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作品
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3.顺畅诵读,把握重要情节
4.揣摩语言,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了解曲折的情节,把握狼和屠户的形象(重点)
2.联系生活体验,就狼的下场积极发表见解(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声情并茂地口述):天色已晚,一名屠夫走在回家的路上,“什么声音 ”黑暗中几道绿莹莹的光,“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附板书《狼》)
二、出示学习目标:(提示:大家齐读)
1、了解作家及其作品
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3、顺畅诵读,把握重要情节
4、揣摩语言,领会文章主旨
三、检查预习:
1.本文选自(),作者(),字(),世称(),()代()。著有文言小说集()
2.全文共有-----段,能看出哪段最重要吗?(第五段)
四、读故事:
投屏: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而。
1.生:读一读
师:怎样停顿?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而。
2.强调:停顿,读轻些“止增笑而”。
3.指生读
4.哪个字概括了狼的特点?(齐答)“黠”(附板书)
5.请看注释“黠”什么意思?狡猾思考:这句话怎么理解 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就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增加笑料罢了。
五、品故事: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呢?(边找、边译、边说)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面前。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5)屠自后断其股。
屠夫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
3.学生对照图片认识狼的黠:(梳理情节)
屠: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狼:缀行甚远---紧追不舍------一狼假寐,一狼洞其中-------毙之,亦毙之
六、悟故事:
这样的结局真是大快人心,用文中一个字表示,那就是“笑”
1.再读第五段:思考:“狼”怎么改为“禽兽”了?成语“衣冠禽兽”什么意思?
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2.讨论:联系生活现实,说一说作者写这个故事有什么用意?提示:“狼”:人贩子、贪官、盗窃、卖假货生活中对待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能迁就、退让,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
3.总结:郭沫若曾经给蒲松龄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七、布置作业
1.把《狼》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多角度认识狼。如科学家指出,狼其实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自然界如果没有狼,就不能维护草原和森林的生态平衡。请以“狼”为话题展开交流活动,要凸现个性化的评价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