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34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919年
意大利成立法西斯政党
1920年
1921年
1929年
1931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2年
1月
1945年
9月
德国纳粹党成立
日本法西斯运动开始
经济大危机
九一八事变
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
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七七事变
德国吞并奥地利
《慕尼黑协定》签订
德国突袭波兰
世界法西斯同盟建立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重要战役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联合国的创立及影响,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群体贡献的理解,尤其是体现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雅尔塔体系,正确理解20世纪国际秩序的变化。
3.通过学习,自觉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历史使命。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重要战役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联合国的创立及影响,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群体贡献的理解,尤其是体现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雅尔塔体系,正确理解20世纪国际秩序的变化。
3.通过学习,自觉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历史使命。
根据学案 自主梳理知识
主题:战争冲击下国际秩序的再次调整
法西斯本义
法西斯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为“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束棒捆在一起表示个体服从集体,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罗马帝国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形成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亚洲(日本) 欧洲(德国、意大利)
背景 ①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③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①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③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④纳粹党煽动。
亚洲(日本) 欧洲(德国、意大利)
过程 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以广田弘毅组阁为标志 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意、德、日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轴心国集团。
影响 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疯狂侵略扩张
3.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概念] 绥靖政策是二战前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对侵略行为不加抵制、姑息纵容,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会议
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过程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标志着绥靖政策到达了顶峰
被宰割的捷克斯洛伐克
张伯伦在伦敦机场 鼓吹《慕尼黑协定》
一下飞机,张伯伦就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思考:绥靖政策会造成什么影响?
1、助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作战;
3、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和法国的沦陷是英法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使其打破原来体系束缚的欲望愈加强烈。
②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
③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因孤立少援而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④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⑤苏联的政策: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给德国吃了一颗定心丸。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概况:
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
阶段 主要事件
局部 战争 (1)亚洲: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二战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非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欧洲: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阶段 主要事件
全面 爆发 (1)亚洲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二战在亚洲全面爆发的标志,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中华民族组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战线;
(2)欧洲战场: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3)苏德战争: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全球 阶段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
(2)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转折 阶段 (1)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3)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大战 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链接:二战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5日,英法防线在德国攻势下崩溃后,在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使英法撤出了大量的部队,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
不列颠之战
1940年至1941年 纳粹德国 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失败后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4日,美国海军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的攻击,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
1942年10月, 德国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蒙哥马利统领的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的战役,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进行的决定性战役,是苏德战场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德军在苏德战场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防御和退却。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霸王行动为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
3.影响:
(1)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也受到严重消耗。
(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对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4.教训和经验
(1)教训:
对侵略和扩张不能纵容,和平需要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2)经验
各国联合,加强合作,求得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
国际合作共赢是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途径。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习近平在
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和平维系,道阻且长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雅尔塔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会议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成立联合国
建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
性质: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大国一致”,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打结的手枪
铸剑为犁
联合国徽标
评价 积极 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
局限 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国际格局 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同点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参与国 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
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同点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链接1:比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链接2: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协调关系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国际格局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基础 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相同点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会议 时间 主要背景 内 容
开罗 会议 1943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
德黑兰 会议 1943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雅尔塔 会议 1945年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苏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 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对日作战。
波茨坦 会议 1945年 7月 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向日本进逼,中国战场开始反攻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链接:二战中四次重要国际会议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重要战役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联合国的创立及影响,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群体贡献的理解,尤其是体现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雅尔塔体系,正确理解20世纪国际秩序的变化。
3.通过学习,自觉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历史使命。
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右图所示漫画《屠龙者》以战火中的伦敦城为背景,丘吉尔身披战甲,成功斩杀来犯的巨龙。配文为:“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该画作( )
A.充满了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期待
B.表达了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
C.肯定了英国赢得阿拉曼战役的重大意义
D.称赞了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的《大西洋宪章》
右图是发表于1941年12月29日的漫画《活力少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画家将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大西洋宪章》翌日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
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签
D.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
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右侧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9.4·浙江高考·23)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重要战役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联合国的创立及影响,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群体贡献的理解,尤其是体现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雅尔塔体系,正确理解20世纪国际秩序的变化。
3.通过学习,自觉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政治 苏俄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的状态;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法西斯专政建立。
经济 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机制。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想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根据课标 具化学习目标
▲ 必备知识 选必融合固基础
▲ 聚焦高考 深度学习再升华
▲ 宏观把握 总结特征汇整体
▲ 对照目标 强化记忆升理解
1.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重要战役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联合国的创立及影响,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群体贡献的理解,尤其是体现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雅尔塔体系,正确理解20世纪国际秩序的变化。
3.通过学习,自觉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历史使命。
1.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重要战役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联合国的创立及影响,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群体贡献的理解,尤其是体现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雅尔塔体系,正确理解20世纪国际秩序的变化。
3.通过学习,自觉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的历史使命。
对照学习目标 加强记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