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基础知识随堂练
知识点一成土因素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4~5题。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的厚度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肥力高低
D.腐殖质的含量
5.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土壤是环境等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成土因素,最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母质
C.地形和生物 D.气候和生物
7.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慢 D.岩石风化速度快
8.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____;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______________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____。
知识点二土壤剖面
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有机层 D.④为淀积层
10.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如图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据此完成11~13题。
11.丙土层为( )
A.母岩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12.丙土层的显著特点是( )
A.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
B.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
13.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土壤多为红壤,与当地红壤发育最为密切的成土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岩石 D.微生物
读“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剖面构造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三种土壤都有的土层有( )
A.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
B.腐殖质层、淋溶层、母质层
C.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
D.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
15.与森林土壤相比,草原土壤( )
A.腐殖质层厚,肥力较高
B.淀积层厚,淋溶作用弱
C.母质层厚,风化作用弱
D.淋溶层薄,气温较低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能力提升课后练
贵州省思南县土壤类型以黄壤分布最广,全县范围内土壤硒含量高于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思南县黄壤广泛发育的环境条件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影响思南县土壤硒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生物
C.地形 D.成土母质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3~5题。
3.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 )
A.终年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B.终年高温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
C.终年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
D.终年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快
4.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 )
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物生长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区
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5.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下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降水 D.地貌
7.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D.丙与Ⅰ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约300 mm,地面覆盖人工恢复植被。据此完成8~9题。
月份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表层土壤水分(m3·m-3) 0.048 0.047 0.016 0.020 0.076 0.064 0.051
8.土壤水( )
①属于陆地水体的一部分 ②只参与陆地内循环
③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④始终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⑤不受人类活动干预 ⑥干预水循环下渗环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9.该区域7、8月份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原因是( )
A.降水量大,土壤蒸发量小
B.植被蒸腾强烈,土壤水分散失多
C.地表径流量大,下渗微弱
D.冰川融水量大,土壤水分散失多
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据此完成10~12题。
10.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
①农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层变薄 ③土壤透气性差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层较薄,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B.犁底层结构紧实,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渗
C.耕作层较薄,有利于水稻吸收养分
D.犁底层结构紧实,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12.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红壤是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酸性强,黏度大。湖北省巴东县(如图)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改良后的土壤具有多层结构,改善了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13~15题。
13.巴东县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通气透水性能差
B.表层沉积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
C.主要生长深根系植被
D.蓄肥、保水能力差
14.巴东县土壤改良措施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
B.开挖沟渠——排水
C.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
D.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15.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有( )
①稳定土壤温度 ②调节土壤酸碱度 ③减轻土壤肥力流失 ④增强土壤透气性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17.图示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__,对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气候角度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黑土特征的成因。
(4)与黏土相比,指出砂土质地的优缺点。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基础知识随堂练
1~3.答案:1.B 2.A 3.C
解析:第1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一定较少;在常年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旺盛,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一定较多;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第2题,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不易保存住,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3题,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4~5.答案:4.B 5.C
解析:第4题,成土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B正确;地形决定着土壤层的厚度,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C错误;腐殖质的含量主要由生物活动和气候因素决定,成土母质对其影响小,D错误。故选B。第5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A、B错误;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正确;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错误。故选C。
6~7.答案:6.D 7.B
解析:第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D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B、C错误。故选D。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坡度对风化作用影响小,陡坡和缓坡的岩石风化速度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8.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3)生物 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 质地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阳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第(2)题,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和降水量有关,因此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第(3)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9~10.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各层依次应为:①为有机质层,A错误;②为腐殖质层,B错误;③为淋溶层,C错误;④为淀积层,D正确。故选D。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B正确;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为有机质层,A错误;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的是淋溶层,C错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的为淀积层,D错误。故选B。
11~13.答案:11.D 12.C 13.B
解析:第11题,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为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因此丙为母质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层为淋溶层、乙层为淀积层、丙层为母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是腐殖质层的特点,A错误;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的是有机层,B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的特点,C正确;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的是淋溶层,D错误。故选C。第13题,对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尤其是植物。而植物是在相应的水热条件下形成的。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是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少,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含量少;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高温多雨条件下,钠、钾、钙、镁元素淋溶作用也强,土壤中铁镁硅酸盐的比例高,土壤呈酸性红壤。因此与当地红壤发育最为密切的成土因素是气候,B正确;地形对土壤发育影响是多方面的,不是形成红壤的主要成土因素,A错误;岩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所有土壤形成都是在岩石风化的成土母质上形成的,C错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但微生物的活跃程度也要受到气候影响。因此微生物不是影响成土的最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14~15.答案:14.D 15.A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三种土壤共有的土层有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5题,图中显示,草原土壤腐殖质层比森林厚,土壤肥力较高,A正确。图中显示,森林土壤的淀积层比草原土壤厚,B错误。两种土壤母质层相差不多,C错误。图中显示,草原土壤淋溶层基本缺失,气温不一定较低,D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课后练
1~2.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贵州省思南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黄壤一般发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中,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第2题,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D正确;气候、生物、地形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一般不会影响土壤中的矿质元素,A、B、C错误。所以选D。
3~5.答案:3.C 4.A 5.B
解析:第3题,终年高温地区利于植物生长,A错误;风化作用与矿物质密切相关,与有机质关系不大,B错误;终年高温地区有机质分解快,终年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所以终年高温地区和终年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C正确;终年寒冷地区有机质分解慢,D错误。故选C。第4题,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所以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A正确;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B错误;东北平原植物生长量小于南方低山丘陵区,C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故选A。第5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③正确;掺沙改良黏重质地,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②错误。故选B。
6~7.答案:6.B 7.B
解析:第6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降水、地貌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第7题,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森林一般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带,可判断出,甲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森林底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因此可判断出,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Ⅱ代表森林地区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9.答案:8.D 9.B
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土壤水与水循环相关知识。土壤水属于陆地水体的一部分,①正确;土壤水有的参与陆地内循环,有的参与海陆间水循环,②错误;土壤水最主要的补给来自于大气降水,③正确;土壤水和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给,而不是一直减少,④错误;土壤水会受人类干预,例如硬化路面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⑤错误,⑥正确。故选D。第9题,本题考查7、8月份土壤含水量低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于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但是下渗也多,C错误;气温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强,使土壤水分散失多,从而使得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B正确;该地夏季气温高,土壤的蒸发量大,A错误;该地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无冰川融水,D错误。故选B。
10~12.答案:10.C 11.B 12.C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可知,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作物根系不易穿过犁底层,根系较浅,抗倒伏能力较差,所以农作物易倒伏,①符合题意;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常年浅翻作业会加厚犁底层,②错误;由材料“犁底层……十分紧实”可知,土壤透气性差,对农业生产不利,③符合题意;犁底层十分紧实,土壤水分不易下渗,表土水分会增加,④错误。故选C。第11题,题干中指出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所以耕作层不会加厚,不利于水稻根系发育和吸收养分,A、C错误;犁底层结构紧实,可减少水分下渗,并不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B正确,D错误。故选B。第1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气候干旱,风力大,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表土侵蚀,C正确;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深耕成本与劳动力数量无关,A错误;从题中并不能判断是人力耕作还是机耕,而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耕作,B错误;犁底层主要是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的,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虽然西北地区降水少,但灌溉同样也会使黏粒随水向下沉积,D错误。故选C。
13~15.答案:13.A 14.C 15.B
解析:第13题,由材料信息“湖北省巴东县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和“红壤黏度大”可知,通气透水性能差,A正确;红壤分布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迅速,土壤有机质积累快,但分解也快,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但蓄肥、保水能力强,B、D错误;深根系植被主要是从土壤中获取更多的水分,而亚热带一般雨水丰沛,土壤含氧量高,树种在土地表层就可以获取充分氧气和水分,就不会再向土壤深处生长,C错误。故选A。第1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巴东县自然土壤是红壤,特点是酸性强、黏度大、有机质含量低。对于土壤改良:可以在土壤中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C正确;施用有机肥(绿肥),提高土壤肥力,D错误;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开挖沟渠排水,对红壤改良作用不大,A、B错误。故选C。第1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棚的温室效应稳定土壤温度;减轻多雨条件下造成的土壤肥力流失,①③正确,B正确;温室大棚不能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强土壤透气性能,②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16~17.答案:16.D 17.B
解析:第16题,图示信息中能直观显示出来的成土因素:固态基岩属于成土母质、降水属于气候、坡度属于地形;没有直观显示出时间信息,D符合题意。第17题,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②④对;气候参与了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①错;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能调节土壤的水热,③错。故选B。
18.答案:(1)②①④③
(2)生物 成土母质
(3)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迅速,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生物活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最终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
(4)优点:砂土成分以砂砾为主,通气、透水性强,易耕作。缺点:大孔隙多,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
解析:第(1)题,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顺序为②①④③。第(2)题,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第(3)题,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物生长较快,会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有机质积累量大;雨季较短,雨水对腐殖质的淋溶作用较弱;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再加上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腐殖质积累较多,形成黑土。第(4)题,优点:砂土通透性良好,质地疏松,土壤通风、透水性较好,故耕作方便。缺点:砂土的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养分易淋失,致使各种养分都较贫乏;土壤孔隙度大,保水、蓄水效果差。第五章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盐角草(如图)是世界上最耐盐的植物之一,植株高度大多在30~40cm,叶子高度退化呈鳞片状,肉质化的茎表皮富含蜡质,气孔小而下陷,茎中含有特殊的储水细胞,能够储存根系吸收进来的盐分。江苏盐城的广阔滩涂上分布有大量的盐角草。据此完成1~2题。
1.盐城盐角草( )
①叶子高度退化,生长在干旱地区 ②茎的表皮富含蜡质减少水分蒸腾 ③植株高度小适应水热条件不足 ④储水细胞储存盐分适应滩涂环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盐城滩涂上的盐角草是当地重要的抗盐先锋,当地土壤中盐分主要来源是( )
A.成土母质B.海水C.大气D.生物残体
为了探究土壤颗粒与透水性的关系,森特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4个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甲、乙、丙、丁土壤样品(下表),再倒入等量的纯净水;静置3分钟后,观察滴入锥形瓶中的水量。实验装置与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土壤样品 砂粒占比(%) 粉粒占比(%) 黏粒占比(%)
甲 90 5 5
乙 80 10 10
丙 35 35 30
丁 5 5 90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A.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B.粉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C.黏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D.土壤透水性的高低与颗粒关系不大
4.乙土壤样品取自天然草坪。该草坪在一般的降水条件下不会积水,后被开发作足球场。若干年后,即使降水量不大,这里也会产生积水。以下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草坪日常维护,雨水不易下渗
B.地下水位升高,积水难以下渗
C.频繁踩踏导致土壤紧实,下渗减少
D.草坪生长茂盛,将雨水蓄积在地表
土壤入渗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表单位面积土壤的入渗水量。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热带原始季雨林的集中分布区域之一,近50年来橡胶产业的发展致使大面积结构复杂的热带原始季雨林被单一的橡胶林取代。读热带原始季雨林和橡胶林的土壤入渗率比较图,完成5~6题。
5.西双版纳热带原始季雨林与橡胶林比较( )
A.热带原始季雨林土壤的含水量季节差异更大
B.橡胶林土壤入渗能力大于热带原始季雨林
C.热带原始季雨林土壤的含水量小于橡胶林
D.橡胶林内生物种类比热带原始季雨林丰富
6.西双版纳热带原始季雨林被单一的橡胶林取代,会导致( )
A.地震灾害增多B.水土流失加剧C.大气湿度增加D.全球气候变暖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N~70°N的寒温带地区,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读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示意图(右图),完成7~9题。
7.林火过后土壤肥力最高时( )
A.物种最丰富B.植被生产力最高
C.土壤酸性最强D.气温最低
8.林火过后初期林内大气环境的变化为( )
A.土壤结构疏松B.湿度增加C.光照增强D.风速减小
9.林火过后林内苔藓、喜阴及喜阳植被的演替顺序依次为( )
A.喜阴植被、喜阳植物、苔藓B.喜阳植物、喜阴植被、苔藓
C.喜阳植物、苔藓、喜阴植被D.喜阴植被、苔藓、喜阳植物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读图,完成10~11题。
10.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
A.平原面积广大B.长期与大陆隔绝C.火山活动频繁D.居民细心培育
11.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 )
A.抵御低温冻害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据此完成12~14题。
12.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13.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14.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B.秸秆还田C.深耕土地D.红壤掺沙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凋萎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分的最低值。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据此完成15~16题。
15.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
16.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弱的是( )
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下图为山西省北部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等高线示意图,M、N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1)山西主要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在相同的养护条件下,M线附近和N线北侧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对比分析其原因。(6分)
(4)N线部分林木的东南一侧的树冠较为茂盛,另一侧非常稀疏,呈现旗形树冠的景观,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18.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图甲是某森林植被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著名景点煎饼岩及侵蚀裂缝中生长的绿色先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生长出一些植物,即先锋植物。根据图文信息中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推测先锋植物的特点。(6分)
(2)天然植被的形成过程是( )(2分)
①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 ②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 ③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 ④更多植物生长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
(3)天然植被的形成经历不同的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分)
A.植被形成各个阶段的顺序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B.后期阶段的植被不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
C.每个阶段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相同的
D.随着时间推移,植被中植物的种类愈发复杂多样
(4)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状态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说明该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启发。(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樨(见下图)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沤制土肥施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
(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__________植被。(2分)
(2)简述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6分)
(3)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指出这种耕作方式的优点。(6分)
(4)多数绿肥作物可兼作饲料,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6分)
第五章章末检测
1~2.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城盐角草分布于江苏盐城,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气候湿润,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叶子高度退化呈鳞片状,肉质化的茎表皮富含蜡质”可知,茎的表皮富含蜡质,可以减少水分蒸腾,②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充足,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茎中含有特殊的储水细胞,能够储存根系吸收进来的盐分”可知,盐角草生活在滩涂上,储水细胞储存盐分适应滩涂环境,④正确。所以选D。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角草生长在沿海滩涂上,盐分主要来自海水,B正确;成土母质、大气、生物残体都不是土壤中盐分的主要来源,A、C、D错误。所以选B。
3~4.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和图片可知,锥形瓶中的水量越多,说明土壤透水性越好。锥形瓶中水量由多到少分别为甲、乙、丙、丁,故甲瓶土壤透水性最好。甲瓶砂粒占比占90%,说明砂粒含量越多,透水性越好,A项正确。丙瓶粉粒占比高,但是水少,说明土壤透水性不好,B错误。丁瓶黏粒占比最高,但是水最少,说明土壤透水性最差,C、D错误。故选A。第4题,草坪日常维护,会有利于雨水下渗,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草坪在一般降水条件下不会积水,改造成足球场,降水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不会升高,B项错误。因改造成足球场,土壤被频繁踩踏紧实,土壤间隙变小,下渗能力减弱,下渗量减少,C项正确。改造成足球场后,草坪生长不会茂盛,其次草坪生长茂盛会有利于雨水下渗,D项错误。故选C。
5~6.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由土壤入渗率概念可知,渗透系数越大,土壤的入渗水量越多,土壤含水量越多。读图可知,热带原始季雨林土壤入渗系数季节变化比橡胶林的大,即热带原始季雨林土壤的含水量季节差异更大,故A正确;由图可知,热带原始季雨林土壤渗透系数大于橡胶林,土壤入渗能力大于橡胶林,故B错误;由图可知,热带原始季雨林土壤渗透系数大于橡胶林,得知热带原始季雨林的土壤含水量大于橡胶林,故C错误;热带原始季雨林的结构复杂,橡胶林的结构单一,故热带原始季雨林内生物种类比橡胶林丰富,故D错误。所以选A。第6题,地震灾害主要跟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有关,橡胶林取代热带原始季雨林不会导致地震灾害增多,故A错误;热带原始季雨林下土壤水土流失并不严重,是因为雨林复杂的群落结构和良好的地表植被截留大部分降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表径流的侵蚀,但在橡胶林下,林下土壤无植被保护,且经常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会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故B正确;热带原始季雨林拥有复杂的群落结构和良好的地表植被,大气湿度比单一的橡胶林大,故C错误;西双版纳热带原始季雨林被单一的橡胶林取代,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可能略有减少,但当地森林面积有限,不足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故D错误。所以选B。
7~9.答案:7.B 8.C 9.B
解析:第7题,植被生产力与土壤肥力呈正相关,土壤肥力最高时,植被生产力也最高,B正确;读图可知,物种丰富度最高时要晚于土壤肥力最高时,A错误;土壤酸性最强时,土壤肥力不高,C错误;土壤肥力最高时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气温不会最低,D错误。第8题,由于林火过后初期,植被较少,因此湿度会减小,风速增大,光照增强。第9题,林火过后,由于林内间隙增大,光照增强,首先恢复的应为喜阳植物,随着喜阳植物的增加,林内遮阴处增多,为喜阴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随着林内湿度增加,为苔藓等对湿度要求高的植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0~11.答案:10.B 11.D
解析:第10题,读图可以看到,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绝,B对。岛屿面积小,平原面积小,A错。火山活动频繁、居民细心培育与物种具有独特性无关,C、D错。故选B。第11题,根据右图地表特征分析,该地气候干旱。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与抵御低温冻害无关,A错。伞形不利于抗击狂风暴雨,B错。伞形态与进行光合作用无关,C错。故选D。
12~14.答案:12.A 13.B 14.A
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土壤发育越差,越不利于作物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四种土壤中,松嫩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最肥沃,因此土壤容量最小。故选B。第14题,结合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分析可知,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16.答案:15.C 16.C
解析:第15题,气温高低影响水分蒸发,土质颗粒影响蓄水量,降水多少影响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湿度影响大。基岩不是土壤组成,因此影响最小的因素是基岩性质。故选C。第16题,结合材料土壤凋萎湿度的含义可知,凋萎湿度越大,植物抗旱能力越差。从图中看出,久保桃凋萎湿度最大,因此抗旱能力最差。故选C。
17.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
(2)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3)M线为山谷,坡面径流汇集,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好;N线为山脊,北侧山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好,利于树木生长。
(4)N线为山脊,地势较高的位置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显著,不利于迎风一侧的树冠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解析:第(1)题,山西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内蒙古自治区位于长城以北,年降水量小于400mm,降水自东向西减少,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第(3)题,据材料可知,M、N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据图中等高线弯曲状况及文字信息可推知,M线为山谷,坡面径流汇集,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好;则N线为山脊,北侧山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好,利于树木生长。因此M线附近和N线北侧的植被覆盖率较高。第(4)题,树冠特点可以指示风向。据旗形树冠可知,N线为山脊,地势较高的位置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显著,不利于迎风一侧的树冠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18.答案:(1)为了适应裸地、没有土壤等条件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先锋植物的植株多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合理即可)
(2)C (3)D
(4)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合理即可)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地衣、苔藓是植物界的先锋植物,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有所差异,图文中呈现的是在裸岩中生长的先锋植物,具有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所以植物植株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第(2)题,考查从裸地到稳定植被的形成过程。结合某森林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和新西兰的岩石裂缝图,可以分析出形成的过程: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更多植物生长→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故选C。第(3)题,从裸地到稳定的森林的形成过程,是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各个阶段形成的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A错。从早期阶段到中期、后期稳定阶段,土壤等环境条件越来越适合植物的生长,植被中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D正确。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植物种类,而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不同的,形成稳定的森林后,乔木就占据了优势,取代了之前草本、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阶段仍可以看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因此后期阶段的植被中是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的,B、C错。故选D。第(4)题,基于前面的思考,进一步设问天然植被形成的漫长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启发,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所以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
19.答案:(1)人工
(2)减少运费,节省人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熟化)等。
(3)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增加收入等。
(4)充分发挥绿肥作物的优势,一种作物,多种用途,在强化其环境效益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解析:第(1)题,基于植被形成的角度(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判断绿肥作物的植被类型为人工植被。第(2)题,由材料可知,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个角度是就地翻入土中,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减少运费;另外,这些翻入土中的茎叶给土壤带来的好处(生态改良作用),即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熟化)等。第(3)题,轮作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增加收入等。第(4)题,绿肥作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具有环境效应,同时能作为饲料,利于畜牧业发展,可以增加收入,获得经济效益。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基础知识随堂练
知识点一主要植被
樟树为高大乔木,树高10~55米,胸径30~80厘米。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红壤分布区,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区最多。海拔500~6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丘陵、谷地常见。据此完成1~2题。
1.樟树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2.关于樟树的推测,说法正确的是( )
A.喜酸性土壤 B.树叶呈针状
C.树根浅而细 D.耐干旱环境
2022年春节,广州市一中学生随父母到北京现场观看冬奥会比赛,出发时满眼翠绿,而到达时只见枯枝。据此完成3~5题。
3.广州市的最常见植被类型是(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4.北京市的植被主要特征是( )
A.各月都有花开 B.乔木多革质叶片
C.春季萌发,秋季落叶 D.树叶呈针状
5.造成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形
C.水分 D.热量
杨树适应性强,枝叶繁茂,绿化中应用较为广泛。每年四五月份,杨树新叶吐露前后,产生的杨絮也会在各地如约而至,让人不胜其扰。据此完成6~7题。
6.杨树所属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7.导致我国北方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昼夜温差
知识点二植被与环境
白刺是多年生灌木,喜沙埋,能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植被和沙源共同影响灌丛沙堆的发育。如图示意我国西部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流沙区白刺灌丛沙堆景观。据此完成8~10题。
8.推测白刺的特点有( )
①根系发达 ②叶片肥大 ③耐贫瘠 ④植株高大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9.相比地势低洼地,沙堆上白刺生长茂盛的主要优势是( )
A.光照强烈 B.风力强盛
C.表土紧实 D.水分充足
10.研究发现灌丛沙堆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增加,成因最可能是( )
A.风力减小,泥沙堆积减弱
B.沙源增多,白刺被埋退化
C.动物增多,植被遭到破坏
D.水分亏缺,白刺生长受限
我国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下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图中能指示水湿环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关于图中各地植物主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四季常绿
B.乙——叶宽而薄
C.丙——呈旗帜状
D.丁——叶呈针状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下左图为我国内蒙古草原景观,下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读图,完成13~14题。
13.两地均为草原景观,说明两地( )
A.光照相当 B.气温相当
C.水分相当 D.蒸发量相当
14.右图的草原高度高于左图,原因是该地( )
A.太阳辐射更强 B.降水季节变化大
C.土壤更肥沃 D.植被保护更好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能力提升课后练
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江苏南京的银杏谷,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下图为银杏谷和银杏叶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银杏林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树叶缩小为针状 ②叶片宽阔 ③藤本、附生植物丰富 ④春季发叶 ⑤多革质叶片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⑤D.②④⑤
2.从北京到江苏到云南,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地形 B.降水
C.光照 D.热量
下图为某高一学生在学习《植被》一节时在网络上搜集的两幅植物图,甲为某植物结构示意图,乙为某植物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造成图中两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差异 B.热量条件差异
C.地形条件差异 D.水分条件差异
4.乙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全年常绿 B.种类单一
C.结构简单 D.树叶针状
森林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物(枯叶、枯枝、果实),下图为世界某地甲乙两种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甲树种广泛分布于( )
A.东南丘陵 B.东北大兴安岭北部
C.藏北高原 D.华北平原
6.乙树种的特点是( )
A.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B.常绿,花期集中,多革质叶片
C.全年生长、开花,深绿,茎花、板状根
D.针状树叶
下图为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干旱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干旱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寒冷
D.丁地银杏落叶——常年寒冷
8.从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其变化正确的是( )
A.藤本、附生植物越来越多
B.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C.垂直结构越来越简单
D.生长季节越来越长
我国自古有“榕不过吉”的说法,即榕树种植以江西吉安(27°N,115°E)为北界,常见于我国华南、西南各省区。榕树母树上常长出许多在地面以上、暴露于空气中的气生根(能起到吸收水分和气体、支撑植物体向上生长的作用),呈现“独木成林”的景观(如图)。据此完成9~10题。
9.导致“榕不过吉”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地形
C.土壤 D.洋流
10.我国吉安以南的榕树出现大量气生根,其适应的环境是( )
A.过酸 B.过干
C.过碱 D.过湿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林木低矮、树枝虬曲呈丛生状态,身躯大幅度倾斜,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1~12题。
11.造成岳桦树枝条虬曲,身躯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贫瘠 B.风力强劲
C.气候严寒 D.地形陡峭
1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齿稃草是一种春雨型短生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耐高温能力极差,是新疆伊犁、塔城及准噶尔盆地周围的荒漠和草原上常见的短命植物(如图所示)。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夏季干热季节来临之前短短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据此完成13~14题。
13.齿稃草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特征是( )
A.叶片厚 B.植株高
C.根须细 D.花期长
14.相比南疆,北疆短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更丰富,其主要原因是北疆( )
A.水分较多 B.热量较高
C.温差较大 D.风力较大
下图为我国不同省区的两位网友聊天截屏。读图,完成15~16题。
15.导致两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影响 B.河流的影响
C.纬度位置不同 D.海陆位置不同
16.下列植被特征最符合洋洋家乡的是( )
A.树冠浑圆,叶面光滑、呈革质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湿季郁郁葱葱,干季一片凋萎
D.叶面小呈鳞片状、刺状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胡杨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原因是胡杨的主根、侧根、躯干、树皮都能吸纳盐分,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泪”,俗称“胡杨碱气”。一棵成年大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
材料二 额济纳旗(位置见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拥有38万亩胡杨林,是全球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每年入秋后,胡杨叶色金黄,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材料三 额济纳旗地区历年平均气温是9.4 ℃,最热月均温28.5 ℃,年较差较大;历年平均降水量32.8 mm,降水全年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这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2%;历年平均蒸发量2 937.8 mm,是平均降水量的89.6倍;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3 479.2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78%。
(1)指出胡杨林所属的植被类型及其具有的生态价值。
(2)胡杨从根部萌生幼苗,幼树上的叶片细长如柳叶,老树的叶片像心形,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结合胡杨树叶形态,说出其适应的气候特点。
(3)来自广东省的游客在游览额济纳旗美丽秋色后,想在自己家乡引种胡杨。对他的想法,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基础知识随堂练
1~2.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区位于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的树种,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常绿针叶林属于寒带树种,A、C、D错误。故选B。第2题,樟树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红壤分布区,红壤属于酸性土壤,A正确。树叶是阔叶,B错误。南方地形多山,樟树为高大乔木,树高10~55米,胸径30~80厘米,说明根系深而粗,C错误。南方降水丰富,说明樟树需水量大,D错误。故选A。
3~5.答案:3.B 4.C 5.D
解析:第3题,广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常见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B正确。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被,亚寒带针叶林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植被,A、C、D错误。故选B。第4题,北京市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特征是春季萌发,秋季落叶,C正确。各月都有花开,是热带雨林的特点,A错误。乔木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特点,B错误。树叶呈针状,是亚寒带针叶林的特点,D错误。故选C。第5题,“出发时满眼翠绿,而到达时只见枯枝”是因为广州和北京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一样,因此,两地景观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D正确。与海陆分布、地形、水分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6~7.答案:6.C 7.B
解析:第6题,杨树适应性强,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北、东北等广阔地区,图示地区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杨树所属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符合题意;我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适合在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排除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我国没有这种气候分布,排除B;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地区,图示区域以暖温带地区为主,排除D。故选C。第7题,材料信息表明,产生杨絮的时间出现在杨树新叶吐露前后,决定杨树新叶吐露时间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图中显示,纬度越低的地方,热量条件越好,升温至杨树吐露新叶温度值越早,进入飘絮季时间也越早,因此导致我国北方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B符合题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等对我国北方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影响不明显,排除A、C、D。故选B。
8~10.答案:8.D 9.C 10.D
解析:第8题,据图文材料信息可知,白刺为荒漠植被,耐贫瘠,且为适应干旱环境,根系可能较发达以吸取深层地下水,①③正确;叶片肥大,会加剧水分蒸腾,不利于植物保持水分,②错误;从景观图可看出,由于水分较少,植株并不高大,④错误。故选D。第9题,由材料可知,白刺喜沙埋,能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因此相比于地势低洼地区,沙堆上风沙堆积较多、表土紧实,C正确;虽然沙堆地势较高,但对光照影响不大,A错误;沙堆对风力有一定阻挡作用,因此地势低洼地风力更强盛,B错误;相比沙堆,地势低洼地地下水埋深较浅,水分更充足,D错误。故选C。第10题,灌丛沙堆的发育受植被和沙源共同影响,而干旱地区水分是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因此最可能是水分亏缺,白刺生长受限从而影响到灌丛沙堆的高度,D正确;区域气候、地貌难以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在灌丛生长、发育及退化阶段中,风力、沙源变化较小,A、B错误;短期内动物数量增多的可能性不大,C错误。故选D。
11~12.答案:11.A 12.C
解析:第11题,读图可以看出,芦苇扎根生长在水中,因此能指示水湿环境,A正确;胡杨显示的是西北干旱环境,B错误;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扎根在岩石缝里,不能指示水湿环境,C错误;椰林,海南景点,位于海滨,为陆生环境,不能指示水湿环境,D错误。故选A。第12题,芦苇不是四季常绿的,秋季需收获,秋冬过后,枯败的芦苇容易腐烂于水中,不及时收割清理会造成环境污染,A错误;胡杨是干旱环境生长的,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唯一的乔木树种,不具叶宽而薄的特征,应是根深,B错误;迎客松位于高山之上,受风影响,具旗帜状,C正确;叶呈针状是针叶林的特点,不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椰林的特点,D错误。故选C。
13~14.答案:13.C 14.A
解析:第13题,由材料信息“左图为我国内蒙古草原景观,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可知,两地水分条件差异小,都适合草类生长,故水分相当,C正确;东非高原比我国内蒙古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A、B错误;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多于内蒙古草原,蒸发量也更大,D错误。故选C。第14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由于光照充足,温度高,雨季降水较多,导致草类生长较快,草原高度高,A正确;雨季时降水量大,利于草类生长,干季时降水少,草类枯黄,不利于草类生长,降水季节变化大对草原高度影响小,B错误;东非高原纬度低,温度高,微生物活动较为活跃,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力较低,C错误;东非高原草原雨季时动物种类众多,植被破坏严重,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课后练
1~2.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可知,叶片颜色变化明显,说明银杏树属于典型落叶阔叶林植被。树叶缩小为针状为亚寒带针叶林特点,①错;叶片宽阔,为落叶阔叶林植被特点,②对;藤本、附生植物丰富,为热带雨林植被特点,③错;春季发叶,为落叶阔叶林植被特点,④对;多革质叶片,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特点,⑤错。故选B。第2题,从材料可知,北京、江苏、云南纬度依次变低,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晩,故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D对。影响银杏树叶变黄主要是温度因素,和地形、降水、光照没有必然关系,A、B、C错。故选D。
3~4.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为骆驼刺,乙为热带季雨林独木成林。骆驼刺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根系十分发达,可以从沙漠和戈壁地下深处吸取水分和营养。热带季雨林地区的树木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由此可以看出,造成两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差异,D正确,海陆位置、地形条件、热量条件都不能决定水分条件,A、B、C错误。故选D。第4题,乙为热带季雨林独木成林。热带季雨林地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树木全年常绿,树叶宽大,枝叶繁茂,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6.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甲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可知,甲树种一年均有森林凋落物,可说明甲树种属于常绿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A正确,B、D错误;藏北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常绿林生长,C错误。故选A。第6题,据图可知,乙树种的森林凋落物数量在9~10月份最多,且在1~3月份无森林凋落物,说明乙物种属于落叶阔叶林,叶片宽大,春季发叶,秋冬季节落叶,乙树种所在地气候四季分明,A正确,B、C错误;针状树叶的树种多为常绿植物,D错误。故选A。
7~8.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胡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全年降水少,植被根系发达,是由于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植被向土壤深处寻找水源,A对;乙地景观属于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B错;丙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植被四季常青,是因为纬度低,全年气温高,C错;丁地景观,冬季温和,气温较低,D错。故选A。第8题,从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垂直结构越来越简单,C对;物种越来越少,B错;藤本、附生植物越来越少,A错;生长季节越来越短,D错。故选C。
9~10.答案:9.A 10.D
解析:第9题,“榕不过吉”是指榕树种植北界是吉安,吉安往北不能再种植榕树,所以主导因素应该是受纬度位置影响的热量条件,A正确;地形、土壤、洋流都不是导致“榕不过吉”的主导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第10题,榕树主干和侧枝上常产生许多须状的气生根,为了适应南方雨量多、高温高湿的环境,气生根有辅助呼吸的作用,D正确;过酸、过干、过碱的环境都不会导致榕树出现气生根,A、B、C错误。所以选D。
11~12.答案:11.B 12.C
解析:第11题,由材料信息“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可知,岳桦林带分布海拔高,由于风力强劲,造成树木身躯大幅度倾斜,枝条虬曲,B正确。土壤贫瘠、气候严寒、地形陡峭和岳桦林该形态特征的形成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12题,根据材料信息“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B、D错误;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A错误,C正确。故选C。
13~14.答案:13.C 14.A
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齿稃草是一种春雨型短生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无法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叶片不厚,植株也并不高大,A、B错误。齿稃草为短期生植物,因其生长周期短,所以花期不会长,D错误。齿稃草需要在短短的生命周期内完成结籽,因其是春雨型短生禾草,生长时水分就在地表,所以根须较细,C正确。故选C。第14题,短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气温和水分关系紧密,南疆的热量条件优于北疆,但北疆水分条件优于南疆,A正确、B错误。温差大与风力大会使短期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更差,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C、D错误。故选A。
15~16.答案:15.C 16.A
解析:第15题,鹏鹏家乡冬季树叶都落光了,表明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而洋洋家乡树木四季常绿,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是南北方纬度位置不同导致的热量差异造成两地的植被差异,C正确;两人所在家乡的地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水热条件而影响植被,A错误;河流、海陆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水分条件,不影响是否落叶,B、D错误。故选C。第16题,由上题可知,洋洋家乡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植被特征为四季常绿、树冠浑圆,叶面光滑、呈革质、有光泽,A正确;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为落叶阔叶林的特征,B错误;湿季郁郁葱葱,干季一片凋萎,描述的是热带草原的植被特征,C错误;叶面小呈鳞片状、刺状,属于针叶林的特征,其主要分布于亚寒带地区,D错误。故选A。
17.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改良土壤(防治盐渍化)。
(2)主要为了适应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
(3)不赞成。广东的热量、水分、土壤等条件不适合胡杨林的生长。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拥有38万亩胡杨林,是全球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可知,胡杨林生长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在有水源的地方生长,由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树木在冬季落叶,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材料“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可知,胡杨林具有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的作用;根据材料“一棵成年大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可知,胡杨林具有改良土壤(防治盐渍化)的作用,还具有调节绿洲气候的作用。第(2)题,根据材料“最热月均温28.5℃,年较差较大;历年平均降水量32.8mm,降水全年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这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2%;历年平均蒸发量2937.8mm,是平均降水量的89.6倍;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3479.2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78%”可知,胡杨林生长地区具有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因此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气候,根部萌生幼苗,可以利用根部吸收地下水分,幼树上的叶片细长如柳叶,老树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第(3)题,不赞成。广东纬度低,热量高,降水丰富,土壤多黏土,这样的条件下,不适合胡杨林的生长。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不利于水分蒸发,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胡杨林会因为水分过多又不能蒸腾出去而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