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拿来主义
——鲁迅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1935年,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且介亭杂文”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
与
且介亭由来
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代戈,战斗一生。1918年5月,
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毛泽东评价他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
的方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等。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写作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讨好帝国主义。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为“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传统文化。当时文化工作者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知识链接
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其特点是短小、活泼、犀利,内容无所不包(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的努力,杂文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体。杂文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字音字形
自诩 孱头
国粹 孱弱
吝啬 倘使
脑髓 徜徉
冠冕堂皇 蹩进
残羹冷炙 憋气
x
cuì
lìn sè
su
guān mi n
gēng zhì
càn
chán
tǎng
cháng
bié
biē
积累成语
__________: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礼尚往来
__________: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残羹冷炙
冠冕堂皇:
没有任何原因或理由。
无缘无故:
博而不精: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广博而不精深。
本篇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是作者在哪才开始说“拿来主义”,要如何“拿”?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独立思考 ——会思考
“放出眼光”:鉴别精华与糟粕 ——看得清
“自己来拿”:主体性和主动性 ——自己拿
有选择
有辨别力
有主见
心到
眼到
手到
何为拿来?
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问题:在第七自然段之前出现了哪几个“主义”?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和危害?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主 义 实 质 做 法 后 果 态 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为何拿来
主 义 实 质 做 法 后 果 态 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闭关锁国(惧外排外)
卖国主义(媚外投降)
文化扩张
(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大门被枪炮打破,碰了一串钉子。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
否 定
送古董、画作、梅兰芳
祸延子孙
(子孙沦为乞丐)
否 定
否 定
送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中国大受其害,结果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误 国
卖 国
害 国
破
立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惧外排外送去主义:卖国主义,媚外投降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
第1-6段
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中心论点)
第7段
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否定错误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
驳论
因果论证
第一部分
类比对象 尼采 中国
相似点 (1)自诩是太阳 (2)光热无穷 (3)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1)自诩地大物博
(2)煤矿丰富
(3)只送去,不拿来
推出
沦为乞丐
发疯而死
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送去主义”危害的?
亡国
类比论证
素养必备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的某些相同的特点进行类比,用已知事物的某种特点,推论出另一事物也会有某种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从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推出齐王的宫妇左右“私王”、朝臣“畏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有求于王”,从自己受蒙蔽,推论出齐王同样受蒙蔽,从而让齐王懂得“纳谏”的道理,这就是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以事实为依据的,重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破
立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惧外排外送去主义:卖国主义,媚外投降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
第1-6段
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中心论点)
第7段
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否定错误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
驳论
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第一部分
思考:对祖上阴功得来的“大宅子”,
穷青年怎么“拿来”?
本体: “大宅子” 喻体:
三种人 态 度 实 质 共同点 论证方法
孱头
昏蛋 废物 传统文化遗产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割断历史
虚无主义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
全盘西化
投降主义
不
挑
选
比喻论证
如何拿来
占有
挑选
创新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
大宅子里的遗产(喻体)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对待文化遗产总的态度: 吃掉
送药房供治病
送一点进博馆毁 掉 大 部 分
各自走散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纯粹的糟粕
吸收(使用)
批判地吸收(使用)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坚决摒弃(毁灭)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喻论证)
如何拿来
第二部分
破
立
孱头:害怕继承,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否定错误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
驳论
辛辣讽刺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拿来主义的方法与原则: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姨太太:
使用
使用、毁灭
毁灭、存放
毁灭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比喻论证
①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对待外来文化?
②拿来之后怎么区别对待呢?
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有什么积极作用?
④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⑤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占有)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挑选)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创新)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推陈出新、批判继承)
“拿来”如何?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
新文艺:指无产阶级文艺。
总结文本,结构思路
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办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先破后立
破立结合
拿来主义
艺术特色
论证艺术
写作特点
举例论证(1)
比喻论证(8、9)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总结全文,艺术特色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犀利深刻、形象幽默
反语,讽刺现在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的进一步升级。
反语,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盲目自大。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反语,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鉴赏语言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答案 “捧”字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讽刺了“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自吹自擂的可怜相;“发扬国光”加引号表示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这一反语揭露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
比较论证结构
1. 《反对党八股》(节选)与《拿来主义》都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反对党八股》(节选)边破边立,《拿来主义》先破后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节选)的第二部分,是对党八股八大罪状的具体分析,也是全文的重点。作者运用“分项列举,边破边立”的方式,一条一条地列出党八股的罪状。对于每一条罪状的陈述,大体上是顺着“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展开的,也就是说从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破中有立,边破边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论证力量。②鲁迅的《拿来主义》运用了先破后立的方式。文章先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接着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比较论证方法
2. 《反对党八股》(节选)和《拿来主义》两篇文章都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第八、九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在第八段的开头,鲁迅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点明了要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等等。②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节选)中提倡写文章、做演说要认真负责,他说:“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这两篇文章中比喻论证的妙用,使文章论述深刻、透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和具体化了,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