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12题)
1.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先加稀盐酸除去,再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
B.某溶液中滴加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
C.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
D.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2.下列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与现象 结论
A 在Cu和稀硫酸中滴加溶液,铜继续溶解 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B 电解含、的硝酸盐溶液,优先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性:
C 在浊液中滴加溶液生成粉红色沉淀
D 测定浓度相同的、NaCN溶液pH,后者较大
A.A B.B C.C D.D
3.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用的溶液和的盐酸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是弱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浓硫酸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中含有
C 向某钾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钾盐为或
D 向浓度均为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出现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4.设NA为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1 mol·L-1 NaClO溶液中含有阴离子的数目小于NA
B.Na2O2与足量的CO2反应生成1 mol O2,转移电子数目为2NA
C.密闭容器中1 mol H2(g)与1 mol I2(g)反应制备HI(g),生成2NA个H—I键
D.标准状况下,33.6 L氟化氢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1.5NA
5.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装置、操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制取无水MgCl2 测定KMnO4溶液的pH 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热的测定
A.A B.B C.C D.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盐酸所需氢氧化钠多于醋酸
B.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强
C.将NaOH溶液和氨水各稀释一倍,两者的OH- 浓度 均减小到原来的
D.物质的量相同的磷酸钠溶液和磷酸溶液中所含的PO量相同
7.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Mg2+和Cu2+共存的溶液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相同温度下,溶度积常数: Ksp[Mg(OH)2]B 常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等体积1mol·L 1CH3COONH4溶液和0.1mol·L 1CH3COONH4溶液的pH 测得pH都等于7 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 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 0.01mol·L 1 KMnO4溶液和4mL 0.1mol·L 1 KMnO4溶液,再分别通入足量SO2,分别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0.1mol·L 1 KMnO4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更短 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D 往烧杯中加入约20g研细的Ba(OH)2·8H2O晶体和10gNH4Cl晶体,并将烧杯放在滴有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烧杯底部结冰,与玻璃片粘在一起 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A.A B.B C.C D.D
8.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已知CrO5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6,则13.2g克CrO5分子中存在过氧键的数目为0.2NA
B.常温下,1L0.1mol·L-1HF(Ka=8.1×10-4)溶液中所含H+的数目约为9.0×10-3NA
C.分别向含0.1mol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足量锌粉和铜粉,转移的电子数目均为0.1NA
D.7.2gCaO2和CaS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为0.2NA
9.谷氨酸()的解离反应式:
向10.000.1000谷氨酸溶液中通入或加入固体,所得溶液随加入酸或碱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水的电离程度:b点点
C.d点存在关系:
D.当谷氨酸所带净电荷为0(即与数目相等)时,溶液为3.22
10.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和Z位于同一主族,Y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中最大的,由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M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B.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C.、均为漂白剂,但两者漂白原理不同
D.由X、Y、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不可能呈碱性
11.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和的性质。
实验1: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测得pH约为8
实验2: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3:向溶液中通入足量,测得pH约为5
实验4:向溶液中滴加新制饱和氯水,氯水颜色褪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1可以得出:
B.实验2中两溶液混合时有:
C.实验3所得溶液中存在:(溶液中的含碳微粒忽略不计)
D.实验4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2.已知pOH=-lgc(OH-)。初始温度20℃时,向20mL0.1mol·L-1氨水中滴加0.05mol·L-1的稀硫酸,测得混合溶液的温度T、pOH随加入稀硫酸体积V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三点对应NH的水解平衡常数:Kh(c)>Kh(b)>Kh(a)
B.a点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水<(OH-)=0.001mol·L-1
C.图中x=7,b点溶液中,c(NH)>2c(SO)
D.若V3=40,则c点对应溶液中c(H+)=c(OH-)+c(NH)+2c(NH3·H2O)
二、填空题(共8题)
13.含有弱酸HA和其钠盐NaA的混合溶液,在化学上用作缓冲溶液。当向其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时,溶液的酸碱性变化不大。回答下列问题:
(1)将该溶液两等分,向其中加入少量盐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另一份加入少量KOH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现将0.04mol·L-1HA溶液和0.02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缓冲溶液。
①若HA为HCN,该缓冲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c(Na+) c(CN-)。(填“<”“=”或“>”);
②若HA为CH3COOH,该缓冲溶液显酸性。则溶液中所有的离子按浓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3)缓冲溶液一般是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碱所组成,其pH值近似计算公式为:pH = pK酸 + lg [c共轭碱/c酸]。已知:pK酸 = -lgK酸,人体血液中pH正常范围是7.35-7.45,其中所含H2CO3-平衡起到缓冲作用。实测某人血液pH=7.2,c(HCO3-)=2.3×10-2mol/L,且已知血液中的H2CO3的pKa1 = 6.2.则此人血液中的c(H2CO3)= mol/L。医生诊断该病人为酸中毒,需立即进行静脉注射一定剂量指定浓度的 溶液以缓解病情。(填写所选药品的序号)
A.食盐 B.葡萄糖 C.小苏打 D.维生素C
14.(1)写离子方程式
a.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
b.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在上述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拆开写成两个“半反应式”,一个是“氧化反应”式,一个是“还原反应”式。如2Fe3++Cu=2Fe2++Cu2+的拆写结果是:氧化反应为:Cu-2e-=Cu2+;还原反应 为:2Fe3++2e-=2Fe2+。请据此将反应:Fe+4H++NO3-=Fe3++NO↑+2H2O拆写成两个“半反应式”:氧化反应为 ;还原反应为 。
15.某无色气体A中可能含有Cl2、SO2、CO2、HCl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1)将此气体通入氯水后溶液变得无色透明。
(2)将得到的溶液分为两份:①其中一份取出少量在试管中,加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②另一份取出少量加入用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也得到白色沉淀。
试回答:
(1)气体A中肯定含有的气体是 ,理由是 。
(2)气体A中肯定不存在的气体是 ,理由是 。
(3)气体A中不一定存在的气体是 。
16.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常温下CN-的水解常数Kh=1.61×10-5,常温下,含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N与NaCN的混合溶液显 (填“酸”“碱”或“中”)性,c平(CN-) (填“>”“<”或“=”)c平(HCN) 。
(2)取5 mL pH=5的NH4Cl溶液,加水稀释至50 mL,则c平(H+) (填“>”“<”或“=”)10-6 mol·L-1,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已知在室温条件下,pH均为5的H2SO4溶液和NH4Cl溶液,回答下列问题:各取5 mL上述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50 mL,pH较大的是 溶液。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检测,其中两次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检测次数 溶液中检测出的粒子
第①次 K+ Na+ CO SO Cl-
第②次 K+ Na+ Ba2+ Cl- SO
(1)两次检测结果中第 次检测结果不正确。
(2)在检测时,为了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SO、CO和Cl-。
第一步: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溶液(填化学式),其目的是检验CO并将其除去;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第二步:加入过量的 溶液(填化学式),其目的是检验并除去 离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第三步: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 溶液(填化学式),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8.在某温度下,一定体积的冰醋酸(纯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起点时导电能力为0的原因是 。
(2)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处溶液的pH,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比较a、b、c三点的下列数据大小或等量关系。
①pH: ;
②醋酸的电离程度: ;
③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
④a、b、c三点的溶液分别用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
(4)若使c点溶液中增大、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有:① ,② (加入两类不同的物质)。
(5)b点后,随着的降低,下列始终保持增大趋势的是 。
A.B.C.D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配制0.5mol/L稀硫酸溶液480mL,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 mL(保留一位小数)。
(2) 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g/100g水,此时饱和溶液的密度为dg/mL,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
(3)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以下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几种物质:①二氧化碳 ②熔融KCl ③NaHSO4固体 ④铜 ⑤稀硫酸 ⑥蔗糖 ⑦AgCl ⑧Fe(OH)3胶体。
A.其中能导电的是 (填序号,下同)
B.属于电解质的是
C.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D.NaHSO4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
E.某同学向⑧中逐滴加入了稀硫酸,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 ,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0.在分析试剂、医药、电子工业中用途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时,溶液的。
①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
②溶液中 (填“>”“=”或“<”); (填精确计算式,无需计算出结果)。
(2)时,溶液的小于3,分析导致随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
(3)常温时,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得到的溶液与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①图中a、b、c、d四点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 。
②向溶液中滴加溶液从a点到d点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③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稀盐酸引入了,干扰的检验,不能证明含,A错误;
B.也可能含,生成白色沉淀亚硫酸钡,加硝酸被氧化生成硫酸钡,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含,B错误;
C.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固体不一定是,等也有可能,C错误;
D.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氢离子氧化性很弱,不能氧化铜。加入,“”,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铜 ,A错误;
B.离子浓度不确定,不能根据离子被还原顺序判断离子氧化性强弱顺序,B错误;
C.氢氧化镁呈白色,氢氧化钴呈粉红色,由氢氧化镁转化成氢氧化钴,说明氢氧化钴的溶解度小于氢氧化镁,C正确;
D.相同条件下,越弱越水解,阴离子越水解,对应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大。水解常数:,D错误;
故本题选C。
3.C
【详解】A.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说明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浓度比(强酸)小,所以醋酸为弱酸,故A正确;
B.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到空气中的氧气被氧化为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因此原溶液中含有,故B正确;
C.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或与浓盐酸反应生成的氯气,也可能为或与浓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故C错误;
D.与的组成形式相似,则在相同条件下,溶度积越小,越容易生成沉淀,先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可以得出的结论,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B
【详解】A.1 L 1 mol·L-1 NaClO溶液中Na+的个数为NA,由电荷守恒c(Na+)+c(H+)=c(ClO-)+c(OH-)可知,溶液中阴离子个数大于NA个,故A错误;
B.Na2O2与足量的CO2反应生成1 mol O2,氧元素由-1价变为0价,则当生成1 mol氧气时反应转移2NA个电子,故B正确;
C.氢气和碘蒸汽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则反应生成的H—I键小于2NA,故C错误;
D.标准状况下,氟化氢为液体,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33.6 L氟化氢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氟原子的数目,故D错误;
故选B。
5.A
【详解】A.由于MgCl2是一种强酸弱碱盐,MgCl2·6H2O加热过程中发生水解,而HCl能够抑制其水解,且HCl气流能够带走水蒸气,利于其失去结晶水得到无水MgCl2,A符合题意;
B.由于高锰酸钾溶液本身显紫红色,故不能用pH试纸来测量其pH值,B不合题意;
C.题干实验中存在催化剂和温度两个变量,无法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不合题意;
D.铁质环形搅拌棒导热性太强,引起很大的实验误差,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B
【详解】A.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盐酸、醋酸的物质的量相同,则中和需要的NaOH相同,故A错误;
B.导电性与离子浓度、离子电荷有关,溶液浓度未知,则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强,故B正确;
C.NaOH为强碱,一水合氨为弱碱,稀释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则NaOH溶液稀释一倍时OH-浓度减小到原来的,氨水稀释一倍时OH-浓度大于原来的,故C错误;
D.磷酸钠溶液电离产生PO,磷酸第三步电离产生PO,且电离程度很小,则含的PO量前者远大于后者,故D错误;
故选B。
7.D
【详解】A.Mg2+和Cu2+共存的溶液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于Mg2+、Cu2+的浓度相对大小未知,不能得出溶度积常数Ksp[Mg(OH)2]B.盐水解促进水电离,CH3COONH4的浓度越大,水的电离程度越大,故不选B;
C.0.1mol·L 1 KMnO4溶液的浓度大,反应速率更快,但KMnO4的物质的量更多,褪色所需时间更长,故不选C;
D.铵盐和碱反应吸热,反应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就能进行,故选D;
选D。
8.C
【详解】A.中元素的化合价为,根据物质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中1个显价,4个显,故过氧键数目为,A正确;
B.由电离方程式可知溶液中,,则,B正确;
C.向含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足量锌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Zn+2Fe3+=2Fe+3Zn2+,转移电子数目为,C错误;
D.由钙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由钙离子和硫离子构成,两物质的阴阳离子数目比均为,和的混合物中,阴阳离子总数为,D正确;
故选C。
9.D
【详解】A.10.000.1000谷氨酸溶液中n(谷氨酸)=0.1mol/L×10×10-3L=1×10-3mol,则a点溶质为:1:1的,,K1==c(H+)=10-2.19,,A正确;
B.b点溶质为H2A,c点溶质为1:1的HA-、H2A,HA-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电离程度:b点C.d点溶质为NaHA,c点溶质为1:1的NaHA与Na2A,HA- A2-+H+,e点c(A2-)=c(HA-),K3==c(H+)=10-9.67,c点 pH=4.25,c(H2A)=c(HA-),K2=,Kh(HA-)==,Kh(HA-)水解,,C正确;
D.H2A所带正电荷为0,H2A HA-+H+,K2=10-4.25,c(H+)= ,pH=2.625,D错误;
故选:D。
10.D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和Z位于同一主族,由化合物M结构可知,X能形成2个共价键、Z能形成6个共价键,说明X、Z最外层有6个电子,则X为O元素,Z为S元素;Y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中最大,则Y为Na元素;由原子序数可知,W为Cl元素。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硫原子的原子半径大于氯原子,故A正确;
B.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硫化氢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水分子间作用力强于硫化氢,沸点高于硫化氢,故B正确;
C.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质被氧化而漂白褪色,二氧化硫能与有机色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而漂白褪色,两者漂白原理不相同,故C正确;
D.钠、硫、氧三种元素形成的亚硫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
故选D。
11.C
【详解】A.溶液显碱性,说明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小于其水解程度,即,选项A错误;
B.两溶液混合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选项B错误;
C.向溶液中通入足量会生成,根据电荷守恒,,其中,故,选项C正确;
D.氯气和亚硫酸氢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2.D
【详解】A.升高温度能促进NH的水解,水解平衡常数增大,由题图可知,温度T(b)>T(a)>T(c),则a、b、c三点对应NH的水解平衡常数:Kh(b)>Kh(a)>Kh(c),A项错误;
B.a点溶液的pOH==3,c(OH-)=0.001mol.·L-1,pH=11,溶液的溶质为NH3·H2O和(NH4)2SO4,NH3·H2O过量且抑制水的电离,水电离产生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11mol·L-1,故水电离产生的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11mol·L-1,B项错误;
C.根据电荷平衡,在b点c(NH)+c(H+)=2c(SO)+c(OH-),b点时温度高于25°C,故Kw>10-14,当c(OH-)=10-7时,c(H+)>c(OH-),C项错误;
D.c点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体积为40mL,则原氨水中的NH3·H2O和加入的稀硫酸中的H2SO4的物质的量相等,溶液的溶质是H2SO4和(NH4)2SO4,根据电荷守恒:c(NH)+c(H+)=2c(SO)+c(OH-),物料守恒:c(NH3·H2O)+c(NH)=c(SO),可得:c(H+)=c(OH-)+c(NH)+2c(NH3·H2O),D项正确;
答案选D。
13. A-+H+=HA HA+OH-=H2O+A- > c(CH3COO-)>c(Na+)>c(H+)>c(OH-) 2.3×10-3 C
【详解】(1)该缓冲溶液中的成分为Na+、A-、HA,加入盐酸后,H+与A-不共存,反应为H++A-=HA,加入KOH后,OH-与HA不共存,反应为:OH-+HA=A-+H2O;
(2)①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CN-)+c(OH-),该溶液显碱性,有c(OH-)>c(H+),所以c(Na+)>c(CN-);
②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该溶液显酸性,有c(OH-)c(Na+)>c(H+)>c(OH-);
(3) 由pH = pK酸 + lg [c共轭碱/c酸]知,带入数据有,解得;
酸中毒需要使用弱碱性药物治疗,食盐即生理盐水,与葡萄糖都是中性的,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只有小苏打的水溶液呈弱碱性,所以应选择C。
14.
【详解】试题分析:(1)氢氧化铝不能被氨水溶解,则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碳酸钙难溶,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
(2)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时生成硫酸钡、硫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OH-=BaSO4↓+2H2O ;在上述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此时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
(3)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拆开写成两个“半反应式”,一个是“氧化反应”式,一个是“还原反应”式。如2Fe3++Cu=2Fe2++Cu2+的拆写结果是:氧化反应为:Cu-2e-=Cu2+;还原反应 为:2Fe3++2e-=2Fe2+。请据此将反应Fe+4H++NO3-=Fe3++NO↑+2H2O中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为Fe-3e-=Fe3+;硝酸根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还原反应为4H++NO3-+3e-=NO↑+2H2O。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5. SO2 气体通入氯水后溶液变得无色透明,且加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Cl2 Cl2为黄绿色气体 CO2、HCl
【详解】(1)①SO2气体通入氯水后溶液变得无色透明,且加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实验说明一定含SO2,故答案为:SO2;气体通入氯水后溶液变得无色透明,且加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2)无色气体说明一定不含Cl2,因为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故答案为:Cl2;Cl2为黄绿色气体;
(3)②另一份取出少量加入用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也得到白色沉淀。实验说明含Cl ,但氯水也中含Cl ,不确定是否含HCl,同时二氧化碳也不能通过上述实验确定,故答案为:CO2、HCl。
16.(1) 碱 <
(2) > 减小
(3)H2SO4
【详解】(1)易知Ka(HCN)·Kh(CN-)=Kw,得Ka(HCN)= Kw/ Kh(CN-)< Kh(CN-),即同浓度下的HCN与CN-,CN-水解程度大于HCN电离程度,CN-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故含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N与NaCN的混合溶液显碱性,因此c平(CN-) (2)pH=5的NH4Cl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促进NH4Cl溶液的水解,产生更多的氢离子,故加水稀释至50 mL,则c平(H+) >10-6 mol·L-1。由于,加水稀释过程中,铵根离子物质的量减少,氢离子物质的量增加,故减小,因此减小。
(3)pH为5的H2SO4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无法继续电离出氢离子,而pH为5的NH4Cl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继续水解得到氢离子,故稀释相同倍数后的两种溶液, NH4Cl溶液酸性更强,pH更小,故pH较大的是H2SO4溶液。
17. ② HNO3 2H++CO=CO2↑+H2O Ba(NO3)2 SO Ba2++SO=BaSO4↓ AgNO3 Ag++Cl-=AgCl↓
【分析】
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SO、CO和Cl-时,CO能与Ba2+和Ag+反应,会干扰SO和Cl-的检验,SO能与 Ag+反应,会干扰Cl-的检验,则为了避免干扰,应先检验CO,再检验SO,最后检验Cl-。
【详解】
(1)第②次溶液中检测出的粒子中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检测结果不正确,故答案为:②;
(2)由分析可知,第一步应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检验CO并将其除去,检验并除去的反应为稀硝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CO2↑+H2O;第二步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检验SO并将其除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BaSO4↓;第三步的操作为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的反应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故答案为:HNO3;2H++CO=CO2↑+H2O;SO;Ba2++SO=BaSO4↓;AgNO3;Ag++Cl-=AgCl↓。
18. 冰醋酸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 偏小 加NaOH固体(合理即可,下同) 加固体 BD
【详解】(1)冰醋酸(纯醋酸)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冰醋酸不导电,起点时导电能力为0;
(2)据图可知,将a处醋酸稀释,氢离子浓度增大,所以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处溶液的pH,测量结果偏小;
(3)①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越强,氢离子浓度越大,pH越小,则a、b、c三点溶液的pH的大小关系为;
②溶液越稀,越促进醋酸电离,醋酸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③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电离平衡常数不变,所以a、b、c三点的电离平衡常数相等;
④a、b、c三点醋酸浓度不同,但所含醋酸分子和氢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与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相同;
(4)若使c点溶液中的增大,可以采用升高温度、加入含有醋酸根离子的固体可溶性盐、加入固体碱或加入和氢离子反应的固体物质;使减小,可以加固体碱或加入和氢离子反应的固体物质等,综合考虑,可以加入NaOH固体、固体等;
(5)A.b点后,溶液的体积增大,氢离子的浓度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弱电解质溶液越稀,弱电解质电离程度越大,即电离出的氢离子数越多、分子数越少,故B符合题意;
C.根据B项分析,分子数越少,即,故C不符合题意;
D.加水稀释,促进电离,、增大,减小,增大,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BD。
19. 13.6 SO + Ba2+ + 2H+ + 2OH- = 2H2O+ BaSO4 ②④⑤⑧ ②③⑦ ①⑥ NaHSO4= Na+ + HSO 电解质使胶体聚沉 Fe(OH)3 + 3H+ = Fe 3+ + 3H2O
【详解】(1)配制0.5mol/L稀硫酸溶液480mL需要500mL的容量瓶,98%的浓硫酸(密度=1.84g cm 3)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设需要浓硫酸体积为V,则依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得:18.4mol/L×V=0.5mol L 1×500mL,解得V=13.6mL; 故答案为:13.6;
(2)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g/100g水,即100 g水中可以溶解Sg该物质,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3)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O + Ba2+ + 2H+ + 2OH- = 2H2O+ BaSO4;
(4)②熔融KC1、③NaHSO4固体、⑦AgCl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①二氧化碳、⑥蔗糖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④铜⑤稀硫酸⑧Fe(OH)3胶体,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都可以导电;
A. 其中能导电的是:②④⑤⑧;
B. 属于电解质的是:②③⑦;
C.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①⑥;
向⑧Fe(OH)3胶体逐滴加入了稀硫酸,电解质使胶体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Fe(OH)3;继续加稀硫酸,Fe(OH)3溶解,离子方程式为:Fe(OH)3 + 3H+ = Fe 3+ + 3H2O。
20.(1) =
(2)水解,溶液呈酸性,升高温度,其水解程度增大,pH减小
(3) a 和
【详解】(1)①的溶液中存在、,溶液中的全部由水电离出,常温时根据,可得,故填;
②的溶液中N和Al原子个数比为,根据物料守恒,所以;根据电荷守恒,溶液中,常温时,所以,则,故填=、;
(2)溶液中和,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pH减小,故填水解,溶液呈酸性,升高温度,其水解程度增大,pH减小;
(3)①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其溶质变化情况为,a点,溶质为和;b点、c点,溶质为、和;d点溶质为和,其中促进水的电离,抑制水的电离,所以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a点,故填a;
②溶液中铵根离子、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a到d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和,故填和;
③溶液中,,所以,各离子浓度大小为,故填。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