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2.下列人物、时间和科技文化成果的排列,完全正确的是( )
A.蔡伦——东汉——纸的发明和使用
B.张仲景——西汉——开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C.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张骞——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3.下图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
导言 中国的诞生 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 ……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4.从下面“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
A.南方经济水平远超北方 B.农民实际收入稳定增长
C.经济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D.高产粮食种植得到推广
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值得加以肯定。他是要肯定洋务运动的( )
A.指导思想 B.目的 C.历史地位 D.性质
6.近代,一位著名人物病逝,世人纷纷赠送挽联纪念,其中一幅是:“是实业大家,是教育专家,中外咸钦,岂仅鸿胪传第一;有文章翼世,有道德淑世,江淮共仰,永怀国士叹无双!”该挽联纪念的人物是( )
A.谭嗣同 B.张謇 C.宋教仁 D.胡适
7.20世纪20年代,爆发了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给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带来了新希望。此时随北伐一起传遍全国的口号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这表明党正致力于( )
A.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 B.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D.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9.古代亚非文明成就辉煌。其中,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 )
A.美索不达米亚 B.非洲东北角
C.小亚细亚半岛 D.南亚次大陆
10.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11.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法则;牛顿没有否定上帝,但从此理性替代或接管了上帝行使权力。“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 )
A.人文的理念 B.科学的奥秘 C.上帝的意旨 D.工业的力量
12.下图描绘的是一个会议场景,时间是1787年,地点在费城,在场的55人,平均年龄43岁,时人称这是一场“半神大会”。据此判断他们是在( )
A.制定《权利法案》 B.起草《独立宣言》
C.讨论《人权宣言》 D.签署美国宪法
二、综合题
13.进入历史时空,传承家国情怀。
(1)材料一:【通向繁荣开放之桥】
根据材料一图文,概括赵州桥的特点。通过赵州桥你能发现什么有关隋朝的信息,请举例说明。
(2)材料二:【肩负民族精神之桥】
根据材料二图文,简答卢沟桥成为革命文物的原因,谈一谈今天保护卢沟桥的意义。
14.回顾奋斗历程,感受时代发展。
(1)材料一: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一,回答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解释上述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2)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的基本要求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摘编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邓小平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列举当今求同存异原则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事例。
三、论述题
15.联系历史事件,纵论世界形势。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以“我眼中的战后世界”为线索,选取相关事件得出一个结论,最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证。(要求:结论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信息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把土地、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承担义务,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夏朝的“家天下”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标志,A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与郡县制、西汉的“大一统”无关,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学生准确理解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引文,结合分封制去分析归纳。
2.【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纸是西汉所发明,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张骞通西域是西汉汉武帝时期,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需要结合两汉时期的历史去判断得出准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 魏晋南北朝”,再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分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拂晓时辰”“大航海时代”无关,A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帝国的盛放与凋残,B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去分析归纳。
4.【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种植得到推广,遍及南北,D符合题意;
题干中图示可以看出高产作物在中国的推广,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发展与农民的实际收入情况,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玉米、甘薯属于粮食作物,而非经济作物,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历史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图示去分析判断初中还缺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值得加以肯定”可得出,该学者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肯定洋务运动历史地位,再结合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目的、历史地位、性质有准确的理解与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是实业大家,是教育专家”“江淮共仰,永怀国士叹无双”等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张謇,依据已学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谭嗣同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宋教仁是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去解答。
7.【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随北伐一起传遍全国的口号”及所学可知,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中国同盟会有关,“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一二 九运动的口号,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被罚站,然后回顾被罚战争的相关史实去判断出准确答案。
8.【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及所学可得出,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据此可知,党正致力于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D符合题意确;
依据已学可知,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是遵义会议,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核心信息,然后对比备选项判断出得出准确答案。
9.【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可得出,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A符合题意确;
依据已学可知,非洲东北角是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小亚细亚半岛、南亚次大陆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汉谟拉比法典》,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准确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及所学可得出,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封臣的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B符合题意;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所带来的影响,而非基督教的兴起、自由城市出现、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封君封臣制度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归纳。
11.【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理性替代上帝”“牛顿发现了”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原则,即用精确的机械观点来解释整个自然界。因此,“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科学的奥秘,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科学的成就与奥秘,与人文理念、上帝旨意无关,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工业的力量不属于牛顿的发现,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题干中牛顿的发明分析归纳。
12.【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787年”“费城”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1787年,美国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689年英国制定《权利法案》,1776年美国起草《独立宣言》,1789年讨论《人权宣言》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及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美国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判断出准确答案。
13.【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影响大,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信息:隋朝的人物及事迹:隋朝有位优秀的匠师李春,他设计了赵州桥;隋朝的石雕风貌特点: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
(2)原因: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意义: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等。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依据材料一中“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可分析出,赵州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影响大,历史悠久是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地位高、影响大是说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等信息及所学可从设计者李春、石雕风貌等角度去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根据材料二中的“革命文物”,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月,侵华日寇炮轰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击,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因为卢沟桥见证了日寇全面侵华的开始和中国守军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革命文物。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的试题,需要联系历史,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及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一方面结合史料,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14.【答案】(1)目的: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团结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
含义:异:中国还有其他与会各国的制度和国情存在差异;同:与会各国的目的和诉求是一致的,都是要反对殖民主义,要加强团结合作。
(2)成果: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促成香港、澳门的回归。
事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知识点】“一带一路”;“一国两制”;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所学可知,结合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得出,其既是为了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又可以在会议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团结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对抗美苏霸权。
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所学可知,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其中的异指的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实行的不同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其他国家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各国的国情存在差异等;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周总理还是点出了其中的关键——同,即与会各国的目的和诉求是一致的,都是要反对殖民主义,要加强团结合作,要促进国家发展。
(2)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材料二中“一国两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促成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这是他老人家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之一。
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进行特色大国外交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团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以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史料,更多的时候,结合万隆会议、一国两制、一带一路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归纳。
15.【答案】示例:
观点:二战后的世界依然动荡,但中国实现了和平发展。
论述:1945年,二战结束,但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世界陷入了一种美苏争霸,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但是,在这种依然动荡的世界中,中国实现了和平发展。1949年,经历了解放战争的改天换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之后,对内土地改革,对外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此后,无论国家局势如何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好,欧洲联合、美国独霸也罢,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终于在2010年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成就,实现了和平发展,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地走去。
【知识点】三大改造;美国的冷战政策;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解题时首先需要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因此需要按照要求解读示意图,提炼观点,论述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所学分析示意图,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去拟定观点为“战后的世界依然动荡,但中国实现了和平发展”。
论述时,首先根据所学和示意图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冷战的相关史实去分析,然后,可以结合所学,通过开国大典、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逐步论述新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最后,结合“苏联解体”“欧洲联盟成立”“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等史实,进行总结性概括——此后,无论国家局势如何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好,欧洲联合、美国独霸也罢,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终于在2010年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成就,实现了和平发展,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地走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其次观察图示,最后联系所学分析归纳。
1 / 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
1.“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信息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把土地、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承担义务,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夏朝的“家天下”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标志,A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与郡县制、西汉的“大一统”无关,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学生准确理解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引文,结合分封制去分析归纳。
2.下列人物、时间和科技文化成果的排列,完全正确的是( )
A.蔡伦——东汉——纸的发明和使用
B.张仲景——西汉——开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C.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张骞——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纸是西汉所发明,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张骞通西域是西汉汉武帝时期,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需要结合两汉时期的历史去判断得出准确答案。
3.下图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
导言 中国的诞生 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 ……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 魏晋南北朝”,再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分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拂晓时辰”“大航海时代”无关,A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帝国的盛放与凋残,B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去分析归纳。
4.从下面“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
A.南方经济水平远超北方 B.农民实际收入稳定增长
C.经济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D.高产粮食种植得到推广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种植得到推广,遍及南北,D符合题意;
题干中图示可以看出高产作物在中国的推广,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发展与农民的实际收入情况,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玉米、甘薯属于粮食作物,而非经济作物,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历史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图示去分析判断初中还缺答案。
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值得加以肯定。他是要肯定洋务运动的( )
A.指导思想 B.目的 C.历史地位 D.性质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值得加以肯定”可得出,该学者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肯定洋务运动历史地位,再结合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目的、历史地位、性质有准确的理解与认识。
6.近代,一位著名人物病逝,世人纷纷赠送挽联纪念,其中一幅是:“是实业大家,是教育专家,中外咸钦,岂仅鸿胪传第一;有文章翼世,有道德淑世,江淮共仰,永怀国士叹无双!”该挽联纪念的人物是( )
A.谭嗣同 B.张謇 C.宋教仁 D.胡适
【答案】B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是实业大家,是教育专家”“江淮共仰,永怀国士叹无双”等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张謇,依据已学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谭嗣同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宋教仁是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去解答。
7.20世纪20年代,爆发了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给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带来了新希望。此时随北伐一起传遍全国的口号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随北伐一起传遍全国的口号”及所学可知,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中国同盟会有关,“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一二 九运动的口号,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被罚站,然后回顾被罚战争的相关史实去判断出准确答案。
8.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这表明党正致力于( )
A.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 B.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D.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及所学可得出,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据此可知,党正致力于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D符合题意确;
依据已学可知,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是遵义会议,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核心信息,然后对比备选项判断出得出准确答案。
9.古代亚非文明成就辉煌。其中,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 )
A.美索不达米亚 B.非洲东北角
C.小亚细亚半岛 D.南亚次大陆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可得出,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A符合题意确;
依据已学可知,非洲东北角是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小亚细亚半岛、南亚次大陆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汉谟拉比法典》,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准确答案。
10.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及所学可得出,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封臣的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B符合题意;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所带来的影响,而非基督教的兴起、自由城市出现、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封君封臣制度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归纳。
11.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法则;牛顿没有否定上帝,但从此理性替代或接管了上帝行使权力。“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 )
A.人文的理念 B.科学的奥秘 C.上帝的意旨 D.工业的力量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理性替代上帝”“牛顿发现了”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原则,即用精确的机械观点来解释整个自然界。因此,“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科学的奥秘,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科学的成就与奥秘,与人文理念、上帝旨意无关,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工业的力量不属于牛顿的发现,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题干中牛顿的发明分析归纳。
12.下图描绘的是一个会议场景,时间是1787年,地点在费城,在场的55人,平均年龄43岁,时人称这是一场“半神大会”。据此判断他们是在( )
A.制定《权利法案》 B.起草《独立宣言》
C.讨论《人权宣言》 D.签署美国宪法
【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787年”“费城”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1787年,美国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689年英国制定《权利法案》,1776年美国起草《独立宣言》,1789年讨论《人权宣言》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及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美国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判断出准确答案。
二、综合题
13.进入历史时空,传承家国情怀。
(1)材料一:【通向繁荣开放之桥】
根据材料一图文,概括赵州桥的特点。通过赵州桥你能发现什么有关隋朝的信息,请举例说明。
(2)材料二:【肩负民族精神之桥】
根据材料二图文,简答卢沟桥成为革命文物的原因,谈一谈今天保护卢沟桥的意义。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影响大,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信息:隋朝的人物及事迹:隋朝有位优秀的匠师李春,他设计了赵州桥;隋朝的石雕风貌特点: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
(2)原因: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意义: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等。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依据材料一中“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可分析出,赵州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影响大,历史悠久是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地位高、影响大是说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等信息及所学可从设计者李春、石雕风貌等角度去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根据材料二中的“革命文物”,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月,侵华日寇炮轰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击,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因为卢沟桥见证了日寇全面侵华的开始和中国守军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革命文物。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的试题,需要联系历史,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及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一方面结合史料,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14.回顾奋斗历程,感受时代发展。
(1)材料一: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一,回答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解释上述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2)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的基本要求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摘编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邓小平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列举当今求同存异原则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事例。
【答案】(1)目的: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团结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
含义:异:中国还有其他与会各国的制度和国情存在差异;同:与会各国的目的和诉求是一致的,都是要反对殖民主义,要加强团结合作。
(2)成果: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促成香港、澳门的回归。
事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知识点】“一带一路”;“一国两制”;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所学可知,结合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得出,其既是为了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又可以在会议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团结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对抗美苏霸权。
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所学可知,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其中的异指的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实行的不同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其他国家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各国的国情存在差异等;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周总理还是点出了其中的关键——同,即与会各国的目的和诉求是一致的,都是要反对殖民主义,要加强团结合作,要促进国家发展。
(2)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材料二中“一国两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促成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这是他老人家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之一。
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进行特色大国外交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团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以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史料,更多的时候,结合万隆会议、一国两制、一带一路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归纳。
三、论述题
15.联系历史事件,纵论世界形势。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以“我眼中的战后世界”为线索,选取相关事件得出一个结论,最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证。(要求:结论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二战后的世界依然动荡,但中国实现了和平发展。
论述:1945年,二战结束,但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世界陷入了一种美苏争霸,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但是,在这种依然动荡的世界中,中国实现了和平发展。1949年,经历了解放战争的改天换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之后,对内土地改革,对外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此后,无论国家局势如何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好,欧洲联合、美国独霸也罢,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终于在2010年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成就,实现了和平发展,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地走去。
【知识点】三大改造;美国的冷战政策;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解题时首先需要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因此需要按照要求解读示意图,提炼观点,论述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所学分析示意图,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去拟定观点为“战后的世界依然动荡,但中国实现了和平发展”。
论述时,首先根据所学和示意图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冷战的相关史实去分析,然后,可以结合所学,通过开国大典、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逐步论述新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最后,结合“苏联解体”“欧洲联盟成立”“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等史实,进行总结性概括——此后,无论国家局势如何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好,欧洲联合、美国独霸也罢,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终于在2010年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成就,实现了和平发展,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地走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其次观察图示,最后联系所学分析归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