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10: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部编·四年级上
《难忘的泼水节》有他欢乐的身影,《一夜的工作》有他为民为国辛勤操劳的身影……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恩来的身上,那年他十二岁。
趣味导入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4.感受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jué
fàn


wèi

读准字音

huái

xiào

chì

huò
读准字音
chénɡ







zhèn
xiōng
肃立
肃然
清晰
明晰
振动
振奋
胸怀
胸口
认准字形


默默
怀

huái
zàn

xiào
满怀 胸怀
赞美
赞同
效率 效果
认准字形

fán



xùn
平凡
回顾
训练

chì
排斥
认准字形
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课文感知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第1-10自然段
第11-14自然段
第15-17自然段
课文感知
讨论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课文感知
思考: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中华不振,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课文感知
自由读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文感知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课文感知
此时的周恩来在做什么呢?他是怎么回答的?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课文感知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什么?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课文感知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思考: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他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
对比
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课文感知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和国第一任总理。
这一部分最后才指出这位同学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承上启下
设问
设置悬念
课文感知
自由读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想一想什么事让十二岁的周恩来难以忘怀?
课文感知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不要随便去玩
有事绕着走
没有地方说理
课文感知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分角色朗读
反问
课文感知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
课文感知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恩来难以忘怀。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问问题
好奇心强
关心国家大事
热爱祖国
课文感知
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课文感知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 )的地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外国人横行
课文感知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 )的地方。
蛮横无理
课文感知
面对女人的哭诉,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围观的中国人是如何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巡警
只能劝慰女人




训斥女人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拳头
不敢怎么样
课文感知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感知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
课文感知
旧社会人民困苦的生活
课文感知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照应开头
课文感知
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明理
做官
挣钱
吃饭
振兴中华
读一读,填一填
课文感知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他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课文感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租界查看
热闹非凡
妇女含冤,遭训斥
深刻体会中华不振
立下宏志
同学读书;升官发财—
恩来读书;振兴中华—
读书目标——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满足自己
心系祖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感知
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到洋人的欺凌却无处说理,领悟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课文感知
课后练习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拓展延伸
翻译: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