疯吗?这是什么手法?夸张。小说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一个醉心功名利禄的读书人形象。
(二)其他人不需要负责人吗?需要。胡屠户、张乡绅、和众乡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在范进中举后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转变,把握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我从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从原先——到后来——看出他是——的人。
(关键词:嫌贫爱富、阿谀奉承、媚上欺下、人情冷漠、前倨后恭、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等等)
小结:从平民到读书人,无一不嫌贫爱富、自私势利、趋炎附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范进饱受了他人的冷嘲热讽、人情冷暖,一旦代表名利的举人到手了,想到自己以后生活境况将要发生巨大改变,自然喜极而疯了。
五、小结课堂
可见,范进中举,既有他自己的原因,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脱不了干系。不管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它们的根源在哪里?科举制度。
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大家课下可以进一步去读《儒林外史》,去看看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相,也许会给你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