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5章 第2节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5章 第2节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4 13: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读图,完成1~2题。
1.图片显示土壤最基本的功能是(  )
A.植物生长
B.蓄水保水
C.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D.重要的自然资源
2.野外观察土壤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  )
A.土壤质地 B.土壤剖面
C.土壤组成 D.土壤颜色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平方米)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3~4题。
草地 类型 面积 /104平 方千米 土壤有机碳储量 (1982—1988年) 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1—2012年)
土壤有机 碳密度/ (kg·m-2) 碳储量 /Pg 土壤有机 碳密度/ (kg·m-2) 碳储量 /Pg
草甸草原 17.25 5.80 1.00 6.65 1.15
典型草原 28.96 3.31 0.96 3.41 0.99
荒漠草原 12.56 0.70 0.09 0.27 0.03
总计 58.77 3.48 2.05 3.69 2.17
3.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 B.新疆
C.贵州 D.西藏
4.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水库消落带是指季节性或人为控制性水位消涨,在库区形成的反复淹没和出露的带状区,具有水域和陆地双重属性。下图示意北京市官厅水库消落带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5~6题。
5.与淹水频繁区相比,长期出露区(  )
A.植被生长状况差
B.植物残体分解较慢
C.土壤盐渍化较轻
D.土壤热量条件较差
6.地面以下30厘米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是(  )
A.水分较多
B.动物数量及残体较多
C.热量条件较好
D.根系数量及残体较多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图1
图2
7.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大山村,被誉为中国三大富硒村之一,有关专家在此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检测时,发现大山村所在地的土壤含硒量介于湖北恩施和陕西紫阳之间,为全国罕见。据此完成9~10题。
9.影响富硒土壤中“硒”成分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成土母质
C.地形 D.气候
10.与陕西紫阳地区的土壤相比,池州大山村土壤(  )
A.淋溶作用较强 B.成土速度较慢
C.透气性更好 D.自然肥力较高
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12.①处地表的土地景观特征最可能是(  )
A.红土地 B.沙土地
C.黄土地 D.黑土地
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图1
图2
13.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
A.枯枝落叶层增厚
B.不含腐殖质
C.肥力水平下降
D.结构更复杂
14.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
A.表土层软糊,提供了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
B.耕作层深厚,使土壤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C.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
D.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
15.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  )
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
B.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
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
D.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具体体现是①             ,②               。
(2)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        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    。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                  。
(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    、    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并经过          的过程。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50米,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这里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日变化图。
图1
图2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影响。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土壤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第2题,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4题,读材料并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从地表到地下,长期出露区比淹水频繁区有机质含量都低,故植被生长状况相对较差,A项正确;长期出露区岩石、土块多,增温快,热量条件好,植物残体分
解快,B、D两项错误;长期出露区热量条件好,温度高,水分少,土壤盐渍化较重,C项错误。第6题,水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关系不大,A项错误;动物及残体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B项错误;土壤表层的温度高于地下,地面以下30厘米处热量条件差,C项错误;地面以下30厘米处的土层根系数量及残体较多,根系残体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D项正确。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作用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翻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
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9.B 10.A
解析: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中的硒主要来源于各种岩石矿物,而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因此池州大山村土壤硒元素含量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土母质,B项正确。第10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安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陕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安徽比陕西降水量大,淋溶作用较强,土壤黏性强,透气性差;安徽水热条件好,成土速度较快,微生物分解能力强,自然肥力较低。故选A项。
答案:11.B 12.B
解析:第11题,从干到湿,由冷到热,岩石的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逐渐增强;从干到湿,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故选择B项。第12题,①处气候干热,地表土地景观最可能为沙土地,故选B项。
答案:13.D 14.C 15.D
解析:第13题,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土应该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B、C两项错误;由于水稻土是经过人类精心耕作、培育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的枯枝落叶层不会增厚,甚至极少存在,A项错误;比较自然土壤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出,水稻土的剖面结构更复杂,D项正确。第14题,表土层软糊,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立足,反而容易受大风和雨涝影响产生倒伏,A项错误;土壤耕作层即使再深厚,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肥沃的土壤也会退化,甚至演变成荒漠化土地,B项错误;对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了一个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C项正确;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从而使土壤成为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间环节,母岩层厚薄对此不产生影响,D项错误。第15题,读材料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脱沼泽(土地排水后晾晒)、再种稻过程,A项错误;黑泥田利用过程也需要施肥,B项错误;熟化红壤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过程,C项错误;由于红壤本身具有酸、黏等特点,有机质少,肥力不高,因此在种植水稻前必须先种植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D项正确。
16.答案:(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不断进行改造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腐殖质 氮素
(3)植物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
(4)气候 地形 长期发育
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再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
17.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大,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降低。
解析:第(1)题,海北站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 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第(2)题,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从6:00开始逐渐增大,14:00后逐渐下降。一天中释放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根据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00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6:00左右。第(3)题,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速率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速率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
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降低。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