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时 工业革命 课件(共37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9课时 工业革命 课件(共37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5 15: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大步迈进
工业文明的确立和纵深发展
必修教材下册的大主题设计
大单元一
大单元二
大单元三
危机下现代文明模式新变化
大单元四
当代世界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大单元伍
统筹规划 紧扣主题
大单元三
“风景这边独‘好’”
工业文明的确立和纵深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断形成
资本主义代议制全球范围内的初步确立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不断形成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世界近(现)代化文明内涵的不断丰富
第十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
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构建 时空观念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形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高涨。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
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①16—20世纪,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②殖民扩张为西方列强提供了广阔的原料供应地、海外市场和投资市场,它们通过剥削、掠夺等方式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并进一步健全了它们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对世界统治的确立,出现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④与此同时,殖民掠夺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进一步激化了西方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为世界和平埋下了隐患。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达到顶峰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这些运动大多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强烈愿望。
②尽管这些民族独立运动多以失败告终,但它们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为后来最终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基础。
第29课时 工业革命
第十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概念解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
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力: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生产关系:引发如工厂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核心动力:技术变革;
社会影响:引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变迁。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掌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代表性成就和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深度分析比较。
2.能够从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国际分工与世界格局等多个角度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掌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代表性成就和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深度分析比较。
2.能够从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国际分工与世界格局等多个角度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学案 自主梳理知识
主题: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工业革命率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背景
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产物;
②直接原因:手工工场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原因
2、工业革命概况
序幕拉开 技术革新
“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发明创造的出现,棉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正式开始 机器发明
在市场的需求刺激下,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正式开始
管理方式 工厂出现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动力革命 蒸汽机的改进
①改进: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
1785年,经过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②意义:催生交通工具的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完成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扩展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
链接1: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与特点
类别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棉纺织业 1765 哈格里夫斯 英国 手摇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79 克隆普顿 英国 骡机
1785 卡特莱特 英国 水力织布机
动力 1690 巴本 法国 活塞
1696 塞维利 英国 蒸汽抽水机
1705 纽可门 英国 大气活塞式蒸汽机
1769 瓦特 英国 单动式蒸汽机
1782 瓦特 英国 联动式蒸汽机
交通运输 1807 富尔顿 美国 汽船
1814 史蒂芬孙 英国 蒸汽火车
链接2:蒸汽机改进的重大历史意义
◎瓦特
1、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蒸汽动力的出现,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有利于机器的普及和应用;
3、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催生了工业城市出现,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4、动力技术的革新,也了带来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政治前提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与巩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科技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1、背景
(1)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2)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3)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进程各具特色。
2.特点
3、主要成就
(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3)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获得发展。
(4)炼钢等旧产业部门通过新技术改造,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各国经济空前繁荣。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大工厂制度,科学化管理;垄断组织,生产进一步集中。
3.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力量开始发展。
4.城市化进程: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多。
5.社会生活:商品丰富,生活改善;休闲娱乐等活动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提升文化水平;女性地位提升。
6.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7.世界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链接1: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发展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
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时期 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
生产特点 手工劳动 机器生产 以科技为先导,以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规模 较小 较大(中小企业) 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大企业)
相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运动,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内战和英国、俄国等国的改革,这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2、民族主义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如1848年欧洲革命,德、意的统一王朝战争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振兴与进步。
3、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并逐渐走向了国际合作,如第一国际等。
链接2:工业革命影响下出现的三股进步潮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包括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
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阶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影响
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殖民扩张 商业资本 欧洲殖民侵略、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扩展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私人垄断资本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形成影响:
(1)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殖民等方式获得充足原料及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被殖民地区的财富、劳动力、资源被大肆掠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另一方面,被殖民地区原有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新的经济因素不断发展壮大,促成被殖民地区向近代社会转型。
(3)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这一影响在非洲、大洋洲、美洲尤为明显。
(4)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链接: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
2、从道德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与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总结1: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简版)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
成就 蒸汽机、火车、汽船等(“蒸汽时代”) 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电话等(“电气时代”)
经济结构 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业) 以重工业为主(如电力、石油、化工等)
发展进程 从英国开始,拓展到多国 多国同时进行,美德最为突出
发明来源 技工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 近代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中小企业) 垄断组织
(大企业,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
侵华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以资本输出为主
(在华设厂、对华贷款、掠夺矿产资源等)
《被垄断组织操控额美国参议院》
《标准石油托拉斯》
垄断组织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总结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详版)
比较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后期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交通工具 汽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机
主要发明 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顿发明汽船、斯蒂芬森发明火车 爱迪生发明电灯、卡尔·本茨发明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动力能源 改进的蒸汽机 发电机和电动机
比较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 技术发明大多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重要的新机器和新方法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发展缓慢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的是美国和德国。
后起国家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较快
影响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地位 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变、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比较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对象。列强通过一系列的侵略活动,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等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掌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代表性成就和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深度分析比较。
2.能够从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国际分工与世界格局等多个角度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
下表为美国工业发展情况简表。结合所学与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①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②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③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全国工业复兴法》实施效果显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时间 生铁 钢 煤 石油 轻重工业比重
1860年 84万吨 1.2万吨 1820万吨 50万桶 2.4︰1
1900年 1401万吨 1035万吨 2.4亿吨 6362万桶 1.2︰1
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D.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掌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代表性成就和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深度分析比较。
2.能够从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国际分工与世界格局等多个角度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文明下的社会发展(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治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思想 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掌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代表性成就和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深度分析比较。
2.能够从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国际分工与世界格局等多个角度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照学习目标 加强记忆理解
1.掌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代表性成就和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深度分析比较。
2.能够从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国际分工与世界格局等多个角度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