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刘成章”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故事:
刘成章自幼在祖父的指导下临习颜、柳碑帖。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因长期停课,刘成章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经常来宿城拜访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梅雪峰老先生,让梅老先生批改毛笔字,梅雪峰先生教其从颜真卿《多宝塔》、《颜勤礼碑》学起,然后再学王羲之、赵孟頫(fǔ)、米芾(fú)、文征明、智永诸人名帖。1968年起刘成章又先后在陶仲珩(héng)、刘季雨、李百忍三位老师的精心教导下系统地学习绘画、书法,数十年如一日,往来甚密,得到真传。其多次在书画大赛中获奖。
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曾任陕西师大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主要成就:首届《散文》一等奖,首届鲁迅文学奖,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品《羊想云彩》等。
安塞腰鼓起源: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被称为天下第一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般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表演形式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上百上千人。表演起来雄壮有力,粗犷豪迈,洒脱奔放,扣人心弦。
17.安塞腰鼓(舞姿视频).rm
17.安塞腰鼓视频.rm
二、认定目标:
1.朗读体味感情。
2.赏析品味语言。
3.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夯实基础:
1.给加色字注音: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束缚
闭塞 戛然而止
kàng
huì
jī
mò
rǒnɡ
fù
sè
jiá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2.解词:
极度兴奋。
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突然,猛然。
繁杂。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声音突然中止。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音频朗读和flash朗读任选其一)
17.安塞腰鼓flash课文朗读.swf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4段):表演前。
第二部分(5—27段):表演中。
第一层(5—12):写腰鼓表演的场面、舞姿的变化及给人的感受。
第二层(13—16):写鼓声,并且写与观众产生共鸣。
第三层(17—21):写后生们的动作。
第四层(22—27):写舞姿、节奏。
第三部分(28—30段):表演后。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一)诵读指导:
第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于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第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第28-30自然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参照诵读指导试读全文。
(二)合作交流:
2.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3.两部分的“静”有何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4.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静衬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场景。
5.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来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撼都可。
6.“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诵读一下,并说说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了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三)品读寻美:
7.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请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或“ 好,好在 ”的句式进行评点。
示例: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另例:
①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③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8.感受语言美: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安静时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更加亲切,富有韵味。
9.感受句式美: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10.感受修辞美: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弘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11.感受写法美: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12.感受主题美: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它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出那种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二、把握主旨: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绽放,力量又因生命而得到奔腾升华。文章不仅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三、拓展延伸:
1.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晨跑、合唱或运动会时的场面。
2.安塞腰鼓为我们展现了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的地域文化,那么,围绕我们的黄河,还有哪些诗文能同样展示这样的文化内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寻找有关的诗文,组内交流赏析。
3.针对本课的学习,课下请同学们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7.安塞腰鼓》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刘成章”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曾任陕西师大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主要成就:首届《散文》一等奖,首届鲁迅文学奖,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品《羊想云彩》等。2·1·c·n·j·y
安塞腰鼓起源: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被称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下第一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般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表演形式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上百上千人。表演起来雄壮有力,粗犷豪迈,洒脱奔放,扣人心弦。
二、认定目标:
1.朗读体味感情。
2.赏析品味语言。
3.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束缚 闭塞 戛然而止
2.解词: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一)诵读指导:
第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于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第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第28-30自然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参照诵读指导试读全文。
(二)合作交流:
2.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3.两部分的“静”有何不同?
4.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5.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6.“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诵读一下,并说说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三)品读寻美:
7.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或“ 好,好在 ”的句式进行评点。 21教育网
示例: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8.感受语言美: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9.感受句式美: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10.感受修辞美: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11.感受写法美: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12.感受主题美: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二、把握主旨: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绽放,力量又因生命而得到奔腾升华。文章不仅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21cnjy.com
三、拓展延伸:
1.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晨跑、合唱或运动会时的场面。
2.安塞腰鼓为我们展现了陕北这块古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土地上的地域文化,那么,围绕我们的黄河,还有哪些诗文能同样展示这样的文化内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寻找有关的诗文,组内交流赏析。21·cn·jy·com
3.针对本课的学习,课下请同学们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教学反思:
《17.安塞腰鼓》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故事:
刘成章自幼在祖父的指导下临习颜、柳碑帖 ( http: / / www.21cnjy.com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因长期停课,刘成章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经常来宿城拜访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梅雪峰老先生,让梅老先生批改毛笔字,梅雪峰先生教其从颜真卿《多宝塔》、《颜勤礼碑》学起,然后再学王羲之、赵孟頫(fǔ)、米芾(fú)、文征明、智永诸人名帖。1968年起刘成章又先后在陶仲珩(héng)、刘季雨、李百忍三位老师的精心教导下系统地学习绘画、书法,数十年如一日,往来甚密,得到真传。其多次在书画大赛中获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一层(5—12):写腰鼓表演的场面、舞姿的变化及给人的感受。
第二层(13-16):写鼓声,并且写与观众产生共鸣。
第三层(17-21):写后生们的动作。
第四层(22-27):写舞姿、节奏。
第三部分(28—30段):表演后。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一)诵读指导:
第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于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第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第28-30自然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参照诵读指导试读全文。
(二)合作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另例:
①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11.感受写法美: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12.感受主题美: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得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它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出那种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