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说明文阅读技巧
教师说课 | 公开课 | 信息化教学 | 示范课 | 教育培训
主讲老师:
2023-2024
说明文阅读技巧之
说明文语言(2)
目录
01
例题先行
结合例题明确出题形式初步感知
03
设问方式与重难点
深入挖掘错扣分细节
04
强化训练
综合经典题型强化能力
02
技巧讲解
讲解技巧重点与答题思路
01
例题先行
结合例题明确出题形式初步感知
与进化论“较劲”的海草
①当一只白色的昆虫进入一片黑漆漆的环境中时,其结果一定是以最快的速度被放到“餐桌”上。如果它想在那种环境下存活下去,就必须把自己也变成黑色,这就是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②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物,都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漫长时间进化而来的。为了争夺食物,为了保护自己,它们不得不改变身体结构,让自己衍生出更利于生存的特征。
③不过,近期生活在西澳大利亚海岸鲨鱼湾一带的海草却和进化论较起劲来。这种“霸气”的海草约200平方千米,相当于2万个橄榄球场那么大。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经过科学家检测确认,这片一望无际的海草竟然出自同一株海草。
④这株海草名叫波西多尼亚海草,呈带状,无性繁殖,茎为木本,直径只有1厘米,但非常结实,长度可达数千米,叶片细长可达1米,它生长极其缓慢,每年只生长约1厘米。
⑤21世纪初,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在研究福门特拉岛附近海域时,发现了波西多尼亚海草。当时,科学家推测,这种海草可以存活8到20万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寿的生命体,且是地中海水域中特有的植物。
⑥那么,鲨鱼湾水域的波西多尼亚海草是从地中海传入澳大利亚的吗?起初,科学家根据这种海草理论上的生长速度和海草床的规模,推算出鲨鱼湾这片海草的年龄至少有4500岁。但是,根据那个年代的海洋变化情况,科学家最终否定了这个推算,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海草在特定的环境下结合后,孕育出了这颗种子,种子萌发后不断分裂,扩大地盘,
一直活到现在。
01 例题先行
⑦几千年来,地球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环境,生物的基因都会发生改变。犹他大学人类学家亨利 哈彭丁研究发现。近5000年来,人类进化速度比之前快了100倍,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1800个基因呈加速进化状态。
⑧可是,科学家又神奇地发现,生活在鲨鱼湾的波西多尼亚海草的基因没有进化。生物的基因不再进化的可能性,理论上只有一种,那就是生活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在那里,它们把世界忘了,世界也把它们忘掉了。
⑨那么,鲨鱼湾是世外桃源吗?
⑩鲨鱼湾是由卡那封盆地下沉而形成的,表面的岩石属于第三纪的沉积岩,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和陆栖生物组成的自然地貌,海水咸度是其他海域的两倍,不同季节的水温差高达15℃,这个特殊的家园确实极少受到人为干扰,也几乎没有天敌。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极端天气事件等恶劣变化,这些变化显然威胁到了这片海域,可是波西多尼亚海草没有受到影响。
为了弄清波西多尼亚海草为何能与进化论“较劲”,即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维持原状的机理,科学家经过研究和验证,认为波西多尼亚海草自带多样性基因,使得基因保存能力特别强,能够抵抗任何突变,所以它不会因环境突变而使基因发生变异,影响其生长。
目前,科学家还在研究鲨鱼湾一带的波西多尼亚海草,如果掌握了它的长寿秘诀,就可以帮助更多的海草适应新的环境,恢复更多的海草床,或许能利用它们帮助人类拯救地球。
01 例题先行
问:在那里,它们把世界忘了,世界也把它们忘掉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⑧可是,科学家又神奇地发现,生活在鲨鱼湾的波西多尼亚海草的基因没有进化。生物的基因不再进化的可能性,理论上只有一种,那就是生活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在那里,它们把世界忘了,世界也把它们忘掉了。
01 例题先行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波西多尼亚海草不受世人干扰,世人也无法干扰到它们,突出其无忧无虑生长的情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无牙教研工作室
13117799070
02
技巧讲解
讲解技巧重点与答题思路
02 说明文语言特点
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同样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所以说明文也是可以生动有趣。一般体现在运用修辞手法,或运用特定词汇上。(有些省份只考察说明文的准确严谨性)
平实、生动、趣味(语言生动)
02
这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的语言,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说明文本身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介绍”这个词就是说明文的主要任务,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常体现在程度词,限制词,专有名词上。
科学、准确、严谨(语言严谨)
01
1
生动形象
考点7:说明文语言-平实生动性
作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轻快活泼,幽默风趣。
例: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大自然的语言》)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说明的生动形象性。
2
平易朴实
作用:语言简单,简洁精炼,通俗易懂。
例: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会“唠嗑”。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说明的平易朴实性。
总结:一般不会让区分这两种特性。呈现方式一般以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特殊词语或句式运用等等,
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喻体写出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难度不高,有些地区不考察或与重要概念含义结合考察。
3
平实生动性示例:
1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2太空育种“俱乐部”
3植物只要满足其中的一种诉求,能够吸引访客的注意力,让其乐颠颠地帮自己传递花粉,花朵的“广告”使命也便画上了句号,它们才不会无谓地浪费一丝一毫的能量。
4得益于新的科学技术,我们现在能够前所未有地看到这个人体“动物园”的细节详情。
5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对考试焦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了认识,那么考试焦虑真的只是考场上的绊脚石吗?
考点7:说明文语言-平实生动性
无牙教研工作室
13117799070
03
设问方式与重难点
深入挖掘易错扣分细节
设问方式
加点词/划线句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请分析某词的表达效果/作用/指代的内容。
答题思路
1
结合语境分析词汇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联系句子/语境分析写出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2
总结词语体现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
①公式:手法+含义+体现说明对象什么特点+表达效果
②直接问指代什么内容的一般是填空题,直接根据文章概括解释词/句的含义即可
模板:
①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得来),表达……/突出了……(说明内容,有时候结合说明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模板
无牙教研工作室
13117799070
03 例题套练
古代的“火神山”“雷神山”
①为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武汉在短时间内迅速建起专门医院“火神山”和“雷神山”。在古代对突发性疫疾也采取隔离治疗,并且建有类似“火神山”“雷神山”式的医院。
②秦朝时就设有疠迁所,是当时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治疗医院,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载:“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在秦朝,人们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染上麻风病时,要立即向官府报告,官府将患者抓捕后,并经过医生确诊,将其送到疠迁所进行强制隔离,以防止麻风病毒传播蔓延。
③西汉平帝刘衎(kàn)即位时才9岁,实际是由大司马王莽主持朝政。《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青州尤为严重,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瘟疫大流行。王莽在长安城中造一条间里,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派来医生,送来药品,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朝廷撤销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建起官署与住房,招募贫民迁居于此,由县官发给口粮,并分配土地与生活用具,借给犁耙、耕牛、种子和粮食,让灾民病愈后在这里安居乐业。
④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苏轼任杭州太守。在他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颗粒无收。由于饥民食用死掉的家畜家禽,造成疫疾大流行。苏轼命令官府做了很多饘粥,救济饥民,又拿出在老家眉山名医巢谷处央求到的“圣散子方”,配成药剂发给患者,并派官员带着医生到各街巷为患病者医治,救活了很多人。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从长远
“就”是副词,在这里起强调作用,突出“安乐坊”在治疗疫病患者中的重要作用。
03 例题套练
考虑,他深知“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于是苏轼将朝廷拨付的修缮费节约出来的2000缗钱拿出来,自己又慷慨解囊,捐出50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很快建起了一处病坊,取名“安乐坊”。据记载,安乐坊在三年时间里就医好了上千个患者。
⑤后来朝廷充分肯定了苏轼的做法,将安乐坊收归朝廷管理,更名为“安济坊”,聘请道士主持经营,并拨付经费,还赐给该院医护人员“紫袍”,使其具备了“公务员”身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苦人治病。因此可以说,苏东坡筹建的“安乐坊”,是我国古代对老百姓开放的第一家公办医院了。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据记载,安乐坊在三年时间里就医好了上千个患者。
答:“就”是副词,在这里起强调作用,突出“安乐坊”在治疗疫病患者中的重要作用。
04
强化训练
综合经典题型强化能力
04 强化训练-1
【材料】《中国科学报》专访生物安全专家陈薇院士(节录)
记者:疫苗是大家现在最关注的问题。目前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我们离拥有疫苗已经很近;另一种则是疫苗短期内无法派上用处,即便研制出来,恐怕也成了“马后炮”。哪种声音更符合实际?
陈薇: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马加鞭地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但疫苗研发有固有的周期和规律,而我们对这个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还非常肤浅,因此目前有些平台上报道的最快“1个月”内拿到疫苗,我认为是不现实的。当然我也不敢排除有非常优秀的科研团队能做得更快更好。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科学家将在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疫苗不会是“马后炮”。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曾肆虐全球的传染病,都是通过疫苗接种得到有效控制。当年SARS之后,如果国家对冠状病毒研究有更长效的支持,有更多团队持续来做这个研究,那么不管疫苗还是药物,至少会有比今天更好的局面。再次狭路相逢,就不会这么被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记者提问时所说的“马后炮”一词是什么意思?
(2)请结合陈薇院士回答中的具体词句,分析中国科学家在新冠病毒研究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1)事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
(2)承认对病毒“了解还非常肤浅”,展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直接表达“我认为不现实”,展现了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不敢排除”有人能做得更快更好,展现了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则展现了奋勇争先的科学精神。
无牙教研工作室
13117799070
04 强化训练-2
维生素A的是是非非
①有些人一到了晚上光线黯淡的地方,就看不清东西,医学上叫夜盲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治疗夜盲症,他们认为“肝主目”,直到现在,有的中国父母在鼓励孩子吃鸡肝、猪肝时,还会说:“吃肝明目。”
②经长期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维生素A的活性形态叫视黄醇,视黄醇能变成视黄醛,视黄醛与视网膜感光细胞中的感光蛋白结合,形成感光色素。如果缺乏视黄醇,就会影响到感受弱光的色素视紫红质的再生,导致夜盲症。吃肝脏能治疗夜盲症,是因为动物的肝脏碰巧是储存几种维生素的地方,其中就有维生素A。一个动物肝脏储存的维生素A,足够满足其一两年的需求。所以吃肝脏能治疗夜盲症,不是因为“肝主目”,而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A.如果体内不缺乏维生素A,吃再多的肝脏也不会让你的眼睛变得更明亮。维生素A参与了人体诸多生理功能,除了正常视力,对骨骼生长、生殖、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所以缺乏维生素A除了夜盲,还有其他的症状,例如皮肤干燥。
③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缺乏它,有可能导致死亡。但是吃得过多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历史上,就有北极探险家因为吃了北极熊的肝脏导致维生素A中毒差点死掉的事例。那么,一天摄入多少维生素A合适呢?推荐量是男性每天900微克,女性每天700微克,安全量的上限是每天3000微克,超过了这个量,就有导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④维生素A缺乏症在发展中国家仍然很常见。据估计,全世界5岁以下的儿童大约三分之一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
04 强化训练-2
有几十万名儿童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而失明、死亡。所以也不能因为担心维生素A中毒而忽视了补充维生素A。要补充维生素A,有比吃肝脏更安全的方式,例如鸡蛋、牛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但是量又不至于高得离谱。
⑤此外,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A。胡萝卜素有几种,其中转化成维生素A效率最高的是β-胡萝卜素,在油脂中每2微克β-胡萝卜素相当于1微克维生素A。日常饮食中β-胡萝卜素通常不是溶在油里吃的,所以吸收效率较差,但也不像有人说的吸收不了,而是12微克β-胡萝卜素相当于1微克维生素A.这么算下来,吃100克生胡萝卜摄入的β-胡萝卜素的量,相当于841微克维生素A,足以满足一天的需求了。而且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过量的。这是因为人体对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存在负反馈控制,如果维生素A的量够了,就不再转化了。所以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的,如果吃得实在太多,也只是让皮肤暂时变黄色而已,并无害处。
⑥除了胡萝卜,还有甘薯、南瓜、菠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也富含胡萝卜素。不幸的是,大米不含胡萝卜素,所以以大米为主食的贫困地区的人口容易得维生素A缺乏症。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人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让大米也能产生胡萝卜素,这样的大米从白色变成了金黄色,称为“金大米”。吃金大米,即使不吃别的食物,也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可以消灭维生素A缺乏症。
(选文有删改)
文章写了维生素A的哪些“是”与“非”?
答:“是”:治疗夜盲症,改善视力,对骨骼生长、生殖、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
“非”:过量摄入会就有导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危险,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意思对即可)
04 强化训练-3
国际空间站中的日与夜
①日与夜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来说,昼夜是一个每24小时重复一次的明暗循环。
②然而,一旦离开了我们的地球,这些定义就不再适用了。例如国际空间站上的序航员们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感受到的白天和黑夜是什么样子的呢?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每自转一圈需要约24小时,因此我们每天的时长为24小时,其中约12小时沐浴在阳光下,12小时隐匿在黑暗中。国际空间站的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27600公里,大约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在此期间,空间站约一半时间处于阳光照射下,另一半时间则身处地球的阴影中。因此空间站每飞行一圈,大约会经历45分钟的光明和45分钟的黑暗。在24小时内,国际空间站会围绕地球旋转16次。因此地球上每过去一天,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就会目睹16次日升日落。
④每天能从太空中看16次日出,这件事一开始听上去可能很酷炫,但长此以往却可能造成个严重的问题。人体生物钟是按照24小时的周期运作的,而光线在周期的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的昼夜节律遵从着地球上的光线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快速的昼夜切换会对宇航员的生物钟造成不利影响。但我们可不能让这些承担了全世界最重要任务之一的宇航员处在不停“倒时差”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必须在国际空间站上创造一个“正常的”昼夜环境。
⑤首先,国际空间站采用协调世界时。这是一套全球性的时间标准,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通过高精度原子钟计算得出的国际原子时;二是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全球所有时区都是根据协调世界时调整的。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多
04 强化训练-3
国合作项目,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五大航天机构参与,因此协调世界时无疑是最佳选择,可以促进各机构间的有效合作。
⑥其次,还要控制国际空间站上的光照。在国际空间站任务开展早期,人们发现,即使每天给宇航员分配了8.5小时的睡眠时间,他们的睡眠状况依然不佳。因此科学家决定对空间站上的光照进行调节。国际空间站一开始使用的是“通用照明总成”系统,用荧光灯提供照明。2016年,这些模块被“固态LED模块”取代,后者更持久、成本更低、光线也更明亮。LED灯还能改变照明强度和波长,非常适合在空间站中模拟真实的昼夜环境。
⑦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的工作时间从协调世界时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在前几个小时,光线被设定得较为明亮,模拟日间的照明水平。当宇航员需要执行挑战性较高的任务时,光线的波长会被调节到更加接近蓝光的波段,从而提高宇航员的清醒度和警觉性。而在一天行将结束时,光线则会调成暖光,帮助宇航员更好地入睡。
⑧从晚上9点半到次日早6点之间,光线会被调暗,模拟夜间环境。这样一来,等宇航员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就可以在睡袋中舒舒服服地躺下,好好休息一晚。后续研究发现,这样的光照规律有助于提高宇航员的工作效率。这些研究结果也促进了“情绪灯”等LED产品的商业推广。
⑨国际空间站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确保宇航员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不过,如果宇航员想欣赏一下奇异的太空景观,他们只需要到穹顶舱里待一会儿,就能在短短90分钟内度过完整的“一天”了。
第④段中“倒时差”的含义是什么?
人体按照24小时的周期运作的生物钟对空间站内24小时16次的昼夜更替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