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学习无用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学习无用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11:3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驳论文写作指导
——学习无用
①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③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④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材料由四则体现语文学习重要性的材料组成,第一则为日常生活材料,第二到第四则为时事材料。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四则材料分别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第一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引用的是生活中关于语文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通过老师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忧心,体现语文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的重要,即语文学习要求掌握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只有学会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才能有效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
第二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引用钟南山院士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体现语文学习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即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
第三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武汉32 幅海报上各具特色的感恩美言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与力量,体现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功能,即语文学习可以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
第四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材料引用外交官耿爽完美运用国学精华进行外交活动的事例,由网友的感慨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即语文学习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
四则材料各有侧重,指向明确,阅读上不设难度,内容为日常生活和时事,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感触与思考。
五种意识
材料意识——
主体意识——
对象意识——
文体意识——
任务意识——
小陈同学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以理服人有礼有节,忌好为人师或恶言相加)
作为小陈的同学的“你”
小陈
驳论文(破立结合)
反驳小陈语文学习无用的观点
思考
题目(情境及任务要求)
项目分解
任务:小陈同学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请你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1.写作情境与背景——小陈同学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以理服人有礼有节,忌好为人师或恶言相加)
2.谁在写(写作者身份)——作为小陈的同学的“你”
3.写给谁 ——小陈
4.写作的体裁——驳论文(破立结合)
5.写什么——反驳小陈语文学习无用的观点
6.写作立足点——四则材料体现的不同角度的语文学习重要性
7.写作目的、价值——反驳、分析、评价、批判性思维、自我教育
优秀题目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学习语文并非无用
3.语文学习不可或缺
4.语文之光,烛照人生
5.“语文无用论”当休矣
6.语文无用,未免太过功利
7.莫让语文无用论毒害人心
8.语文学习失掉作用力了吗?
9.语能论道,文可养性
10.驳“语文学习无用论”
11.“语文学习无用论”,该休矣
12.驳斥语文无用,守护文化自信
13.语文学习,重中之重——驳语文学习无用论
学好语文将终身受益(55分)
基于小陈同学常在班上大肆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对“语文学习”偷换概念,我想发表我的看法:这是浅薄、片面、站不住脚的,学习语文有用,学好语文更是使人受益终生。
君只见语文学习不如数理化对思维逻辑直观的提升,殊不知语文对理解、分析、总结的修炼,是一切更深思考的基础。
试问,假若一个人满腹数学理论知识,却连题目都看不懂、读不通,到头来答卷上写的是牛头不对马嘴,满腹经纶却白费文章,岂不可悲?对语文的轻视,便是对自己未来的轻蔑。若国人都不学语文,也就没有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驳美方的有力;若国人都不学语文,也就失去了日常生活最基本的交流能力,沦为异己;若国人都不学语文,中华文明的血脉也将主生断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教育一旦失去了主体意识,便会沦为别的文明的附庸。”此言得之。
范文
君只见语文学习枯燥乏味、久不见效,殊不知语文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久的积累下,渗透到你对美的感知力,表达美、传达美的能力,乃至整个精神世界。
“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武汉解封的三十二张抗疫海报融合诗意与感激,此情此景动人心弦,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倘若没有通过长期积累而丰富的语文素养,何来激扬动人的感染力,何来举国同心的凝聚力?再看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无硝烟地唤醒国人的心灵。因为他深知,改变思想才是救国的关键,而文学是时代的喉舌。他以文学的美剖开了血淋淋的世界,成为扭转时代、扫除愚昧的一把钥匙,“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字字泣血,恰恰是语文最美也最深刻的所在。
依我看来,学好语文将终身受益。
何出此言?且看台湾艺术家蒋勋,年近耄耋犹不停写作,平静地享受生活的美,路边捡到的枯木也将其小心收藏;毛泽东的革命道路,不也正是由《论持久战》、“红军不怕远征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文采与气魄堆垒起的吗?被命运突如其来击垮的史铁生,在绝望中徘徊,也正是地坛与文学令他即使双腿瘫痪也坚守着精神上站得笔直,从生死间得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领悟。语文不仅是一门会读、会写就达到圆满的语言,更是传递爱与美、新生与希望的神魂。
综上所述,小陈同学所谓的“语文无用论也自然站不住脚了,而学好语文将终身受益这一结论也就显而易见。语文之精妙,使我们不得不学、不得不学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上一直有这样的言论:现在这个社会,清华北大毕业的,还不是要给富二代打工!读书学习根本没有什么用!
对于“读书学习无用”论你有什么看法和感受?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驳“学习无用论”
有人说华罗庚退学成著名数学家,李想退学办公司成功上市,比尔·盖茨退学成世界首富……由此得出结论:学习无用。
若是学习无用,那么人人皆不用学习,而且个个还都能成为学者、富豪,现实吗?你徒有虚壳,内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一无所有,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草芥一支,怕是连白日梦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再说“退学”就等于不学习吗?华罗庚退学的前提是已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成为著名数学家也是经过后期的努力,努力即学习,难不成是坐在那里吸取天地之精华,得到神的指点,一下子什么都会了吗?李想也是学习到了高三才退学的,若是学习果有无用,那为何要等到高三?三年级就退学创业,岂不是会有更大的成就。比尔·盖茨退学,退的什么学,哈佛大学,并且他也的确在哈佛大学学习了一年,这足以表明他经过了很好的学习后已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有了创办微软公司的能力,才成为了世界首富。这些名人事例或许使人得出“学习有用”更为贴切合理,真不知何以得出“学习无用”之谬论。
什么是真正的“无用”?
儿时犯错总会在被指责后就哭,比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流下悔恨的泪水,或许更多的是内心的委屈,被骂了,还被打了,委屈了,心里不服气……每当这个时候,通常都会被骂得更后害:“你哭什么哭啊,哭了有什么用,要是哭有用,我们全家都陪着你一起哭!”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无用之举,把哭的时间用在解决问题,弱补错误上,岂不美哉?
真正的无用之事是在它上面花费我们的一秒钟时间都会让人觉得浪费。将时间花费在学习上是浪费吗?认真去想想,学习中的每一秒我们都有所收获,我们的内在精神品质,科学素养都在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虽然是剑走偏锋,但产生“学习无用”想法之人不也是在有所学识后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吗?自己就是一个驳“学习无用”的例子却全然不知,一心退学,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人生路漫漫,作为青少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整日做一些不学习也能成功的白日梦,倒不如过好当下。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或许有的知识在未来我们真的用不到,就如有人会讽刺道:“难道我们以后买菜的时候还要用导数算一下吗?”这的确大可不必,但复杂的数学运算可以激活我们的智力,可以使我们在解决其它实际问题时更为顺利轻松,这是学习的作用。使我们不断增长自身体量,不会如沙子、草芥般被时代的筛子筛下,可以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
所以静下心来努力学习,那么学习之有用便愈加根深,学习之无用也不攻自破。
李步明同学仅凭借着华罗庚、李想和比尔.盖茨三人退学后成功的例子,便提出了“学习无用”的结论,并因此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但我想三人的成功虽有相似之处,却不只是“退学”,再者,他们的成功与“退学”无关。
华罗庚因家庭原因,不得不停止在学校中学习,但他并示停止学习,他后来通过自学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再李想高三退学选择创业,但他也未停止学习,他在社会中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后成就了自己的企业,最后比尔.盖茨是先考上了哈佛大学才退学去创业,最终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成功的缘由自然也很多,这与个人的兴趣、能力、学识、方法以及环境、机遇等有一定的关系,显然与千篇一律的“退学”没有鸡毛蒜皮的关系。只看到他们的成功而盲目效仿,结果一定是一场空,因为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并且偶然的!可见李步明同学的观点为主观臆断,片面且错误。。
所以,私以为:学习之用大矣!
学习之用大矣!
我们尚且在此将“学习”定义为“在学校学习”。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完成必要的学习阶段的人士的成功率要高得多。我们再从IT业为例: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张朝阳,毕业于清华大学。显而易见,学习是一切成功的基石,有了基本的学识,你那渺茫的成功概率,便有了大幅度地增长,而退学则不见得,只会让其越来越渺茫。
退学之弊亦大矣!现代青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自制力却随之下降,甚至对电子产品没有任何抵制力,在家做事效率极低,那退学之后就更别提了,大都是玩到天昏地暗,将初心不知扔到哪个角落,最终草草地落于民间的结局。显然退学在没有自律的前提下,只会毁了你的前程,理想在退学之后大多会化为泡沫,锋芒终究会为生活磨平。所以,我们应用真学实才来丰足尚且无知的自己,而不是盲从他人退学,用自己的脚走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学习都不会因为“退学”而褪色,况且,我们生在这样一个风云莫测且英雄倍出的新时代,学习才是我们报效祖国并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所以学习之用不可无视也!为不负父母,不负青岁,不负祖国,正值鲜衣怒马的我们应在学习路上行至花开荼蘼,哪怕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一、驳论文的反驳方法
归谬法
驳论据
驳论证
反证法
驳论点
矛盾法
常见的驳论方法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不破不立: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1、驳论点
示例:
小明:你知道吗?科学证明腿越少的动物就越聪明!
我:怎么说?
小明:比如,人就比猫啊狗啊要聪明,猫啊狗啊就比蜘蛛蜈蚣等等要聪明!
我:
那一定是水里的鱼类最聪明了,他们没有腿!
驳论点: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指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
就是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的荒谬和虚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驳斥,即用正确的论点和事实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1.直接反驳论点
如《“知足常乐”析——不知足才常乐》一文的立论: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进而分析题中之义,然后分析指出要区别看待——生活上和事业上是应有区别的,从而针锋相对地提出:“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 (知足常乐)是不合理的。”
1、驳论点
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牛刀小试--试反驳下列观点
①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②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③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④俗话说:礼轻情谊重。
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可俗话又说:近水台先得月!
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2、驳论据
示例:唐僧带领徒弟化缘,敲开了一员外家的门,唐僧:“阿弥陀佛,施主,给点吃的吧!”
员外:“你们比我有钱,怎么还向我要吃的 ”
唐僧:“我们是和尚,身无分文,怎么可能比您老人家有钱呢
员外:“身无分文 哼!你骑着的宝马比我家的牛值钱;你身边的那个瘦子穿的皮草,比我穿的绫罗绸锻值钱;你挑担子的挑夫还烫着卷发,就连你身边的那头猪都比我家的肥。凭什么要施舍给你吃的!
唐僧……
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
示例:
前几天有人上我家推销净水器,一个劲的说他们的净水器如何如何的好,像人的肾一样(比喻论证),能过滤掉那些脏物质。
我老妈神叨叨的来了一句:“肾过滤完剩下的不是尿吗 ”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论点不攻自破。
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
3.驳论证方法
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跟风赶时髦,男女经常混杂……这说明精神污染在这里很严重。
这一论述,没有明确“精神污染”的涵义,与上面列举的内容毫不相关,逻辑关系也就错了。
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
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
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
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
周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
周总理反驳英国记者使用了怎样的技巧?
周总理答英国记者
大前提:凡是“人口众多就会扩张”。
小前提:“中国人口多”。
结论:“必然会扩张”。
实例1:英国和美国人口少却向外扩张。
实例2:中国人口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
结论:“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英国记者
周总理
驳论证
例证
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4.归谬法
“倘若说,作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了。”结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是由“作品越高,知音越少”的前提推论出来的,而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因此,不言而喻,这个前提也必然是错误的。
在上文学课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女学生问教授是否看过一本当时非常流行的畅销书,教授承认没有看过。女学生惊讶地大声说:哟,这本书都发行了30个月了,您怎么还没有看过?”
教授不紧不慢地对女学生说:“姑娘,你读过但丁的《神曲》吗?”
女学生:“没有,没读过。”
教授:“那你可要抓紧啊,它都问世好几百年了!”
教授如何实施巧妙且有力的反驳呢?
畅销书
大前提:凡是发行了的书就应该看。
小前提:畅销书发现了30个月。
结论:教授应该读了畅销书。
女学生
教授
归谬法
大前提:凡是发行了的书就应该看。
小前提:《神曲》问世好几百年了。
结论:女学生应该读过《神曲》。
事实:女生没有读过《神曲》。
“哟,这本书都发行了30个月了,您怎么还没有看过?”
大前提不成立
近几年来,一提到领导干部做什么事,往往就用“亲自”二字,什么“亲自下到基层”“亲自检查工作”“亲临现场”等等。倘若报纸有一天出现下面的字样,不知读者该作何感想:
  “某姓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膀子锄地……”
  “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讲课。”
  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
  
深入基层,了解下情,本来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分内的事。但新闻报道往往对这类事情做了过火的宣传,对这种现象,有人习以为常,有人不以为意,有人不置可否。文章对这种现象并没有直接进行批驳,而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理,使人们一眼就看出这种说法的荒谬,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孔明游说江东,张昭说,你和刘备都是无能之辈,不值与谈。孔明反驳道:我主刘备虽人民稀少,兵不满千,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辈心惊胆裂。刘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乱夺同宗基业,实乃大仁大义。当阳之败,因我主不愿弃其人民,甘于同败。此乃考虑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聪明仁义之主,而非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之辈。
5.矛盾法
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阅读例文《“补牢”岂待“亡羊”后》,批注分析其逻辑思路,归纳驳论文的逻辑思路。
二、驳论文的写作思路
“补牢”岂待“亡羊”后
成语“亡羊补牢”众所周知,大意是丢了羊后,再补好羊圈,尚不算晚。它比喻犯了错误后,应及时纠正、以弥补损失。
然而,我却认为,“补牢”岂待“亡羊”后
没丢“羊”之前,总认为“羊圈”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高枕无忧。“补牢”的工作嘛,一定得“亡羊”之后才能做,一定得造成了损失了才大吃一惊。这就是某些官僚主义者头脑中僵化的模式和刻板的逻辑。
既要养“羊”,就得护“羊”,就得经常检查“羊圈”牢不牢,就得经常做修补工作。否则,亡一只两只“羊”,再补“牢”尚可,若亡一群“羊”或“羊”全部跑光呢?其损失就惨重了,付出的代价也就太大了。
树起靶子,有的放矢
正面立论,针锋相对

破立结合
看一看发生在眼前的事实吧。我国的森林面积少得可怜,但总要等到大兴安岭的大片森林化为灰烬后,才来惩处官僚主义分子;我国的科技人才奇缺,但总要等到罗健夫、蒋筑英等中年知识分子命归黄泉后,才懂得呼吁全社会来关心他们;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发达国家本有差距,但总要等到我国已形成两亿多文盲的大军之后,才意识到教育战线上存在着危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一项任务,但总要等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后,才担忧起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隐患来……“牢”虽然补了,有些正在补,可“羊”亡得何其多,损失何其惨重啊!
论述等“羊亡”后再“补牢”的损失,反面论证了原立论的错误。
——破。
从哲学的高度看,树立长期的“补牢”思想,是内因,而“亡羊”诚然能对“补牢”工作敲响警钟,但它毕竟只是外因。如若没有树立先“补牢”防“亡羊”的思想,就等于放弃了内因的主导作用,这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其实,“亡羊补牢”是损失造成后一种消极的补救办法,何不防患于未然呢?这正如吃一堑,固然可以长一智,但长一智不一定非要以“吃一堑”为前提呀?!
我们的“羊”亡了一次又一次,紧接着“牢”也补了一回又一回。我们的教训太多,损失不小。“亡羊补牢”的惰性思想不除,我国前进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祖国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炎黄的子孙们,猛醒吧!“补牢”岂待“亡羊”后?!
在驳“羊亡”后再“补牢”后提出“防患于未然”的主张——先破后立。
引据论证,深入批驳——立。
收尾照应,提出希望。
现象+危害,剖析错误本质
驳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
第一步:树起靶子
第二步:针锋相对。
第三步:深入批驳。
第四步:得出结论。
人们常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认为做事只要有心,功夫下到,就能成功。殊不知,功夫也会负有心人。为什么?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只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要尊重客观规律的一面。——《功夫也负有心人》开头
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破立结合。
立论处灵活掌握。
强调正面观点,联系实际谈做法
在结构上可总——分——总式,或并列式展开,或层进式推进。
归谬法
驳论据
驳论证
反证法
驳论点
矛盾法
常见的驳论方法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驳论文的基本
写作思路
第一步:树起靶子
第二步:针锋相对
第三步:深入批驳
第四步:得出结论
三、方法思路总结
驳论的要点
(1)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文,首先要摆出对方错误的观点,竖起靶子。怎样竖起靶子呢 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遍,并且还要强调敌论的弊端。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
(2)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错误的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3)要注意分寸。对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4)要有破有立。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