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4 19:3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指出:“若让鸦片流毒于天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表明了林则徐主张 ( )
A. 利用鸦片增加税收 B. 严禁鸦片
C. 缓和与英国关系 D. 反对禁烟
2. “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是中国政府在扫除毒品中的响亮口号。181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虎门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勇气。他就是( )
A. 左宗棠 B. 魏源 C. 林则徐 D. 邓世昌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4.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马关条约》 B. 《辛丑条约》
C. 《南京条约》 D. 《北京条约》
5. 如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 部分内容,该谕旨颁发于
A. 虎门销烟期间 B. 鸦片战争期间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6.1987年,联合国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陈化成吴淞抗英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左宝贵平壤御敌
7.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国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B.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8. 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 B.大力发展教育,更新传统文化
C.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 D.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9.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下列人物身上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是 ①林则徐 ②关天培 ③陈化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
10.2022年是看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我国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并烧毁了世界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殖民强盗是( )
A. 八国联军 B. 德法联军 C. 英法联军 D. 美俄联军
12. 英国人安德鲁 翰德森说:“中国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
C. 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
D. 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13. 1856年,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 ( )
A. 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报复
B.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 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 镇压义和团运动
14.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轨迹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
A. 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B. 定都天京、天京事变
C. 永安建制、天京事变 D. 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15.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处废墟(下图)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破产 C.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 火烧圆明园
16. 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中英《南京条约》 B. 中俄《瑷珲条约》
C. 中俄《北京条约》 D. 中俄《尼布楚条约》
17.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 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A.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8. 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俄国
19.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损害了中国的
A. 领土主权 B. 司法主权 C. 关税自主权 D. 内河航运权
20. 中国近代历史上,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动手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4)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5)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作为火烧圆明园的见证者,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有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英国侵略的深入,18世纪,英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邪恶战胜了正义,公理遭到了践踏,自卫者受到镇压,使邪者笑,善者哭!”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可以判断,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约的哪些内容最能体现侵略者的目的?它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材料显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材料三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 “这一个世纪” 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获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促使中国革命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1-5BCACB 6-10ADDCA 11-15CDCCD 16-20BDDCA
21.(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 清政府。帮凶。
(3)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相近的说法都可以)
(5)略(一是揭露列强的暴行,再就是从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2.(1)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 不是。 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综合国力落后。(或以清政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先进的资本主义)。 ①落后就要挨打;②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言之有理即可)。
23.(1)鸦片战争
含义: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2)评价:列强侵华打开了中国大门;引起了中国人思想解放,中国人开始了抗争和探索
(3)事件: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变化:促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