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4 11: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课堂导入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学习目标
壹·战争促交融
——淝水之战
前秦
东晋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对峙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1.背景:
2.概况:
观看《淝水之战》视频,归纳其概况。


时间
双方
人数对比
结果
特点
典故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87万VS8万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前秦 东晋
思考:苻(fú)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长途跋涉……
以逸待劳……
启示:顺应民心,凝心聚力,才能一统天下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相关史事: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选自《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问题探究:
贰·改革促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建立时间
民族
都城
统一北方时间
统一北方影响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
平城
439年
结束了北方十六国以来的分裂
割据局面,北朝由此开启。
与南朝对峙,中国正式进入南
北朝时期。
阅读P94,观察地图,完成表格。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阅读材料,分析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遇到什么问题?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鲜卑族一直以来的游牧生活 使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②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467年-499年),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人物扫描
471年,献文帝禅位于5岁的拓跋宏。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在崇尚汉文化的祖母的教导下,拓跋宏自小学习儒家经典,稚嫩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汉文化的种子。史书记载拓跋宏“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齐)魏收《魏书》
平城鲜卑贵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
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主要措施:
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汉化措施。
2.主要措施: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
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鲜卑族服饰的变化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2.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为“四姓”;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中的甲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
3.影响: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皆译自(北魏)杨衒(xuàn)之《洛阳伽蓝记》
1、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归纳总结: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迁都
推行汉化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征服。
——马克思
叁·交往促融合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阅读课本95页,民族大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民族交融领域
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穿裤褶服(源于北朝游牧民族)的汉人乐队
胡床
椅子
方凳
汉人胡食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①生产生活方面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实行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②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北魏书法
朝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无论松柏的影子有多长,
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无论你来自地北抑或天南,
我们的心总是和你连在一起。
——嘎(gā)仙洞鄂伦春族诗歌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③思想文化方面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影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
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
东晋
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影响
目的
措施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淝水之战
前秦土崩瓦解
北魏建立统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