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19:05: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4张PPT)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使得当时的劳动人民非常不平和痛苦。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的老兵,看看他看到的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新课导入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
2.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难点)
3.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作者作品
《乐府诗集》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文题解读
十五从军征
指年龄
意思是被招募去从军作战
题目为后人所加,以首句入题。
写作背景
汉魏时期,统治者穷兵黩dú武,战乱连年,当时的兵役制度也非常苛酷,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本诗便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知识链接
乐府是指古代的音乐官署。先秦时就有,秦代称之为“乐府”,汉朝沿用秦时名称,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为“乐府”。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ē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zhǒng冢/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zhì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词语注释
(1)始:才;归:回家。
(2)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4)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5)松柏(bǎi):松树、柏树。
(6)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 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7)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8)雉(zhì):野鸡。
(9)中庭:屋前的院子。
(10)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11)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12)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13)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14)一时:一会儿就。
(15)贻(yí):送,赠送。
(16)看:一说为“望”。
(17)沾:渗入。
翻译诗歌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就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诗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在汉朝,男子从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才能回乡。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老兵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悲凉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本是反映的是封建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却未写战争,而是围绕老兵的回乡经历及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巧妙自然,主题鲜明。
谋篇布局,巧妙自然。
写作特色
中间几句对家中情景进行了白描式的勾勒,展现了一派悲凉的景象,衬托了老兵悲苦的心境。全诗语言质朴,无直接抒情,无控诉战争之语,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茫然无助之状却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以哀景写哀情,情意真切。
主旨归纳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1. 理解性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借乡人之口表现家中悲惨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当堂检测
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问题。
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地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 “兔从狗窦入”到“井上生旅葵”四句,由远及近,从侧面表现出老兵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B
C.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 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点拨】B“从侧面表现出”表述有误,这四句诗直接描写了老兵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
3. 本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的社会现实。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