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这个司马徽眼中的“伏龙、凤雏”,“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是如何从卧龙岗隐居之地,走到三国前台,演绎一段隆隆烈烈的历史故事呢?
节选自《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任务一 浏览全文,概述曲折故事情节
活动: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他的出场隆重庄严,作者对他的描写,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层层铺垫,
重重渲染,极尽曲折变化、抑扬顿挫之能事,前后共使用了八个顿挫手法。请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
加以说明。
第三十四回,蔡瑁设计陷害刘备,刘备纵马跳过檀溪,信步而行,偶遇司马徽,得知诸葛亮为高人,此为顿挫一;司马徽引荐,徐庶成为谋士,有很快被迫离开,临行前,郑重推荐诸葛亮,加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期待和渴慕,此为顿挫二;司马徽的第二次到访,此为顿挫三;第一次隆中拜访却扑了空,顿挫四;返回途中,遇到“容貌轩昂、风姿英迈”的崔州平,顿挫五;再访时,有人作歌吟唱,不同凡响,却是隐士石广元、孟公威,顿挫六;到诸葛家,一少年堂上吟歌,有隐士之风,却是诸葛均,顿挫七;正欲离开,一老者踏歌而来,是岳父黄承彦,顿挫八。
顿挫: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情节流动的多端。
活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情节,可以尝试仿照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来概括。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关注角度】:① 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人物的特征
② 形式工整,言语对仗
1、试读目录,学标题特点
《三顾茅庐》的情节
两访不遇关张质疑 三访孔明玄德示诚 毕恭毕敬玄德拱立 半睡半醒孔明出迎
玄德求教济世之道 孔明详解隆中对策
泪沾袍袖玄德诚邀 情源初心孔明出山
不仅概括了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还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句式整齐,情节完整。
2、回目式概括《三顾茅庐》的情节
3、根据回目式概括《三顾茅庐》的情节给同学讲故事
刘备两次拜访都没见到,打算三顾茅庐以表诚心,关羽、张飞质疑诸葛亮的才能,想要阻止刘备前往,但刘备执意访诸葛亮。一路上,刘备严守礼制以示诚意,到庄上,诸葛亮虽在家中却昼寝未醒,刘备毕恭毕敬,拱立阶下;诸葛翻身又睡,刘备耐心等待,诸葛醒来更衣,与刘备相见。行礼之后,屏退下人,阖门密谈,刘备求教济世之道,诸葛分析天下形势,给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外交和跨有荆益的军事方针,最终成鼎足之势,以再图中原,成就霸业,兴复汉室。刘备醍醐灌顶,顿首拜谢,泪沾袍袖,诚邀诸葛出山相助,诸葛见刘备诚心诚意,感恩于刘备的三顾茅庐,叮嘱家人后,就与刘备上路。
三顾茅庐
恭敬等待
隆中对谈
同心共襄
任务二 品读细节,感受人物鲜明个性
活动:小语阅读课文时,发现文中缺一张插图,请你代小语设计《三顾茅庐》的插图并拟一个标题,想一想,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设计呢 说一说你的设计依据。
【关注角度】
1、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2、展现精彩情节
3、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4、适合人物或情节的环境
提示:
诸葛亮在草堂上昼寝未醒,
刘备拱立阶下,关张立于外,
向内张望。
草堂环境朴素清幽,可以
画几株竹子或松柏或篱笆边画
点菊花点缀。
【同学甲】
至诚寻访图
插图内容:
1、语言描写:
“且休通报”“切勿惊动”
“已书贱名于文几”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开备愚鲁而赐教”
“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
幸!”“备虽名微德薄,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敬辞和谦辞,表达的刘备对诸葛的无限崇敬和渴慕之情,从中可看出刘备的谦虚诚恳的求贤态度;侧面烘托诸葛亮的经世奇才。
设计依据:
2、 动作描写: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避席拱手谢曰”
“顿首拜谢”
“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表达出刘备求贤如渴的诚恳态度,突出人才对国家兴亡的关键作用。
“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云长再三劝住
“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
“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下?
从侧面有力地衬托出刘备竭诚求贤的精神
关羽的直爽和稳重
张飞的莽撞和义气
3、侧面描写:
插图描绘了小说的主要情节,重点体现主要人物刘备的至诚至精、求贤如渴的态度;特别是插图还添加了竹、菊、松、柏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意象来烘托茅庐主人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和与世无争的形象,比较符合小说的内容。
【同学乙】
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密谈的情景。诸葛亮指点西川五十四州地图,运筹帷幄,侃侃而谈;刘备审视离析大汉的疆域,洗耳恭听,佩服之至。
隆中密谈图
插图内容: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史称“隆中对”,是诸葛亮雄才大略、经世奇才的集中体现。
插图表现“隆中对”这一重要情节是因为“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此后的情节基本上是对“隆中对”策略的逐步实施,最终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设计意图:
设计依据:
刘备处境
外交策略
军事战略
最终目的
刘备自起兵起,已经转战数年,然是节节败退,无立锥之地,投靠流标,奋斗几年,让无建树
联吴抗曹。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天时);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 世,国险而民附(地利)。
跨有荆益。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险要)
益州险塞,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富饶)
成鼎足势,再图中原,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敏锐的洞察力
科学的预见性
综合的分析力
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智慧超群的分析能力,
躬耕南阳的孤高特质,悲悯苍生的济世情怀.
不是诸葛亮这样的奇才,配不上刘备的“三顾”;没有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诚心,也不可能感动诸葛亮出山。这段故事对刘备的描写,衬托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对诸葛亮的赞美,反过来又成为对刘备为国求贤卓越行为的褒扬。两方面统一起来,也就是作品的主题命意之所在。所以插图应该以这两人为主题,陪以关张的点缀。
环境应以清幽为主,以体现主人公的高雅品格。
小 结
任务三 综合阅读,比较小说创造的笔法
活动:“三顾茅庐”情节集中而明确,但设计的妙处也随处可见,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你的阅读体验。
体验一 情节曲折跌宕,同中有异。
诸葛亮的出场独具匠心——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为了表现诸葛亮的
卓然鹤立、英姿超迈,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误
会,使得刘备访贤遭遇阻碍,备受艰难,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引人入
胜;也使得小说委婉蕴藉,有“一步三回首”的味道,读者在阅读的过程感
受到了文学的滋味,濡养了读者的文学精神。
体验二 虚实相生,以宾托主。
诸葛亮最后才出场,但在前面的情节中似乎又处处感到他的存在:文中
实写司马徽、徐庶的举荐,虚写诸葛亮的绝世才华;实写刘备求贤如渴的诚
心,虚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实写农夫、歌者的不俗,虚写诸葛亮的儒雅脱
俗,最后诸葛亮出场,才由虚写变为实写,直接描写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非
凡的战略眼光。而关张二人的表现则有力地烘托出刘备求贤如渴的诚心,进
而烘托出诸葛亮的旷世奇才。
体验三 细处见真,微墨传神。
善用生动丰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对偶,透露出屋主人那种与世无
争、淡泊脱俗的心境和志趣。
“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环境描写,渲
染刘备无限怅惘的心情,更烘托出他礼贤下士的诚意。
问题:“三顾茅庐”的故事在《隆中对》中以“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寥寥数语带过,而在《三
国演义》中,被演绎成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特别吸引人。对同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史书和小说
会有这样的差异?
史书是对历史较为客观的叙述,因此只是简要记载了“凡三往,乃见”这一情节;而《三 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情节和人物是小说的两大要素,为突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明君形象,作者将短 短的几句话演绎为“三顾茅庐”这一经典故事,既使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动人心弦,又使人物形象 更加生动、具体,符合小说的特征 。
1、写作内容与文体息息相关。
2、文艺作品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以艺术的真实为原型,表现现
实的生活。
3、文艺作品写作时可以借鉴他人的作品,但要有自己的再创造,
不能 简单地照抄。
新 体 会
探究:三顾茅庐,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很不满。关羽说: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张飞说: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刘备三顾芳庐,诸葛亮是不是故意避而不见 诸葛亮是真正
隐士吗 你怎么看待他的入世
任务四 论辩与争鸣,出世抑或入世
材料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三顾茅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诸葛亮的才学和智谋是无需质疑的,在徐庶和司马徽的口中赞过,在农夫的歌里唱过,在隆中对里展现过,他表面上农夫,实际上是隐于农夫的高人,之所以隐居是等待最好的时机。“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充分显现诸葛亮的入世情怀和救世热情。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刘备以皇叔之尊频频往顾的过程也正是诸葛亮对他认真考验、不断认识地过程。诸葛亮避而不见的目的就是考验刘备是否仅仅徒有虚名,是否对自己有足够的诚意,这也体现诸葛亮的傲岸高毅不肯屈就于人的隐士之风,又十分含蓄地暗示出他择主而事、待时而飞的极其慎重的入世态度。
诸葛亮出山时就有自己功成名就后隐居的打算,其实是作者借此表现诸葛亮满怀救民于水火的志向却丝毫不为个人名利计较的高尚情操,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茅庐”真正体现儒家大力提倡的理想道德,真正贤明的君主是应该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这个故事也寄寓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意愿,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样:得君行道,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小 结
金圣叹有言:“文章之妙无过曲折。”罗贯中用意志妙笔描绘了“三顾茅庐”的精彩情节,极尽曲折之妙,他在细节描写之中通过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渴求和诚意。“三顾茅庐”在整个小说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刘备逆袭的一系列传奇佳话、争分天下格局的奠定、诸葛亮忠于刘氏父子知恩图报都源于此,那个没有刀光剑影、平常茅庐的相见,在波澜中一个新的时代正恰无声息地大踏步走来。
谒(yè) 桓(huán) 叱(chì) 几(jī) 纶(guān) 氅(chǎng) 胄(zhòu) 涿(zhuō)赧(nǎn) 谬(miù) 屏(b ng) 颓(tuí)迄(qì) 会(kuài) 沔(miǎn) 殆(dài)恤(xù) 挟(xié) 拯(zhěng) 彝(yí)箪(dān)
补学
联系括号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屡教不改)
(3)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相见恨晚)
(4)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有利可图)
(5)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6)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什么是演义?
小说体裁之一。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
其特点是:依傍史传,再现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