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14: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你是个自信的人吗?
思考一个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来宾市第六中学 莫韦兴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 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
1.说说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现在:求神拜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他信力
自欺力
直接反驳
理清文章结构
按照驳论文思路梳理概括本文内容

(1-2)
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3-5)
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6-8)
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9)
得出最终结论
细读感悟:细读1-5段,讨论探究
信“国联”
论点:
信“神”
信“佛”
结论:
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有些人失掉的是自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2.“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的是什么?
3.文章是如何驳论的?
细读感悟:细读1-5段,讨论探究
信“国联”
论点:
信“神”
信“佛”
结论:
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有些人失掉的是自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细读感悟
2.“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的是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细读感悟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3.文章是如何驳论的?
这些驳论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细读感悟:细读6-8段,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2.“中国脊梁”指的是什么人?
3.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作者说“这一类人”指的是谁?
6.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有何作用?
7.“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细读感悟:细读6-8段,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细读感悟
2.“中国脊梁”指的是什么人?
“中国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3.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由于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近代以来,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4.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就是中国脊梁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细读感悟
5.作者说“这一类人”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6.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有何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最后一段(9),思考: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具讽刺性。
2.揣摩下列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2.揣摩下列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小结
直接反驳(3-5)
论点
论据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希望国联
现在: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简介反驳(6-8)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点: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
脊 梁
结论(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敌论点论据
(1-2)
论据:
资料:杂文
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资料:驳论文
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一,反驳论点,二,反驳论据,三,反驳论证。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99页“积累拓展”第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