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6 08: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导 言
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
级革命的第一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党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这个问题上,苏俄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进行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
的经验和教训。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堂合作探究一1.对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是怎样设想的? 2.列宁为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先后设计了两种方案,实施了两种政策。这两种政策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918—1921)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三年
国内战争时期⑶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⑴ ?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⑵ 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形势严峻战时共产主义实行的背景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普遍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1918—1920年,苏维埃国家进行了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表格,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评价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2.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思考: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依然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呢?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 A知识巩固训练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A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材料一:……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1921—1928)二、新经济政策根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战后需要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解除工业国有化
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国家资本主义标志: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课堂合作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相互关系? 2.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结合内容加以说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成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然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苏维埃政权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基础。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内容比较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
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两种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稳定了形势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过早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1922 苏联建立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B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接班人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一五”计划——农业国变工业国“二五”计划——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视指令性计划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准则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 材料1: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苏联工业化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当时的苏联人很少有家用电器,为什么? 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读读想想 ★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和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作用(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外敌视合作探究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启 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列宁斯

林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体1991年12月21日课堂总结1917年11月7日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B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 “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