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社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社戏》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5 11: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社 戏鲁迅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想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者简介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华盖集》、《集外集》。整体感知课文1、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笔在文章中画出生字词
3、思考:(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你能找出本文的三要素吗?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字词问题回答归省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行辈 惮 絮叨 宽慰 伊 竭力 怠慢 装模装样 撺掇 驳回 潺潺 凫水 前篙 朦胧 一磕 一哄 蕴藻 屹立 家眷 竹箬 松懈 舀 一瓢水 踱来踱去 吁气 皎洁 漂渺 渔父 喝彩 旺相 撮 桕树 纠葛 棹 楫 好歹 蹿 柴火 颇 xǐngzhìgānhángdànxù dāowèiyījiédàimúcuān duobóChán fúgāoméng lóngkēhòngwēnyìjuànruòxièyǎopiáoduóxūjiǎopiāo miǎofǔhèxiàngcuōjiùgézhàojídǎicuānchái huopō
省略(shěng)
行走(xíng)模型(mó)蒌蒿(hāo)瞌睡(kē)哄堂大笑(hōng)
哄骗(hǒng)蕴涵(yùn)呼吁(yù)
吁(yū)葛(Gě):姓多音字:省 行 模 哄 蕴 吁 父 喝 相 翘 吓查一查字典,看看它们都有哪些读音,可以组成哪些词语。返回(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小说(2)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你能找出本文的三要素吗?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我”、双喜、六一公公、桂生、阿发、母亲……中心事件:看社戏写作思路: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返回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社戏课文结构:1随母亲小住平桥村2到赵庄看社戏3看社戏后余波社
戏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二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过程(4—30)
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略详略看社戏的波折(4—9)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赵庄看社戏(14—21)深夜归航(22—30)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生活的怀
念,特别
是对农家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眷恋。 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⑶看社戏前的波折。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⑸赵庄看社戏。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⑺六一公公送豆。详略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3小节)1、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社戏的盼望。2、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1)在这里“得到优待”。表 现 有 二①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伴我来游戏”,“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表现了平桥村农民的好客②大家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好客(2)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理解:“免念”并不是“我”不爱读书,主要是表现“我”对平桥村生活的热爱,对深奥难懂的封建教育内容的反感。(3)有钓虾、放牛等乐事(4)“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理解:这个句子把课文的前三段和社戏紧密地联系起来,突出了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总结:前三乐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4——30小节)(一)看戏前的波折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心情沮丧①“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②“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③“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是”:加重语气。三个“了”: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沮丧。这一句通过心理活动的
描写表现了“我”的沮丧这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我”的沮丧这一句既加深了沮丧的气氛,也表现了农村少年们的淳朴善良,为下文作铺垫。转
机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②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③“写包票”保证不出事。带来转机的是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又看出底细来了”初步表现了双喜的聪明“诚然!……”感叹号既表现了对双喜话的赞同,也表现了对双喜聪明的赞叹,还表现了看社戏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后的轻松。“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既有形也有声,表现了“我们”的欢快心情。(二)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小节:先写“我”的心情轻松舒展从感觉上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他们确实是“弄潮的好手”,表现了他们的能干。开船的动作:阅读11——12小节:1、概括这两小节的主要内容: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2、11小节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景 物 描 写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听觉:悠扬宛转的歌吹分析理解下列字词句:1、“两岸的豆麦……,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暗写了船行之快,切合上一段的“飞一般”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仿佛是月也有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夜。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淡黑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伏”:写出山连着山,而且高低不平的形态。“踊跃”:这里是“跳跃”的意思,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比喻铁的淡黑兽脊起伏切 合“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状况,“远远地”和“跑”反衬了船行之快。“但我却以为船慢”:写出了“我”的迫切心情。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似乎听到……,料想……。”第四段中说赵庄“离平桥村五里”,这里说“换了四回手”,可见离赵庄不远了,再加之心情迫切,这才产生了错觉。12小节:从自我感觉上写”我”的陶醉沉静:写出了笛声的魔力,能使“我”的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表现了“我”认为“望见依稀的赵庄”,“似乎听见歌吹了”以后一种踏实感。自失、弥散:生动地表现了“我”的陶醉2、月夜归航A、阅读23小节,思考:(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 行船的情景(2)“松柏林早在船后了”一句中“早”字说明船行进得不慢(3)理解“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大白鱼:比喻,富有神话色彩老渔父的喝彩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阅读24——27小节,讨论:1、这一部分写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是:偷吃罗汉豆2、为什么要偷吃罗汉豆呢?3、这一部分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位”我“的小伙伴呢?他们都什么样的可爱性格呢?桂生双喜阿发机灵是这群孩子的”头“,考虑问题周到,聪明,机灵,能干淳朴、无私、憨厚整个摘豆、生火、剥豆、吃豆的过程对付八公公的议论充满了童心和野趣酿成了罗汉豆的无比美味研读课文第三部分(31——40小节)人物分析 (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人物刻画:”我“之所以认为那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全文中心: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