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
2、通过品味词句,学习表现手法,提高诗词审美能力。
3、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愁”滋味,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学习表现手法,提高诗词审美能力;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愁”滋味,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走近词人
电视台《诗词里的中国》节目的城市海选吸引了我市不少爱好诗词者。为更好展示我们学生的风采,学校推选你来参加。
任务一:
有一道题目是郭沫若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要求根据此对联说说对所描述人物的了解。你能成功晋级吗?
(学生回答后,完成填空。)
词人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词风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婉约之处。著有《稼轩长短句》。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二、初读——吟咏诗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吟诵是我国古代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专注聆听评委的吟诵,依照音韵的平仄体会诗韵。(教师播放吟诵音频)
任务二:
1、请你选择朗读或吟诵的方式,向评委展现你的情感表现力。(教师强调字音、断句准确。)
2、跟老师齐诵。(出示图片,提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三、品“愁”——涵泳优游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而语言是抵达诗歌情感的纽带。
任务三:
1.你成功当选了节目组少年辛弃疾的扮演者,结合你的理解,扩写这首词的上阕,补全台词。
少年时代的我,
只是喜欢登高望远,看那
为了效仿前人,抒发一点所谓的“愁情”,我
(例:少年时代的我,又哪里知道,忧愁到底是什么味道呢?只是喜欢登高望远,看那天高云淡,看那花开花落,看那季节轮回,看那日落月升。为了效仿前人,抒发一点所谓的“愁情”,我还学着前人的样子,手持一把折扇,反背双手,来来回回踱着方步。)
(提示:词的上阕,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教师播放视频,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2.你的对手戏演员想更好地演绎中年时期的辛弃疾,他要着重体会本词中的哪些词句?
请你选择以下词句阐释,帮助其理解人物情感。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预设:(1)“识尽”包含的种种复杂的感情:
看着金兵的铁骑横行在中原大地上,看着同胞妻离子散,流离失所,这种愁是对百姓流离的忧痛;
山河岌岌可危,风雨飘摇,这种愁是对国家临危的焦虑;
南宋朝廷听信投降派的谗言,因此这种愁是对国君昏庸的悲哀;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有愁不敢说,这种愁是不敢诉说的恐惧;
作者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这种愁是为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恨;
他多么希望朝廷能力挽狂澜,重整河山,这种愁是收复失地的期待……
(2)“欲说还休”
抒发作者胸中的以上种种忧愁,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是犯大忌的,他曾因直言主战处处受排挤打压。而更主要的是,以上种种,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种愁是无处可诉的怅然。所以,欲说还休。
链接:
“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天凉好个秋”
“秋”给人以悲凉之感。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不再言愁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这是一种言不由衷和故作轻松。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链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四、析法——触类旁通
范成大在《鹧鸪天·休舞银貂小契丹》中写到,“模泪易,写愁难”。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词人是如何写愁的?
学生回忆写愁诗句,链接:
(写愁的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写法:将愁数量化、时间化、空间化、形象化。
任务四:
表演结束后,演员们对词人深深共情,于是找来另一首词人同时创作的《丑奴儿》来读,请你说说他们的写法有什么异同?
丑奴儿(其二)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预设:
1.异
“近来愁似天来大”比喻手法。
“少年”与“而今”对比的手法。还有“识尽”与“不识”对比,突出了而今的“愁滋味”。
2.同
(1)反复的手法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而下阕前句“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与“而今识尽愁滋味”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同下面“却道‘天凉好个秋’”结成因果关系。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使“欲说还休”的心情更加突出。在结构上,与上片“爱上层楼”互为呼应。“谁解相怜”和“放在愁边”也是相同用法。(这与本词牌有关。)
(2)结尾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含蓄而余味悠长。以此结尾表面轻脱,实则深沉。词人越是沉默不说,越是让人感到愁之沉重深远,耐人寻味。不言愁而愁自现,充分表现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链接:
“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邓广铭《辛弃疾传》)
小结:水至深处是无声,情至深处是无言。
五、下笔——纸短情长
节目播出后获得一致好评,评论区网友评论本词与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十分相似。请你课下查阅资料,结合词人及自己的经历,从“人生阶段与情感层次”的角度出发,谈谈你的理解。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
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课堂小结
本词构思巧妙,以“愁”为线索,一唱三叹。对比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事后满怀愁却又“欲说还休”,生动真切,别出心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等感情,意境阔大。
无论我们多大年纪,不同的“愁”,都需要你勇敢地克服它、超越它。那些生活赋予你的愁苦终会转换成为经验、智慧,帮你一步步摆脱无知、懵懂,理解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意义,内化出成熟和强大的气质。而那些不曾被岁月磨灭而留存下来的,也终会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