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2《长方形周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2《长方形周长》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2-04 13: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方形周长》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隶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了解了周长的概念,本课是学生关于图形计算知识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经验:对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有初步认识,具备了初步的测量、计算经验。
2、情感基础:对探究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参与积极性比较高。
3、存在困难:知识点灵活运用有难度。
三、设计理念
1、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注重方法迁移。
2、以问题驱动,不断完善认知。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法学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的联系,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基于“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知识内容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发现法;学法是: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教法和学法贯穿在教学中的四个环节。
1、旧知铺垫 谈话导入;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3、分层训练 实践应用;4、回顾整理 互评激励
下面我就每个教学环节做具体阐述。
第一环节:旧知铺垫 谈话导入
我以给芭比娃娃添置新衣服为切入口(两件上衣和两条裤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探究的数学问题又紧扣教学目标,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让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我需要。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我以两个活动展开教学
活动一:合作探索,的长方形周长算法
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计算后,全班交流不同算法,可能得出三种算法,分别是长加宽加长再加宽,两长加两宽,长加宽的和乘二。
根据学生回答的不同方法,课件依次呈现长和宽的对应闪烁。以此让孩子体会到这三种方法的可行性与区别。
教师通过提问:三种方法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引导中优化: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在每个学生动手实践,组内交流的前提下,全班汇报交流,既展现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交流时的课件演示,相信优化算法水到渠成。
活动二:自主探索,得正方形周长算法。
本次计算由学生小组内独立完成,以两至三个小组汇报,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由于有了长方形周长的知识基础进行迁移,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从活动一到活动二,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
第三环节:分层训练,实践应用。
依据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以下的练习题。
第一题:基本图形计算(公式基本应用)
第二题:篮球场周长(告知长与宽,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题:篱笆周长(一面靠墙,知识的灵活运用)
这样的练习既有层次性,又不失趣味,还可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的效果。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互评激励。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畅谈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再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在本节课中的表现。
这既是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方法。虽然整堂课不乏评价,但课尾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方式,可以达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学习小提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要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