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击瓮”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击瓮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击瓮”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学PPT 字词卡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持、跌”2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一、对比导入,初识文言文
1.出示搜集的资料《司马光》白话课文故事,引导学生概述材料中文章的内容。
师:同学们,课下搜集的以前的课文《司马光》你们读了吗?它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2.出示同名文《司马光》,发现两篇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认识文言文。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章,它的名字也叫《司马光》。看看和刚才我们读过的那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字多一个字少。
生:一篇课文长,一篇课文短。
师:除了字数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文言文。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字少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里藏着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司马光》。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设计意图: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学会文言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需要,更是他们将来了解历史,学习古典书籍,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由于文言文离现在的小学生年代久远,他们平时接触的几乎都是现代白话文,所以学习理解难度较大。本环节用白话文做铺垫,然后让学生在回忆白话故事内容之后出示文言文进行比对,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文言文字少意丰,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3.板书课题,认识复姓。
师:齐读课题。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你还知道哪些复姓?生: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师:中国的姓氏也是一种文化。
4.知识复查,了解司马光,说说对司马光的初步印象。
师:司马光何许人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司马光(1019—1086),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看了这些介绍,你觉得司马光怎么样?
生:很厉害,很了不起。
师:今天这篇文言文又为我们介绍了他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中。
设计意图: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本环节通过对主人公的生平加以了解,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阅读期待:司马光何许人也?本课短短几十个字会作何描述?
二、兴趣引路,把古文读好
1.师:文言文也叫古文,因为它篇幅短小,所以也叫小古文。那么,怎样学习一篇小古文呢?这节课我们应该:
(1)把古文读好
(2)把古文读懂
(3)把古文讲明白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点把控掌握运用,体现学习的循序渐进。
2.扫清文字障碍。
(1)初读正音。关注红色生字与标蓝字体。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师:要想把一篇古文学好,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拦路虎。自己读自己的。生:出声试读。师:你有没有发现老师标红的字体是?对,我们本课的生字,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师:这里面有没有别的颜色的字生:还有一个蓝色的字体师:它是?生:它是多音字。师:你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生:méi,没有
(2)生字迁移。
师:生字你学会了吗?生字换个地方还认识那才叫真认识。生:手持木棒师:什么意思呢?(与主持意思不同,“持”就是“拿”,借助动作理解字意)永不言弃 (组词理解识记)师:读准确生:普天之下皆朋友师:遇到有新鲜感的词语我们要多读两遍。皆是什么意思?生:全,都师:一起读生:从哪里跌倒还从哪里爬起来师:怎么记住“跌”生:一个失加一个提足旁。师:(一失足就跌倒)一起读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量少,在指导识记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要关注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一个生字在本课认识了换个地方还认识才叫真认识。
3.把古文读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师:孩子们,要想把古文读好,光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清节奏。请同学们边听老师范读边划出节奏,和学习古诗划节奏的方法一样。师范读,生划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师:你画好了吗?请你对照,看看你画对了没有。汇报交流,划(画)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划(画)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好停顿读清节奏。跟着老师一起读。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跟着老师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与节奏。师领读。
(2)自己品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与节奏。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正音。谁来读一读?师:“瓮”这个字读?Wènɡ。范读。它是后鼻韵母。再读。你们会读了吗?小古文要想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与节奏。我们一起来。
(4)齐读。
(5)男生女生合作读,红蓝字体交换读两次。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好了停顿与节奏,我们怎样才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呢?看来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家。我们可以把语速放慢。男生读蓝色字体,女生读红色字体。再来:女生读蓝色字体,男生读红色字体。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7)读出古韵。在古时候呀,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的文言文你还能读好吗?生齐读。体验古味去掉标点读品读古语放慢语速读入情入境摇头晃脑读掌声送给棒棒的自己。看来你们都是用心学习的孩子。我们第一次见文言文,你们都能学的这么好。
(8)读好古版本。师:孩子们,在古时候,文言文是由右及左、从上至下读的。女生来试一试。由右及左、从上至下读
(9)熟读成诵。
师:古色古韵,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想把古韵读得更足一些,我们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镂空填空读,这样你还能读好吗?这样呢?提示首句读如果只提供开头两个字呢?你真的能够背下来了吗?谁来试一试?从你们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旨在完成文言文教学的保底任务“抓朗读,读通顺、读流利、读好停顿”。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教师的范读、领读到去掉节奏符号、标点符号男女生比赛读、学着古人一列一列竖着从右向左读,放声读,摇头晃脑品味古韵等不同形式的读,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最后的强记补白、提示首句、提示文章开头两个字背诵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熟读可以成诵”。
师:要想把小古文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与节奏,还要把语速放慢把古韵读得更美一点。
三、深入探究,把古文读懂
1.带着问题默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圈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他们分别指谁?
师:学习一篇小古文,光把古文读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把古文读懂。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圆圈圈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他们分别指谁?在学习单上做第二题。生做学习单。
(1)交流文中出现的人物:群儿一儿众光儿
师:谁来说说你划出了几个人物。分别是?(指名答)
(2)探究三个带“儿”的人物指谁。
师:这里面有三个带“儿”的人物分别指谁?(指名答)学习就是这样,越是不会越要敢于站起来展示自己。让自己在被老师点拨的过程被同学鼓励的过程当中学会。
(3)探究“众”与“光”指谁。
师:这里的“众”指的是谁?(指名答)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光”又指的是谁呢?大家一起说。司马光。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
2.温故知新:以前我们是怎样读懂一首古诗的?遇到难懂的词语或诗句是怎样解决的?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问题?以前我们是怎样读懂一首古诗的?遇到难懂的词语或诗句是怎样解决的?
生:联系上下文。
生:借助注释。
师: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查阅资料。
师:这也是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问老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时候,先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目的在于复习旧课的知识,以理解新课的同类知识,触类旁通。
(1)借助注释理解“庭 ”,组现代词理解“戏”,连起来说一说“群儿戏于庭”的意思。
师:你们说的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今天我们就先用借助注释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来看第一句。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庭”指的是庭院。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
师:“戏”你用的是“嬉戏”。我们还可以把“戏”理解成“玩耍”或“游戏”。古时候有些字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的字意是相通的。给它组一个现代的词语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意。把一个字一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一句话的意思。“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如果老师想说“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读书”怎么表达?”“一群鱼儿在水里嬉戏”呢?“一群鸟儿在林中歌唱”?迁移方法说一说“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读书”“一群鱼儿在水里嬉戏”“一群鸟儿在林中歌唱”用文言文怎么说,进一步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感受文言文的“趣”之所在。师:小古文学起来难吗?愿意学习小古文吗?有意思吗?师:简单几个字就把一句话表达清了。看来,简单的难不倒你,我们再来一句难的。“光持石击瓮破之”。预习的时候,老师提醒过你要关注注释“持”的意思。
设计意图:为了打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学习的通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环节让学生进行了文言知识迁移运用。
(2)读读注释“瓮”的意思,借助插图认识“瓮”,对比了解“缸”与“瓮”的区别,注释与插图结合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的意思。
生: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瓮。
师:后面还有“破之”。
生: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瓮,瓮破了。
师:瓮是什么意思?注释告诉我们,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光看注释我们还不知道“瓮”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插图理解。
师:看到“瓮”了没有?它是“口小肚大的陶器”。那这个呢?生:它是缸。
师:它和瓮的区别在于?一个口大肚小一个口小肚大。借助插图我们还可以理解这篇文言文中的哪一句?
生:水迸儿得活。
师:迸是什么意思?涌出。光看注释我们不大理解什么是涌出,看了插图我们可以说是“流出”,还可以说是?水怎样流出?看插图。“水一下子流出。”
(3)六人小组合作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一句。
师:老师把最简单的和最难的都给你解决了,其他的句子你能读懂吗?请大家六人小组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
(4)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读懂的句子,师生相互启发文意。师: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一句。生汇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因为文言文距离学生现代的生活较为久远,所以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为了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理解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本环节从了解文中人物分别指谁开始,结合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逐步读懂文言文并学会迁移运用,通过语言迁移习得方法,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四、乘胜追击,把古文讲明白
学习古文,最大的成功就是把古文讲成别人能听懂的故事。
1.同桌互讲:给同桌讲一讲这篇小古文。
师:古文读好读懂还不够,要会讲,讲成别人能听懂的故事。下面,请你给同桌讲一讲这篇小古文。
师:学习就是一场你追我赶的奔跑,如果你暂时落后了,不要怕,只要你认真倾听善于思考,课下再进行辛勤的复习,你一定可以很快赶上来的。下面,谁愿意把这篇小古文讲给大家听。注意老师的要求:讲成别人能听懂的能听明白的故事。
2.代表汇报:把这篇小古文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把古文讲成别人能听懂的故事过程中加深理解文言文内容,再次感受文言文的“趣”之所在。
生:指名答。
师:这就叫把文言文讲成能够让别人听明白的故事。
五、总结学法,掌握一类字“持”“跌”的写法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师:这篇文言文我们光会读明白它的意思会讲下来还不够,如果我们能够写下来是不是更美?所以,我们要把文中出现的生字会写。“跌”和“持”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漂亮呢?我们拿到一个要写的字,我们要一看结构,二瞧字形,三观重要笔画,四察占位。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属于左窄右宽型的。“持”三横有长有短,哪一横最长?“跌”要注意笔画的避让。
生:书空写两个字的笔顺。试着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师:提足旁的足要写漂亮。提笔就是练字时,注意你的坐姿。评学生的写字。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初步了解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2.写字指导。出示生字“持”“跌”,进行书写指导:一看结构,二瞧字形,三观重要笔画,四察占位。强调:提笔就是练字时。
3.书写评价。同桌互评 小组推优 班级展评
设计意图: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作业布置
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设计意图:真正的学会是能把课堂上掌握的内容分享给家人,这样既是能力的迁移又是兴趣的传递,课堂成就的家庭再现可以让学生变得自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庭、登”等5个字,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要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
教学难点:
1.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要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一、复习回顾,发现奥秘
1.背诵小古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讲述小古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阅读比对。出示两篇同名文《司马光》,在上节课发现文言文字少意丰的基础上再次进行阅读比对。
4.发现小古文的奥秘。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发现文言文与其他课文语言上的不同:
(1)文言文语言精炼简洁
(2)文言文的概括能力强
(3)文言文读起来动听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加深对故事情节的了解。通过阅读比对,发现小古文的奥秘所在,从而爱上古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白;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击瓮的故事。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入情入境到位,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跌-没”:司马光:“持-击-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人都掉水里去了,你怕吗?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
司马光12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司马池到外地上任,途径陕西,路过秦岭。在经过一个栈道的时候,遇见一条巨蟒,父亲和仆人都非常害怕,不敢上前。这时司马光临危不惧,手持利剑上前,一剑扎进巨蟒的尾巴,巨蟒疼得浑身一震,翻滚到了栈道下深不可测的谷底。
交流感悟: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
设计意图: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透过主角互换,体会当时小朋友们的慌乱,通过司马光和其他孩子做法的对比,从而更深地体会人物身上的品质。
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交流: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讲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静结合,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司”“庭”“登”“众”“弃”,学生观察总结后师范写,边范写边重复写字要点:“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最后一横要托起上面的笔画。“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写字指导。生端正坐姿规范书写,师巡查学生书写情况,并适时指导纠正学生坐姿及写字习惯。
3.书写评价。同桌互评 小组推优 班级展评 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整节课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静下心写字也是调控课堂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史·司马光传》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设计意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多方位挖掘人物品质,对学生起到指引作用,并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