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在战争中的聪明才智。
2. 体会本课按不同方面连段分层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在战争中的聪明才智。
学习难点:
1. 理解为什么说冀中的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2. 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点。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抗日战争中地道战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想一想: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诱敌上山?他们怎样痛击敌人?
2.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生字学习,我会读。
1. 侵 (qīn)
组词:侵略
造句:那个国家因为不断侵略别的国家,最后引起了众怒。
2. 略 (lüè)
组词:略表敬意
造句:他略表敬意地向老人点了点头,然后走开了。
3. 垒 (lěi)
组词:壁垒
造句:新的技术和产品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壁垒。
4. 任 (rèn)
组词:任劳任怨
造句:他任劳任怨地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5. 丘 (qiū)
组词:丘陵
造句:这片土地上分布着许多丘陵和山脉。
6. 搁 (gé)
组词:搁置
造句:这个问题暂时搁置,等待进一步的讨论。
7. 陷 (xiàn)
组词:陷入
造句:他陷入了一阵深深的沉思之中。
8. 拐 (guǎi)
组词:拐弯
造句:在路的尽头,他拐弯走向了另一条路。
9. 岔 (chà)
组词:岔路
造句:在森林里,他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生字学习,我会写:
1. 侵 (qīn)
笔画顺序:横、撇、竖、横折、横、横折、撇、竖弯钩、撇折、点
组词:侵略、侵犯、侵袭
2. 略 (lüè)
笔画顺序:横、撇、竖、横折、横、撇、横撇/横钩、捺
组词:略表敬意、忽略、简略
3. 筑 (zhù)
笔画顺序:横、竖、提、竖折/竖弯、竖、横、竖、横
组词:建筑、构筑、筑巢
4. 堡 (bǎo)
笔画顺序:撇、竖、竖、横折、点、撇、横、竖、撇、点
组词:城堡、暗堡、地堡
5. 党 (dǎng)
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组词:党员、党派、党章
6. 丘 (qiū)
笔画顺序:撇、横撇/横钩、捺、点、横撇/横钩
组词:丘陵、沙丘、丘比特
7. 妨 (fáng)
笔画顺序:撇点、撇、横、横折钩、点、斜钩、点
组词:妨碍、无妨、妨害
8. 蔽 (bì)
笔画顺序:横、竖、竖、撇、竖、点 、撇 、点 、撇 、捺
组词:遮蔽、掩蔽、蔽塞
9. 陷 (xiàn)
笔画顺序:撇、竖折/竖弯、竖钩、点 、提 、撇 、点 、点 、横撇/横钩 、捺
组词:陷入、陷阱、陷害
10. 拐 (guǎi)
笔画顺序:横 、竖 、横 、竖 、横 、撇 、捺 、点 、横撇/横钩 、点
组词:拐弯、拐杖、拐骗
三、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8)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2.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确保战略后方,集中兵力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大平原上,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在六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修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公里,挖封锁沟8878公里,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冀中人民为了有力地保存自己,有效地杀伤敌人,群策群力,挖沟掘道,改造地形。地道战的形成弥补了平原作战的缺陷,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第2自然段讲解】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详细讲解
【第3自然段讲解】
地道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种独特的战斗形式,也是冀中平原上人民在敌人残酷的“扫荡”下,创造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抵抗方式。
在广阔的冀中平原上,人民挖了无数条地道,这些地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地下网络。这些地道不仅连通了每个家庭和村庄,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敌人进攻时可以躲避的安全避难所。当敌人来临时,人们会迅速钻入地道,让敌人扑空。当敌人离开时,人们会从地道中出来,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时会利用地道进行对敌反击。
这些地道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更是为了打击敌人。它们成为冀中平原上人民抵抗日军侵略的坚强堡垒,帮助人民有效地抵抗了敌人的进攻。这种战斗形式在当时的中国抗日战争中是非常罕见的,它充分展示了冀中平原上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决心和毅力。
通过地道战,冀中平原上的人民成功地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战斗形式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手段,也是一种积极的进攻方式,它给予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对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种详细描述。它以任丘的地道为例,详细介绍了地道的设计、构造和功能。
首先,地道的位置和构造是其设计的重要方面。在任丘,村里的地道被挖在街道下面,而与其他村庄相通的地道则被挖在庄稼地下面。这样的位置选择是为了便于人员快速进入,同时不易被敌人发现。地道的净高大约四尺,身材高的人需要弯着腰才能通过。地道的顶部离地面大约三尺,这样的设计既不妨碍上面种植庄稼,也使得地道不会轻易被敌人发现。
在地道内部,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这些大洞是用木料撑住的,非常坚固可靠。大洞的四周又挖了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有的用来住人,有的用来拴牲口,有的用来放置物品,还有的用来做厕所。这些小洞与大洞相连通,使得地道内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通道网络。一个大洞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最大的洞甚至可以容纳二百多人。这说明地道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员集结和分散的需要。
此外,地道内部还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等生活必需品。这意味着在地道里住上个三五天是不成问题的。为了保持地道的空气流通,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通到地面的气孔。这些气孔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这些气孔不仅可以使空气流通,还能让光线漏进来,使得地道内部既不气闷,又不暗。
最令人惊讶的是,有的老太太甚至把纺车也搬进地道里,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表明地道内部不仅提供了安全保护,还为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和条件。这种描述展现了冀中平原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毅力,他们不仅没有被敌人打败,反而利用地道这种独特的战斗形式有效地打击敌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地道中的防御设施和警戒措施,以防止敌人进入地道并袭击地道内的人员。
首先,地道的出口被设计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了荆棘。这种设计旨在防止敌人轻易发现地道的出口,同时也增加了敌人进入地道的难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防止敌人进入地道,有时会在地道出口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这种设计旨在诱使敌人踏上去,从而掉进坑里送命。
在地道内部,离出口不远的地方会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这些洞是民兵用来警戒的。这些坚固的洞可以作为民兵的掩体,保护他们免受敌人的攻击。
同时,地道中还会挖一些岔道,被称为“迷惑洞”。这些岔道的设计是为了让敌人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这样可以使敌人在地道中迷失方向,难以找到地道的主要通道。
一旦敌人进入了死道,他们就有可能触发地道中预先设置的地雷。这些地雷会爆炸并消灭敌人。即使敌人进入了活道,他们也难以通过关口。这是因为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使得敌人难以通过。这种设计使得地道具有很好的防御能力,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总之,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地道中的防御设施和警戒措施,旨在保护地道内的人员免受敌人的攻击。这些设施充分展示了冀中平原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屈不挠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敌人尝试破坏地道并采取各种攻击手段,但地道中的居民仍然能够有效地防御和抵抗。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他们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他们使用了火攻、水攻和毒气攻等攻击手段,但这些方法都没有成功。地道中的居民想到了各种妙法来防备这些攻击。
首先,他们准备着土和沙,这些材料可以用来灭火。当敌人使用火攻时,地道中的居民可以迅速用土和沙灭火,防止火势蔓延。
其次,“孑口”上装着吊板,这是一种可以上下移动的挡板。当敌人使用毒气攻时,地道中的居民可以放下吊板挡住毒气,防止毒气进入地道内部。这样妙法能够有效地保护地道内的人员免受毒气的伤害。
至于对付水攻的法子更为巧妙。地道与枯井暗沟相连,这样当敌人放水攻击时,水会从洞口流入枯井暗沟中,而不是进入地道内部。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防止水进入地道,保护地道内的人员的安全。
最后,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这意味着当一个村子的地道遭到攻击时,居民可以迅速转移到其他村子的地道中去。这种设计增加了敌人的攻击难度,并保护了地道中的人员。
总之,这段文字描述了敌人尝试破坏地道并采取各种攻击手段,但地道中的居民通过妙法进行防御和抵抗。这些防御措施充分展示了冀中平原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屈不挠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地道中人们如何了解地面上的情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打击敌人。
首先,民兵的指挥部会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这些人的任务是发现敌人的动向并传达给指挥部。他们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传达,那就是吆喝。通过不同的吆喝声,信息可以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到指挥部里。这种方式被称为“无线电”。
而在地道内部,人们使用一种叫做“有线电”的方式进行通讯。他们用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当铁丝被拉动时,小铜铃就会响起。人们事先约定好拉动铁丝的次数代表不同的意思。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可以帮助人们快速传递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为了打击敌人,地道中的居民想出了各种巧妙的办法。他们利用地道的优势观察敌人的动向,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击。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地道中的陷阱、伏击敌人、以及利用地道进行隐蔽行动等。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断地创新、探索,为了打击敌人不遗余力。这种智慧和勇气充分展示了冀中平原人民的抗敌决心和战斗力量。
总之,这段文字描述了地道中的居民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并采取行动打击敌人。这些描述展示了冀中平原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韧和毅力。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总结了地道战在抵抗敌人“扫荡”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对冀中平原上人民生产生活和抗日战争的影响。
首先,地道战作为一种斗争方式,成功地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通过地道这种特殊的战斗形式,人民能够在地下进行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敌人。地道战以其坚固性和灵活性,使得敌人无法彻底摧毁冀中平原上的抗日力量。
其次,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仅通过地道战坚持了生产,还以此为依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地道战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还成为了他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这种斗争方式使得人民在坚持抵抗的同时,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他们的斗志。
最后,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通过地道战,人民成功地抵抗了敌人的进攻,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斗争方式展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总之,这段文字强调了地道战在抵抗敌人“扫荡”、维持生产生活以及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凸显了冀中平原上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四、总结
地道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种独特战斗方式,也是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面前发挥聪明才智和勇气精神的体现。本篇课文通过介绍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地道构造与特点、战略意义、成功案例以及现代启示等方面,展示了地道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七、结语:地道战的精神价值
地道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面前发挥聪明才智和勇气精神的体现。冉庄人民利用地道战的战术打击了敌人保护了自己同时成为了全国抗战的模范村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学习借鉴地道战的精神价值发扬团结一心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