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1、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其诗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其人有“诗圣”之誉。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8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2、写作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3.文体知识
《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2.听读名家朗诵,把握诗歌节奏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再读诗歌,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悲(“悲”如何体现,走进文本逐步分析)
四、研读文本
(一)前两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1)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2)意象特点
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哀猿: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清渚
白沙: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飞鸟: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以鸟自况,孤独无依。
落木:落木即落叶。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长江: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人之渺小!
小结:
诗的前两联写景:登高俯仰所见所闻。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渚),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营造了凄清、苍凉、雄浑、壮阔的意境。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二)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请结合诗句分析。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① “万里”: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空间)
② “悲秋”:肃杀秋季,给人萧瑟凄凉之感。
③ “作客”:客居他乡,旅途飘零。
④ “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颠沛流离。
⑤ “百年”:人到暮年,一事无成。(时间)
⑥ “多病”:百病缠身,身心折磨。
⑦ “登台”:登台眺望,满目萧然。
⑧ “独”:独自登台,无人陪同。
八层合一,层层递进,对偶工整,却处处悲辛落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小组讨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小结:这首诗的诗眼是“悲”,是诗人沉痛而又复 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四)这首诗对仗工整,被前人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结合诗句分析此诗是如何对仗的?
本诗对仗工整,从首联到尾联都是对仗的。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如上句"风急天高"对下句"渚清沙白",上句"猿啸哀"对下句"鸟飞回",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风”对“天”,“急”对“高”;下句“渚”对“沙”,“清”对“白”,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对“百年”,“秋”对“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尾联, "艰难苦恨"对"潦倒新停","繁霜鬓"对"浊酒杯"。 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 “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所以被明代胡应麟称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五、整体小结
1、本诗的诗眼是“悲”, 诗人的悲包含了三层:
自然之悲
身世之悲
国难之悲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朗读
现在请大家再次齐读《登高》,体会诗人那种沉郁而不得宣泄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七、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自然之悲
身世之悲
国难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