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课件(共35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课件(共35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5 15:5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七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构建 时空观念
历史分期 上古史 中古史
起止时间 人类产生—476年 476—1500年左右
主要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学习线索 (1)一条主线:古代社会区域文明的产生、发展及融合 (2)两大不同类型的文明:古代东方文明(大河文明)和古代西方文明(海洋文明) (3)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显著特点 地域性历史、多元发展、区域性交往
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和发展,并呈现多元面貌。
1.上古时期
(1)伴随农业、畜牧业的产生,阶级、国家和文字等出现标志着人类迈入文明时代。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发展的特征。
(2)农耕文明的扩展促使大帝国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
(3)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倾向决定了古代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但不同地区的文明通过战争、商贸、人口迁移等方式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
2.中古时期(5—15世纪)(1)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各地区文明继续独立发展,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形成相对平衡的多元发展格局,但发展进程存在差异。(2)各大洲文明之间交流、借鉴,但仍是区域性交流,交流有限,世界尚未形成一个整体。
第24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上古时期的世界)
第七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上古时期
1、原始社会:
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2、奴隶社会:
(1)最初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奴隶制帝国:波斯帝国、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构建农业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起源的关系示意图。
2.掌握各文明地区的文明成就和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对文明多元特征的影响。
3.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掌握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深刻认识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构建农业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起源的关系示意图。
2.掌握各文明地区的文明成就和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对文明多元特征的影响。
3.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掌握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深刻认识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根据学案 自主梳理知识
主题:多元的早期文明与文明交流
知识点1: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构建农业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起源的关系示意图
相关知识点——人类文明产生
1、文明产生前提:
具今约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2.文明产生标志:
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西亚 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羊、猪、牛等
南亚 芋头
中国 培育出水稻和粟等
中南美洲 培育出玉米、南瓜等
核心史论: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采集经济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表现。随着磨制石器和弓箭的使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并发展,推动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知识点2:掌握各文明地区的文明成就和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对文明多元特征的影响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国家治理 文化成就
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
1、古代文明的多元概况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国家治理 文化成就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 恒河流域得到初步开发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成就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古希腊神话、戏剧、建筑、历史学、哲学等
古代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平原地区气候适宜 王位世袭制 甲骨文、青铜器等
2、人类文明的多元类型
(1)从纵向演进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2)从内部领域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3)从地理环境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3、古代文明呈现多元性原因
1.生产方式(根本原因):大河文明以农业立国;海洋文明以工商业见长。
2.地理环境: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影响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利用冲积平原进行农业生产。古希腊港湾众多对其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影响。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斑驳陆离、多彩缤纷的,所以,代表人类物质和精神成果之总和的文化也呈多样化的特点。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地域差别上: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文化。——摘编自董小川《世界文化史》
3.周边环境:
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朝代更替频繁,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
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链接1: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1、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土地肥沃,三面均无险可守,众多游牧民族经常入侵,民族迁徙与冲突,使得两河流域体现为民族更替与王朝更迭频繁。
2、古代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但很准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使埃及较早出现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国家。
3、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生存发展。因此,生活在古代独特地理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催生了宗教的产生。
4、古代希腊: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的地理环境与铁器时代生产力相结合,造就了古代希腊独特的城邦制度。城邦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为特征,雅典民主政治成为城邦民主的典范。
链接2:古代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差异
项目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典型代表 古希腊文明 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
地理环境 多山少平原、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 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农业发达
经济形态 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繁荣 以农业为主导
政治制度 多山靠海的环境使人口分布分散,血缘关系逐渐被瓦解,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国家形态,有利于民主制度形成 农耕经济发展需要水利条件,治水需要产生强大的国家组织,有利于形成君主集权制度
思想文化 开放性和多元性 保守性,缺乏冒险精神
知识点3: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掌握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深刻认识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1、古代亚非古国的文明扩展
(1)概况
古埃及文明 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
西亚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亚述一度征服埃及
古希腊文明 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2)影响: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2、古代世界的帝国区域性影响
国家 兴亡 统治概况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 君主专制制度、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亚历山大帝国 兴起于巴尔干半岛;公元前4世纪晚期入侵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1)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2)推广希腊文化(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罗马帝国 公元前1世纪建立,发展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395年分裂为东、西两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帝制;行省制;以罗马法、基督教维系统治;贸易繁荣、交通发达
3、人类文明交流的趋势和影响
(1)交流途径:主要是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但和平交往才是古代中外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总趋势: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3)规律:文明多样性是一个客观普遍的历史存在,体现为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
(4)态度:文明有姹紫嫣红之别,却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联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链接1:古代世界主要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希波战争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章。
2.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明,大大促进了希腊化进程。帝国崩溃后形成的国家也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希腊化世界。
3.罗马帝国:一方面,罗马帝国继承希腊文化并将其在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帝国疆域内的欧亚非各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交流、融合,与东方的中国共同构成了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
链接2: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1.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和平的经贸往来是人类文明最持久最深刻的交流形式。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进而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3.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大大增加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的交流。
4.国家统一: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欧亚非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构建农业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起源的关系示意图。
2.掌握各文明地区的文明成就和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对文明多元特征的影响。
3.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掌握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深刻认识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2021·山东高考·10)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
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021·全国高考甲卷·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2020·天津高考·10)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A.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
B.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
C.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
D.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
(2020·山东高考·1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育
(2020·全国Ⅰ卷高考·32)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2020·全国Ⅱ卷高考·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2020·江苏高考·14)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A.平民权力至上 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实行轮番而治 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2019·江苏高考·14)“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2021·湖南高考·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 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2018·浙江高考·17)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构建农业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起源的关系示意图。
2.掌握各文明地区的文明成就和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对文明多元特征的影响。
3.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掌握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深刻认识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使不同文明区域相互连接,催生了一系列奴隶制大帝国的兴起
经济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受地理环境影响,古代世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河(农耕)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不同文明区域有直接或间接的经贸往来
思想 古代各个文明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辉煌的文化成就,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文化交流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构建农业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起源的关系示意图。
2.掌握各文明地区的文明成就和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对文明多元特征的影响。
3.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掌握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深刻认识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对照学习目标 加强记忆理解
1.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构建农业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起源的关系示意图。
2.掌握各文明地区的文明成就和特点,认识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对文明多元特征的影响。
3.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掌握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深刻认识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