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5 15:4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中古时期:5—14世纪)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风貌;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日本
越南
朝鲜
感悟中古亚洲各国文明的多元性,认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养成正确的文明观。
4世纪
笈多帝国兴起
7世纪
8世纪
10世纪
12世纪
日本大化改新
阿拉伯帝国建立
高丽王朝建立
日本幕府统治建立
德里苏丹国建立
奥斯曼帝国建立
13世纪
14世纪
1453年
朝鲜建立
西亚国家的发展
南亚国家的发展
东亚国家的发展
西亚国家的发展
南亚国家的发展
东亚国家的发展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一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半岛
欧洲
亚洲
非洲
赤道



黑 海


阿 拉 伯 海




北回归线

自然条件:炎热干旱、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与沙漠
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约570-632)
出生于麦加城,幼年丧失父母,12岁随叔父的商队来往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见多识广,25岁与麦加富孀结婚。此后,他潜心思考社会与人生问题,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顺从”,即顺从和信仰真主阿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人的一切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号召人们“圣战”
信仰知识等等。
“每个穆斯林是另一个穆斯林的兄弟(姊妹),所有穆斯林都是一族。”
“真主命令人们把斋,以便让富人穷人平等”
伊斯兰教义表达了哪些思想?
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
麦 加
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
麦 地那
耶路撒冷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节日,即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穆斯林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不能吃饭喝水,称为守斋。斋月结束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并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也是中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开斋节那天,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人们走访亲友,互相馈赠礼品,互相祝福。
斋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的节日
比鲁尼穆罕默德的确实是一位智慧者、能言善辩者,他以《古兰经》的绝文,战胜了一般知识分子,以宝剑战胜了一般敌人,以往、现在、将来。
——(德)歌德
伊斯兰教是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政教合一)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战争打破了部落割据,适应了阿拉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使阿拉伯半岛由分散走向统一,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为商业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和支持;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过程
东到
印度河流域
西临
大西洋
北接黑海和里海
南包
整个半岛
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8—9世纪鼎盛,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灭
西南
尼罗河下游
“大食国”,当时唯一与中国大唐相提并论的国家
阿拉伯帝国全盛时期的疆域范围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1、他们重视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2、是注重保护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化;
3、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发明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有力的推动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麦加大清真寺
由古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
总结:阿拉伯政权的发展历程
8世纪中期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
的广大地区
632年
7世纪初
6世纪
622年
9世纪中期
衰落
1258年
蒙古骑兵攻占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7-8世纪鼎盛时期: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定都大马士革(白衣大食)
8-9世纪衰落时期: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定都巴格达(黑衣大食)
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多神崇拜
穆罕默德麦加创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大马士革:曾经的“人间天堂”
大马士革是叙利亚首都和第二大城市,是叙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首都,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大马士革是一座恍如仙境的城市,古代国王贵族就以住在大马士革为荣,历史古书中曾这样写道:“真主宠爱谁,就把谁安顿在大马士革”,阿拉伯谚语中称大马士革为人间天堂:“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
今天的大马士革,人们听到的是不断传来的枪炮声,看到的是街头巷尾不断发生的流血冲突,感到的是不安和恐惧,昔日的美丽和安宁已经远去,“人间天堂”在流泪,大马士革人正在呼唤往日幸福生活的回归,叙利亚人正在祈祷和平早日到来。
一、西亚: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建 立 建立政权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伊斯兰教创立者默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半岛统一 默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形成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
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统治 政治稳定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收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发达 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荣;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融合 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一、西亚: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哈里发”
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也就是穆罕默德的继承人,是阿拉伯的国家最高统治的名称,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
总结: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
1.交流的内容: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有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
(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
①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帆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
2.作用:
(1)对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
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②阿拉伯文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二
奥斯曼帝国
13世纪兴起于两河流域
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
14 世纪进军欧洲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的发展历程
16世纪后期发展为地跨亚非欧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强盛时期
2.政治制度(政教合一)
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
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奥斯曼土耳其政治制度(政教合一)
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
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
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
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
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经济文化状况
15—16世纪,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严重阻碍东西方贸易,为新航路开辟埋下伏笔
东 起波斯湾和高加索
西 达摩洛哥
南 自尼罗河中游
北 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
一、西亚:奥斯曼帝国(13世纪—1923年)
建立 兴起 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名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位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疆域扩大 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统治 政治 最高统治者苏丹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和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经济繁荣: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垄断商路: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一、西亚:奥斯曼帝国(13世纪—1923年)
链接:
同为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
1、阿拉伯帝国:
对外来文化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使伊斯兰文化内容更丰富;
2、奥斯曼帝国: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西亚国家的发展
南亚国家的发展
东亚国家的发展
文明冲突下的南亚古国
南海丝路上的古国
印度 越南
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公元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 孔雀帝国,奉佛教为国教
种姓制度形成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7世纪 戒日帝国,玄奘西行
13世纪——16世纪 德里苏丹国
1526年被蒙古后裔灭
进入莫卧尔王朝时期
二、南亚:印度
分裂混乱
分裂混乱
中古时期的印度
材料一: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在苏丹之下,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在地方上,德里苏丹将各地划分为23个省,任命各省总督来统治。
——孟最高统治者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政 治
1、政权性质: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
2、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3、地方:行省制度(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材料二:德里苏丹统治时期,南印度处于封建王公分裂割据的局面……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于是德干高原南部兴起了印度教政权维查耶那加尔王国,领土几乎覆盖整个南印度,并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巴曼王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以争夺德干高原的霸权。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政治: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中古时期的印度
材料三:德里苏丹统治时期,虽然时有战乱,但由于政治统一改变了原来小国林立的割据状态,穆斯林的到来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棉花、甘蔗、香料等经济作物成了主要的农作物,在手工业上,纺织业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商业随之繁荣,出现许多新兴城市,城市间的贸易兴盛,在外贸上,与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和中国等地都有比较密切的贸易联系。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中古时期的印度
材料四:中世纪时期南亚文化是其古代文化的继续,而外来伊斯兰文化对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世纪印度文学上的成就以梵文文学为典型,大约10世纪开始,印度的古典梵文文学开始向民间文学过渡,而这种过渡也因伊斯兰教文化的传入得以加速……伊斯兰教的传入,为印度带来了建筑雕刻艺术的新发展,出现了民间传统与波斯中亚艺术的结合。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文化: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中古时期的印度
泰姬陵
中古时期的印度
二、南亚:印度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建立 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宗教 印度教(婆罗门教演变而来) 伊斯兰教
(最高领导人称苏丹)
政治统治 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分裂)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统一)
1、宗教:尊崇佛教;
2、教育:大兴科举:
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
3、文学: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链接:南亚——越南
西亚国家的发展
南亚国家的发展
东亚国家的发展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东海丝路上的古国
日本 朝鲜
中古日本:将军、大名、武士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遣唐使船
遣唐使印
中古日本向中国学习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
中古日本文明概况
三、东亚:日本
国家 概况
大化改新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2、建立:
从646年开始,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也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三、东亚:日本
国家 概况
幕府统治 (中央集权制的衰落) 1、背景: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①经济上: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政治上: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标志: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2、特征: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效忠将军,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3、危机: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高句丽、百济、新罗
高丽王朝
中古朝鲜半岛的统一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三、东亚:朝鲜
国家 概况
新罗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 1、建立: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2、概况:
①政治:效仿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②经济:推行土地国有;
③教育: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④文化: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朝鲜 1、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2、对外:16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者7年战争的胜利;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日本的 大化年间和朝鲜的新罗、高丽王朝均仿效唐朝制度、文化进行了改革,至今唐朝的服饰、建筑、文字、儒学、佛教等文化对其仍有深刻影响,它们与中国大陆共同形成了当时世界领先的中华文化圈;
链接:唐宋时期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史实及原因
1.史实:
(1)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2)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3)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4)北宋时,越南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2.原因:
(1)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国力强盛,具有高度的国际威望。
(3)对外交通发达。
(4)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国人和外来文化采取较开明的态度。
探寻亚洲多彩文明 体味交流多元共生
印度佛教影响遍及世界;
中国儒学影响各国治国理政;
伊斯兰文明辐射亚洲影响世界;
古丝绸之路跨越了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总结
西亚
南亚
东亚
阿拉伯帝国
建立:8世纪中期,地跨亚非欧三洲
鼎盛: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奥斯曼帝国
定都:1453年定都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期地跨亚非欧三洲
统治:苏丹是最高统治者,经济一度繁荣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朝鲜:新罗—高丽王朝—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