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4 18: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
废除农奴制
1914年
俄国以协约国身份参加一战
1917.3
俄国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11
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918年
1920年
1921年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农业余粮收集;所有企业归国家,取消商业,实行实物配给制
复习导入
关于“俄国”我们学习过
哪些内容?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一篇: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第二篇: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新经济政策
——列宁的探索
壹·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联合起来
三年国内战争
国内
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
国外
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国家分配
农业
工业
产品分配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在继续.....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壹·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2.背景:
阅读文字和图片,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苏俄粮食产量
苏俄粮食征购量
材料二:无偿征购越来越严重,农民有意减产,抗拒粮食征集。粮食严重减产,播种面积急剧减少。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材料一: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壹·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特点: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强制性计划经济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壹·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4.影响:
混乱局面开始平息,饥荒逐斩减轻,城市生活重新出现生气,农产品重新上了市场的摊头,物价也下跌了。当时党提出“学会做买卖”的口号。
——赫鲁晓夫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联状况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疆域示意图
列宁
沙俄
1917年
十月革命
苏维埃俄国
1922年
苏联成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
苏联解体
俄罗斯
1547年
列宁的历史贡献
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
领导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年)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成立苏联(1922年)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
斯大林认为,苏联已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因为苏联的重要企业都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斯大林
列宁和斯大林
继任者斯大林认为应该怎样发展苏联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计划经济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
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纷纷把苏联看作世界的“毒瘤”,
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扶木犁的穷国
斯大林为什么要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防工业?
1.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2.外部: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威胁和封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5年
1926年
1928-1932年
1932-193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
2.苏联的工业化: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成就:
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苏联的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
特点:
材料二:“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类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
——1927年斯大林
材料一: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苏联的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局限?
作用: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局限: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农业集体化:
根据图表和材料,分析苏联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斯大林是如何解决的呢?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材料研读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落后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农业集体化:
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
1930年1月5日,党中央根据斯大林的要求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要求在几年内实现全盘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措施: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③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④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的农业机械化
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农业集体化:
相关史事: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化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1.积极: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2.消极: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材料: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个体农户
工人
集体庄农户
工人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国 工业国
剥削阶级 消灭剥削
1.背景: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2.确立标志:
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3.特征:
据材料,分析苏联模式有何特征?
材料: 苏联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苏联模式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经济上: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1.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
材料三: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1.评价斯大林模式:
跛脚巨人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21.2
轻工业 6.2 4.1
农业 0.26 1.5
1926年—1940年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②消极性: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合作探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课堂小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背景: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威胁
概况: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成果: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评价:利弊共存
评价:利弊并存
发展过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苏联的工业化
成果:苏维埃政权危机逐步解除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显露
内容:在农业、工业、贸易、分配上做了调整
苏联的建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措施:消灭富农运动等
影响:积极消极并存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苏联的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随堂训练
1.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
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完成
2.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
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B
D
随堂训练
B
3.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领导人说:“事情似乎很奇怪,社会主义共
和国怎么能依靠资本主义来改善自己的状呢?”“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
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这一论述意在
A.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 B.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 D.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4.在1928—1932年“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2%, 重
工业增长了173%,机器制造业几乎增长了3倍。这表明苏联
A.计划经济成效显著 B.赢得反法西斯的优势
C.新经济政策稳步推进 D.农业集体化进程停滞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