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上 2.1运动的水分子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九上 2.1运动的水分子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04 14: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运动的水分子
一、选择题: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2.水蒸发为水蒸气后所占体积变大,这一事实说明(  )
A.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D.水分子的质量增加
3.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64g二氧化硫 约6.02×1023个 22.4L 124.1L 11.2L
二氧化硫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二氧化硫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二氧化硫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二氧化硫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4.2022年北京将举办第24届冬奥会。届时若降雪量不足,可以人工造雪,即先将水制成细小的冰片,储存于冷库;当需要雪花时,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吹出,就形成了晶莹剔透的雪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变成冰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空隙改变了
B.水制成冰片后,其中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C.人工造雪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D.高压风机将冰片吹成雪花时,水分子分解了
5.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A.分子的质量变小 B.分子的体积变小 C.分子的间隙变小 D.分子的数目减少
6.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下列事实与微观解释不相符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一分子在不断运动
B.6000L氧气加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一一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会更快一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一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7.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如下图的苯分子图像,根据图像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分子真实存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8.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水分子 B.氢原子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氧原子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分子可以再分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
C.水银温度计示数升高——汞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D.结成冰的水不能流动——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后,水分子不再运动
10.根据如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1,品红在两个烧杯中的扩散速度相同
B.实验2,浓氨水逐渐变红
C.实验1、2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D.实验1、2中都有溶液变红,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二、填空、简答题:
11.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很小
(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___。
(2)贮存在衣箱里的卫生球逐渐变小:___。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___。
(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
12.某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下的实验:
(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______。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说明______。仪器 A细颈部的作用是______。
13.科学家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资料: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1)有人说:“要计算每一勺水里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西洋的水一样。”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①烧杯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作_________。
③C烧杯无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14.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吸入_________(填“甲”或“乙”)的那支注射器的栓塞容易被推入。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液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____(填“大”或“小”),所以,________(填“气体”或“液体”)比较容易被压缩。
15.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中,如图所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某仪器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球上(约10-15滴),该仪器的名称是______,该仪器的用途是__________。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做此实验时,未观察到滤纸条变色,但试管口棉花变红了,请你帮他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_______具有挥发性。
三、实验题:
16.以下是两组分子的性质实验。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实验一:如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HCl)能发生反应NH3+HCl=NH4Cl。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查阅资料: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分子运动的速率与分子的质量有关。
(1)说明生成的氯化铵(NH4Cl)常温下的状态是_____(选填“固体”或“气体”)
(2)你认为先在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_____
实验二
(3)如图所示装置为“碘锤”,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该变化属于_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4)从微观角度解释为什么加热后碘锤中充满紫红色碘蒸气_____。
17.如图,两集气瓶中分别装满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抽去两集气瓶间的玻璃片,二者接触后会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氯化铵(NH4Cl)固体小颗粒。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白烟的变化是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上述实验可从微粒特性的某一角度进行解释_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符号或文字表达式________。
(4)如果两个集气瓶换成质地较软的塑料瓶,还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
1
参考答案
1.B
【详解】“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是因为分子很小,也不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可分。
故选B。
2.A
【详解】水蒸发为水蒸气后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所以说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A。
3.C
【详解】A.6.02×1023个二氧化硫分子质量为64g,因此二氧化硫分子质量很小,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B.闻到二氧化硫的气味是因为二氧化硫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C.温度升高,二氧化硫分子间隔变大,二氧化硫分子的体积不变,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D.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变大,二氧化硫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A.水变成冰的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正确;
B.无论哪一种状态下,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错误;
C.水和雪是同一种物质,人工造雪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将冰片吹成雪花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但是水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水分子没有分解,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C
【详解】物质状态的改变,从微观方面分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气态物质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液态和固态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小,所以气体液化后体积变小,是分子间间隙变小,分子的质量、体积和分子数目都不变,故C选项正确。
6.B
【详解】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腔中,使人闻到“酒香”,故选项正确;
B.6000L氧气加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加压使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大小不会改变,故选项错误;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会更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选项正确;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可以说明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正确。
故选B。
7.C
【详解】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如下图的苯分子图像,说明分子真实存在、分子体积很小、分子间有间隔,不能体现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C。
8.A
【详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故选:A。
9.A
【详解】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因为氢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氧分子分裂成了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微粒受热后间隔变大,导致气体的体积变大,不是由于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汞是一种金属,是由汞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示数升高是由于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结成冰的水变成了固体,不能流动,但水分子是运动的,水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后,水分子仍能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品红在两个烧杯中的扩散速度不相同,在右边的烧杯中扩散的更快,此选项不正确;
B.实验2中酚酞溶液逐渐变红,不是浓氨水变红了,此选项不正确;
C.实验1中的两杯水都逐渐变红了,实验2中的酚酞溶液变红了,故两个实验都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此选项正确;
D.实验1中是品红扩散到了水中,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实验2中酚酞溶液变红是由于生成了新物质,该反应属于化学反应,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1.(1)A
(2)C
(3)B
(4)D
【解析】(1)
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填:A;
(2)
贮存在衣箱里的卫生球逐渐变小,是因为卫生球中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填:C;
(3)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因为氧分子分裂成了氧原子,然后硫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二氧化硫分子,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填:B;
(4)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填: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1)分子在不断运动
(2) 降低 分子间有间隔 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解析】(1)
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红墨水中的分子和水分子的不断运动所以最终看到整瓶水都变红了。
(2)
由于分子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彼此进入间隔中,所以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仪器 A细颈部的作用是由于体积小,所以液面变化很明显,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故填:降低;分子间有间隔;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13.(1)分子很小
(2) 溶液变红色 C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A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对比 不同的分子运动速率不同
【解析】(1)
“要计算每一勺水里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西洋的水一样。”这句话说明分子很小,故填:分子很小。
(2)
①实验中,A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故填:溶液变红色;
C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A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C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A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实验中,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B烧杯在大烧杯外,不能与浓氨水接触,溶液不变红,在实验中起对比作用,故填:对比;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A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C烧杯中的溶液不变红,是因为酚酞分子不能运动到C烧杯中的浓氨水中,说明酚酞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氨水分子运动慢,即不同的分子运动速率不同,故填:不同的分子运动速率不同。
14. 乙 大 气体
【详解】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吸入空气,即乙的那支注射器的栓塞容易被推入,故填乙;
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液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大,故填大;
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液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故填气体。
15.(1) 胶头滴管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2)衬托出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便于观察
(3)滤纸上的酚酞溶液由试管口向底部逐渐变红
(4) 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位置滴反了 浓氨水
【解析】(1)
滴加液体的仪器是胶头滴管,故填胶头滴管;
在实验室中,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故填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2)
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衬托出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便于观察,故填衬托出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便于观察。
(3)
氨气分子不断运动,氨分子与酚酞试液中的水接触写出氨水,氨水呈碱性,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随着氨分子不断向事故底部运动,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由试管口向底部逐渐变红,故填滤纸上的酚酞溶液由试管口向底部逐渐变红。
(4)
实验时,未观察到滤纸条变色,但试管口棉花变红了,说明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位置滴反了,故填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位置滴反了;
实验中,酚酞试液变红,而棉花中的浓氨水没有变红,说明氨分子与酚酞试液中的水写出碱性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而酚酞分子没有进入浓氨水中,说明氨分子运动速率较快,即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故填浓氨水。
16.(1)固体
(2)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3)物理
(4)碘分子受热后,分子间的空隙变大,于是碘由固体升华为气态
【解析】(1)
由题中信息“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做出判断:由于烟是固体,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所以,氯化铵是固体
(2)
形成的白烟最先出现在A处,离浓盐酸比较近,离氨水比较远,可以做出推测:这是由于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3)
碘颗粒升华为碘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碘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4)
从微观角度解释加热后碘锤中充满紫红色碘蒸气的原因:碘分子受热后,分子间的空隙变大,于是碘由固体升华为气态
17.(1)化学变化
(2)氨分子与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当两种分子相遇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
(3)或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4)塑料瓶变瘪
【解析】(1)
两集气瓶中分别装满氨气(NH3)和氯化氢(HCl)气体,抽去两集气瓶之间的玻璃片时,氨气与氯化氢相遇产生新物质氯化铵白色固体小颗粒,看到白烟,此变化为化学变化;
(2)
氨分子与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当两种分子相遇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
(3)
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的化学符号或文字表达式分别为或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4)
如果两个集气瓶换成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两种气体反应,瓶内压强减小,塑料瓶变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