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一)概括特定信息
“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 “特点”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题是高考散文常考题型。
解题技巧 段(层)意概括 摘取法 如果文段中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摘取即可
相加法 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
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视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续上表
解题技巧 特点概括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明确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①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②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③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写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2)概括物象特点: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③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区域。题干中关键词出现的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
第三步:概括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续上表
解题技巧 因果探寻 ①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因果探寻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
“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②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中作者多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文中的叙事、描写等。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要尽量把“因”找全。
③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此外,往往会有一二要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④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二)特定信息概括“3步骤”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三)概括全文情感题的解题“3要点”
找准行文线索 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握情感走向
聚焦情感语言 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定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体体会
关注抒情方式 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寓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要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察情、明情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四)概括主旨题的解题“5角度”和答题建模
1.概括角度
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的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续上表
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
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2.思维建模,规范作答
写人散文 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
叙事散文 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
抒情散文 本文运用了……手法,描述了……景物,抒发了……(思想感情)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 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解析: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忧惧不安”错误,根据第3段“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后的“奔去”一词可知,此时离家的“我”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并没有表达前途未卜的意思,也没有“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答案:A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情感。文章中有两处直接提到“我”“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第一次出现在第2段,“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结合其后的内容“记得这十年中只有……相处的”以及“我”和弟弟多年流浪漂泊、聚少离多的经历可知,“我”之所以“恍恍惚惚”,是因为“我”感觉这十年间时光流逝太快,而姐弟俩又时常处于漂泊之中,世事无常,个人命运沉浮不定。第二次出现在第20段,“只觉得恍恍惚惚的”,结合其前的内容“很快你就决
精准突破二 概括内容要点题
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可知,此时“我”觉得“恍恍惚惚”,是因为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担忧牵挂又十分欣慰,多种感情交织。此外,结合时代大背景“九一八”“‘七七’事变”等可知,当时国家政局不稳,时局动荡,“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这也使“我”感到“恍恍惚惚”。
答案:①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之中,世事无常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产生了恍惚感。④国家政局不稳,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产生了恍惚感。(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共28张PPT)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1.“3联1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解题技巧 一“联”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文。理解词语必然要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续上表
解题技巧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要达到的效果
答题模板 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词语采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2.“3步骤”理解标题含义题
标题词,是文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语。考查对标题词的理解也是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
理解标题含义,需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要抓住标题关键词,分析其特征或结构,弄清拟题的方式,如以人物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
其次,看标题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修辞手法。
最后,弄清楚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3.四种重要词语的理解方法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创作意图,分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除了理解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
运用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义 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的意义,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多加注意,明确指代内容
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
续上表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4.四种重要句子的理解方法
类别 特点 方法
含蓄句 在表达上含蓄、含意丰富深刻,具有警示作用,富含哲理的语句 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
修辞句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再将句子“还原”,即将修辞句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续上表
主旨句 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的语句 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注意对观点句、态度及情感句的把握
结构句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内容来确定含意。总领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统领全文,理解其含意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找;总结句往往放在结尾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其上文中去找;过渡句当然要从它的上下句(段)中去找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5.“内看+外联”理解句子含意
解题技巧 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一看句中的关键词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二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了某种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 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技巧的意思明确的句子
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意思;如果是复句,则要先明确句间关系,逐层分析,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思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续上表
解题技巧 外联(联系句子外部语境) 一联该句的位置 ①总领句,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②过渡句,前瞻上文,后顾下文;③总结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④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
二联相邻语句 根据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主旨 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句意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续上表
解题步骤 (1)判——判断词语(句子)是否有修辞(还原本义),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是否有哲理)。
(2)变——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词语)”。
(3)定——定关键词,定表述: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一般句:找准关键词+整句理解。①表层:语境义(句中意思);②深层:情感义、主旨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厖
(选自韩小蕙编《2021中国散
文年选》,有删改)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解析: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文中重要语句,可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等的运用、事物特点的表现、作者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入手。画线句用“桀骜不驯”“柔媚”“婉约与温情”“幽雅与含蓄”来形容黄河,赋予黄河以人的性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三个分句结构一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了点儿”在句中出现三次,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整个画线句描写的是月色下的黄河,此时的黄河“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多了点儿柔媚、婉约、温情、幽雅与含蓄,不同于前文所描写的早晨和傍晚壮观、壮美的黄河,因此画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温和柔美的特点,展现出它的另一样貌。
答案: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夜黄河的温和柔美,显示出黄河的另一样貌。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2.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主要叙写的是
“我”从听说黄河、想象黄河到去寻找和体验黄河、亲近与拥抱黄河的过程,因此可从“黄河”和“我”的角度去文中寻找对比点。从黄河自身的角度看,可以分析黄河不同特点的对比、前后不同阶段的特点的对比等。如文中既写了早晨和傍晚日光照耀下壮观壮美的黄河,又描写了月夜下柔媚含蓄的黄河,黄河的壮阔和柔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的“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家挨户乞讨”描写的是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而“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游人如织,笑声盈盈”描写的是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两个阶段的黄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我”的角度看,文中既写了小时候“我”把耳朵贴在枕头上听黄河的涛声、想象黄河,以及“我”了解的祖祖辈辈心目中的黄河,又写了“我”到黄河边去亲眼看到的黄河,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形成了对比。文中既描写了“我”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看到的景象,也写了“我”走下太行山到黄河边近观黄河的所见所思,俯瞰黄河和近观黄河形成了对比。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答案: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俯瞰黄河和近观黄河、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3.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先是写母亲让“我”把耳朵贴在枕头上听涛声想象黄河,父亲带“我们”到山头看黄河,他们“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接着写祖祖辈辈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于是“我”去寻找和体验黄河、亲近与拥抱黄河,看到了黄河的美,“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 “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作者通过写小时候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我”对黄河的想象、祖祖辈辈耳闻口述的黄河以及“我”亲眼见到的黄河图景,表达了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文中写“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一旦泛滥,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乞讨,但是这些灾民在灾后大都会回到黄河边上继续生活,因为“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也正因此,才成就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刚性、韧性,作者通过写黄河和两岸人民的关系,抒发了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文章结尾写道“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作者通过描绘现今黄河造福人类的美好图景,抒发了对新时代、新高度的讴歌。
精准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题
答案: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对新时代、新高度的讴歌。(共29张PPT)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1.表达技巧四大构成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2.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续上表
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续上表
反问 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反语 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通感 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3.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 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续上表
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续上表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说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4.记叙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 分类 作用
记叙角度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从侧面烘托中心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续上表
记叙方法 顺叙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5.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略写
语言的手法——修辞,如对比、衬托等
侧面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借助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或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作用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以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意深邃,真实感人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6.景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 分类 作用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续上表
描写方法 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的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 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征,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
注:描写方法可以把修辞手法考虑进去,个别情况可以考虑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7.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用词之美 炼字之美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词)之美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用词之美 反复之美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续上表
句式之美 (句子)长短之美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之美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 如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修辞之美 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1.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3步骤”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2.语言特色鉴赏“3步骤”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3.赏析语言“4角度”
角度 解说
角度一:修辞运用 一般思路:首先确定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该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概括说明,最后结合文段语句具体分析
角度二:词语锤炼 有的题目会要求考生自己辨识用得好的字词,然后加以分析。无论提示与否,都要从含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借助一定的套话,如准确生动、凝练传神、言简义丰等,更重要的是要联系文本揭示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续上表
角度三:句式选择 要注意积累,掌握各类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
角度四:语言风格(特色)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明快、含蓄、淡雅、朴实、清新、简洁等,表述时可以组合使用。各种文体的语言特征也不容忽视,如文艺语体重视形象性、生动性,科学语体强调精确性、严密性,政论语体富于逻辑性、号召性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呼伦贝尔的雪中
艾 平
寒冷的呼伦贝尔,无雪不冬。
我收拾停当,驱车向草原深处,去看一只与人和谐相处的雪鸮。
这是一片平地。四下望去,除了雪,还是雪。雪在我脑袋四周旋转,落在我的睫毛上,融化了又凝结成冰粒,没有光芒,没有云朵,天像严守秘密的长者一般苍茫着,甚至都看不出哪里的阴云重一些,哪里的阴云淡一些。感觉自己是在一个无形的蛋壳里,这个蛋壳很大很大,大到无极,也很小很小,就像一床白被将我紧紧裹着,让我窒息。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为了来看雪鸮,我重读了这场雪。
雪鸮在哪里?护鸟志愿者周晓亮向我挥舞起红围巾,我在大雪里找到了他。他告诉我,雪鸮每天准时莅临。
一切是如此美好——来自北极冻土带的珍稀大鸟雪鸮,把呼伦贝尔草原当成它们的三亚,把周晓亮认作长生天派来照顾它们的亲人。
我走向麦地,那里是雪鸮喜欢的地方,周晓亮在那里给雪鸮立了一根桦木杆。
或许雪还是不够厚,旧年割过的麦秸在雪里露出头,我发现麦秸旁有丝丝白气冒出来,细看,雪上有香烟粗细的小孔,白气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我拂去浮雪,冬眠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其独特的方式醒着!雪下面是一个更大的洞口,这是草原豆鼠的洞穴。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虽然草原需要豆鼠,但不能让它们泛滥成灾,它们的洞穴密度太大,就会导致草原沙化。雪鸮是草原豆鼠的天敌。呼伦贝尔向北,是西伯利亚和北极圈,在那大片的苔原和荒野上,雪鸮和各种猛禽,以吞噬的方式控制着鼠类种群,成为土壤和植被的捍卫者。
就在此时,雪鸮悠然而来。它驻足在桦木杆上,昂首挺立,神色淡定,像一个目无下尘的巡视大员。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雪鸮,不由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它身长70厘米左右,羽毛灰白相间,花纹简约,一双翅膀婀娜而刚健。作为唯一白天活动的鸱鸮科猫头鹰,雪鸮生就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眼睛像透明的琥珀珠,根据朝向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颜色,眼球不会转动,却可以看清一公里之内的各种猎物。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它的超级武器是脖子和耳朵。它的脖子可以旋转270度,耳朵隐藏在眼睛后面,靠鼻翼上浓厚的绒羽传导各种声音,甚至土层下极细微的声音也不会忽略。雪鸮的五官独具表情功能,有时喜悦,有时甜美,有时严肃,有时呆萌。人们看到它,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婴儿,身体中会悄然分泌慈爱的多巴胺,直想把它抱在怀里爱抚。
此刻,雪鸮在我置身的无形蛋壳里划过,忽而像巨大的蝴蝶,忽而像逆浪的飞鱼,忽而像长臂的银鸥,忽而像强悍的鹰隼,看着它的翅尖,我找回了天和地的边界。根据它飞翔的流线,我知道了微风尚在,因为雪鸮是逆风起飞的。雪鸮起起落落,一会儿在树干上金鸡独立,一会儿贴着地面盘旋,一会儿又腾空跃起,借助自然的力量收放自如……每一个动作都是美妙绝伦的舞蹈,它让迷蒙的雪原成了辽阔的舞台。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不知何时,雪渐退,风乍起,阳光开始在雪原上拂荡。呼伦贝尔草原如梦初醒,瞬间红装素裹,风景焕然。
周晓亮告诉我,那是在三年前的冬天,他在雪原上看到一堆大鸟的羽毛,羽毛排列得非常有序,从头部的羽毛开始,然后是腹羽、背羽、尾羽……周晓亮接着寻找,发现了一只死去的大驚。接着,他又发现一只雌雪鸮挂在附近的铁丝网上,正拼死挣脱。他救助了那只雌雪鸮,猜想那些雪原上的羽毛很有可能属于它的配偶。那只雄雪鸮在狩猎的时候吃了中毒的豆鼠,又被大 吃掉,导致了大 之死。从此,周晓亮开始了护鸟之旅。
这个冬天,他又发现了一对雪鸮夫妻,眼前的这只正是其中的雌性。一只雪鸮每天至少要吃掉三十只仓鼠,才可以保持体力。雄性雪鸮捕猎能力很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强,生存不成问题,雌性却经常食不果腹。周晓亮每天给这只雌雪鸮投十只活仓鼠,让它保持饥饿状态,留存狩猎的愿望。在这片雪地上,周晓亮和雪鸮每天如约而至,周晓亮每十分钟投出一只仓鼠。当夕阳西下,雪鸮吃掉了十只仓鼠,便飞到周边狩猎,它吃“嗟来”之食,被宠爱着,但不依赖人类。雪鸮晚间藏身于附近的湿地,立在草墩子上貌似不动,看上去就是草墩子的一部分,没有谁知道它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旦大雪消融,雪鸮就会返回故乡,在北极圈苔原产卵孵化,进行新一轮的繁衍生息。呼伦贝尔的冬天,是雪鸮世代的冬日港湾。周晓亮让我给这只雪鸮起个名字,我说就叫它雪孩儿吧,因为它是在呼伦贝尔大雪的庇护下度过冬天的。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天空蓝得如翻过来扣在人们头上的大海,太阳在大海里穿梭,几块碎云像斑斑的金银,厚重而辉煌。雪孩儿的翅膀抖落绚烂的光晕,再一次冲到天上的海里,晴天雪徐徐而落。呼伦贝尔,万物安然。
(有删节)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结合“它身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长70厘米左右,羽毛灰白相间,花纹简约,一双翅膀婀娜而刚健”“雪鸮生就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眼睛像透明的琥珀珠,根据朝向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颜色,眼球不会转动,却可以看清一公里之内的各种猎物”“它的脖子可以旋转270度,耳朵隐藏在眼睛后面,靠鼻翼上浓厚的绒羽传导各种声舌,甚至土层下极细微的声音也不会忽略”等分析,使用说明性语言,将雪鸮的形态特征清晰地呈现出来。结合“忽而像巨大的蝴蝶,忽而像逆浪的飞鱼,忽而像长臂的银鸥,忽而像强悍的鹰隼”“一会儿在树干上金鸡独立,一会儿贴着地面盘旋,一会儿又腾空跃起”“雪鸮生就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眼睛像透明的琥珀珠”分析,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雪鸮的丰富表情以及曼妙“舞姿”。结合“雪鸮生就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它的超级武器是脖子和
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
耳朵”“有时喜悦,有时甜美,有时严肃,有时呆萌”“直想把它抱在怀里爱抚”“每一个动作都是美妙绝伦的舞蹈,它让迷蒙的雪原成了辽阔的舞台”等分析,整散结合,使用抒情语言,表达自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答案:①使用说明性(描述性)语言,将雪鸮的形态特征清晰地呈现出来。②使用抒情语言,表达自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③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雪鸮的丰富表情以及曼妙“舞姿”。④整散结合,让句子形式富于变化,以增强语势和调节音律。(共55张PPT)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散文最大的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因为散文的“形”散,所以阅读理解就需要注重归纳概括,这样散文归纳概括类题就成了高考必考题型。散文需要归纳概括的信息有:人、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活动经历、思想品质或思想品质形成的原因,景或物的发展变化等。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命题点。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题
1.散文中常见的6种结构思路
类型 特点 思路
静赏式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题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参游式 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续上表
象征式 详细描写物,目的是以物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物的描述——物的特征——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怀念式 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续上表
叙史式 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一语统篇——追述史实
——抚今而感慨、抒情
感悟式 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描写相关场景、人物,表达生活感悟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三类题材散文的通常行文思路
类别 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类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梳理行文思路“3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段),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段)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段)整体上写×××。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扬州
彭学明
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更加迷离的画,载来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扬州的人。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
扬州是属水的。水既是扬州的脸蛋和瞳仁,又是扬州的骨血和生命。
大长江、古运河、瘦西湖,还有纵横交错的小水巷,都在以无处不在的水色深情款款地顾盼你、拥抱你、款待你。我们先不说天赐的长江是怎样丰润扬州,单说人工开掘的古运河和瘦西湖是怎样哺育扬州。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扬州的古运河,是古人与自然相亲相爱的结晶。春秋战国时期,扬州称为邗,吴王夫差觉得长江之水如此滔滔不绝而流逝,有些暴殄天物,就命人在扬州的长江口边打开一个口子,挖出一条长达一百多公里的人工河道,把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引流进来,作为讨伐齐国、运送军马与粮草的军需线。不想,这条军需线成了民生线,极大地方便了扬州,给扬州带来巨大的变化与繁荣。
因了水,扬州交通便利、千帆竞发,可以通江通海;因了水,土地不再焦渴,庄稼得以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天南海北的商贾来这里进货发货,安家发家,成为一个个富商、一个个大户。一个个水码头就这样起来了、繁忙了;一个个小村庄就这样变大了、繁盛了。有的成了小城,有的成了小镇,一路下来,就连成了一个大大的扬州,成为旷世的人文财富与风景。东关街、瓜洲镇、湾头镇、邵伯镇、月塘镇、个园、何园、龙首关、水斗门、汪氏小苑等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隋炀帝从杭州开始,先取钱塘江之水,再取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之水,开掘一条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连通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长达一千七百多公里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古运河,自然成了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古老厚重、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贯通扬州城的古运河有三十多公里。这是祖先气息浓郁的三十多公里,是祖先身影清晰的三十多公里。这三十多公里的水路,扬州走了两千多年。
每一程,都有历史的涟漪。
每一步,都是现实的光影。
水是新的,也是旧的,新旧合一的水,在扬州混装为一壶,叫瘦西湖;又在扬州打通一关,叫东关;再在扬州弯一个湾,叫茱萸湾;最后在扬州坐落成一个洲,叫瓜洲。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瘦西湖其实不瘦,有着七百多亩的宽阔水面,只是腰肢细长,故称瘦西湖。瘦西湖是扬州运河的动脉,是扬州城市的灵魂,有了瘦西湖,扬州人就有了骄傲的资本。因为,瘦西湖实在是美,美得都不知道用什么词去形容和装饰。碧水上绿树成荫,绿树下芳草萋萋,芳草里鲜花盛开。还有一座座长虹卧波,一架架水车戏水,一处处亭榭斜阳。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更加迷离的画,载来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
船是水的亲戚,船吃一辈子的水,却一辈子都没吃够;船赶一辈子的水路,一辈子也没有赶完。船的骄傲就是祖祖辈辈都与水为伍,都为水而生。船也因为这条水有了说不尽的荣华富贵,道不尽的幸福人生。这里的船承载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想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就是一边看船剪开一线水波,一边听风撩过一片白云,茶里煮诗,诗里烹酒,酒里弹弦,弦里和歌,歌里曼舞,留下佳话,唱和古今。“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些诗句里的二十四桥,就是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也就是我说的一座座卧波长虹。
当年,鉴真就是这样撑开一河春水。东渡日本,传授佛教和唐朝文化;马可·波罗就是这样拨开一河秋波,远行扬州,寻找他的东方乐园。
水美的地方,总是人美的地方。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扬州的人。你看水灵灵的扬州,到处都是水灵灵的人。无论男人女人、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大人小孩,那些水边长大的扬州人,个个都出落得水灵灵的,如出水芙蓉。你看,那撑着伞远去的女孩,不就摇曳生波么?这迎面走来的男孩,不就双瞳剪水么?
水养人,人随水。水性融人性,人性通水性。
扬州人柔软、平和,好像一辈子都不会生气,一辈子都不会烦恼。但是这并不代表扬州人软弱、无能。相反,扬州人柔韧坚强,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和以柔克刚的能力。
扬州人质朴善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扬州人重情重义。于友情,水乳交融。于爱情,相濡以沫。于亲情,血浓于水。
扬州是个你来了就喜欢的宝地,扬州人是你见了就喜欢的人。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0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骨血”与“生命”两个词语,既点明水是扬州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表明水孕育了扬州人的特点。
B.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涉及的水域、地域多而广,展现这一过程,能够突出扬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地位。
C.以船的口吻、从船的角度写船与水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展现水对扬州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D.鉴真东渡、马可·波罗寻找东方乐园的历史事件,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又证明扬州自古以来水运交通十分便利。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又证明扬州自古以来水运交通十分便利”错误。鉴真、马可·波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这里的船承载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扬州的水具有历史的意蕴,而不是为了证明水运交通便利。
答案:D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实写扬州细雨中的景色,描绘扬州如画般的迷人之境,渲染诗意浪漫的氛围,为全文奠定赞美的感情基调。
B.作者在描写瘦西湖时,运用叠词,表现瘦西湖景观多的特点;又使用数量词,定格画面,使意境更加具体而真实。
C.作者引用李白、杜牧等人的诗句,展现扬州的美丽与繁华,揭示瘦西湖所具有的历史人文意义以及丰厚的文化意蕴。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首尾都在揭示水与人的紧密联系,使文章内涵丰富而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文章开篇实写扬州细雨中的景色”错误。文章开篇所写景色不是实写,而是虚写和想象。
答案:A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要求指出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其次,明确答题方向,可以从内容、结构、效果三个方面入手;再次,结合画线句子的特征,明确答题要点。第一,画线句子句式齐整,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第二,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古运河对于扬州的意义;第三,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整理思路,分条作答。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答案:①运用比喻修辞,把历史人物、事件及变化比作涟漪、光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运河对扬州城历史发展的意义。②句式整齐匀称,增加了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和节奏感。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既呼应了前文扬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引出下文对瘦西湖的描写。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4.文章以“水扬州”统摄全篇,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中“统摄全篇”的命题指向,即明确文章的写作内容及结构上的特点;其次,根据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归纳“水扬州”这一标题的内涵;再次,观察文章在行文结构上的特征,明确“水扬州”在题目、开篇、结构以及在全文贯穿上的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分条整理。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答案:①以“水扬州”为题,揭示扬州的水性特征和文章的主要内容。②开篇点题,点明了扬州人和扬州城市“属水”的品格。③主体部分叙写以古运河、瘦西湖为代表的水系对扬州经济、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影响。④结尾突出扬州水性与人性交融的特点,呼应题目,抒写对扬州、扬州人的赞美之情。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题型二 句段作用分析题
分析句段作用应从句段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
1.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位置 作用
开头 部分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或奠定感情基调;
②或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③开篇描写景物,从结构上看,多为下文做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开头句段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
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⑤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
⑥抑扬开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续上表
中间 部分 ①承上启下;
②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如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③为下文的情节进行铺垫,引起下文
结尾 部分 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③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不同类型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
类型 作用 引用性材料 传说故事 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
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化内涵;
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续上表
引用性材料 诗句 ①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化内涵;
③引起读者兴趣;
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 ①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
②丰富文章内容
插入性材料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续上表
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或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1.句段作用分析“4角度”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句段作用分析“2步骤”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 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 “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解析:分析鉴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C项, “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根据原文第十段及前后文内容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一般人不懂诗的原因是他们窄化了诗的材料的范围,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诗的材料,而忽略了能够给人以创造的喜悦并散布生命的事物也可以作为诗的材料,比如机械的力量等,且作者并不认为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答案:C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作品的内在逻辑。分析“机械的诗”和“工人”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要分析二者表面上的联系。根据原文中的“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定是一首好诗”“机械完成了奇迹”可知,工人是机械的操纵者,他们操控机械进行社会生产和创造,创造了各种奇迹,正是因为有他们才能有“机械的诗”。其次要分析二者深层次的联系。散文中作者写物、赞美物,往往是为了表现和赞美与物相关的人,此文亦是如此,表面上是在写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机械的力量、创造和诗性,其实是以物写人,是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最后,从全文来看,行文充溢着作者对机械的力量、创造的赞美,作者认为“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其实是在赞美机械背后工人的力量和创造。
答案:①工人是机械的操纵者,他们建设社会,创造奇迹,是产生“机械的诗”前提。②作者写机械具有给人以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是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③作者赞美机械的诗,其实是在赞美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3.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文章构思的妙处。解答此题,可从内容、文体特点、主旨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前文叙述了作者旅途中乘坐火车渡江看见工人操作机械的情景,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见到的工人修建大楼时打桩的情景,从轮船上的机械指挥到大厦建筑工程,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机械的诗广泛存在。从文体特点上看,前文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在轮船上的所见所感,最后一段由乡村中的机械运作场景联想到城市工人操纵机械建筑房屋的场景,这一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跳转体现了随笔灵活随性的特点。从主旨上看,前文赞美了机械的诗和工人的辛勤创造,而最后一段说建筑大厦打桩时“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进一步强化了前文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案:①从写渡轮上工人操纵机械跳转到写上海大厦的建筑工人打桩,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机械的诗无处不在。②文章前面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在轮船上的所见所感,最后一段跳转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体现了随笔灵活随性的特点。③再次赞美工人谱写的机械的诗能够创造奇迹,给人带来喜悦,深化了文章主旨。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题型三 线索作用分析题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事件、物品、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题干中,有的直接明确某事物是文章的线索,有的说某事物是文章的文眼,有的说文章是围绕某个内容展开的,其实都是考查对文章线索的分析。
1.线索类型
人物线 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事物线 在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中,常以事物为线索,该事物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续上表
感情线 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多见于写人叙事性散文中
空间线 多用于写景状物散文中。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时间线 常为叙事性散文所用,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
事理线 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说理散文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线索作用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3.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表达和深化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分析行文思路”中已提及线索,但这种提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1.“四看”定线索
四看 阐释
一看标题 有些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
二看时空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三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
四看议论、抒情句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着“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两方面”析作用
要结合文本,注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线索的作用,尤其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等。不论哪种线索的作用,都需要结合文本来具体分析。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2023·上海春季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屋 舍
傅 菲
①屋舍特别经得起破旧,像一个人,特别经得起衰老。墙,是黄土墙。瓦,是红土瓦。四面黄土墙,前后各开一扇门,两个斜屋顶,便是一间河边的屋舍了。一间屋舍可以住人三百年。
②红土瓦要经五十年以上的日晒雨淋,黏土烧制出来的红色才褪尽,成了黑瓦。瓦楞上有了狗尾巴草,一根两根,竖起来,随风招摇。瓦垄里,乌青的苔藓长了毛茸茸一层。夏季,青苔卷曲,晒干了的玉米须一般,都以为它死了,可阵雨绕着村子跑了一圈,它又肿胀起来,黑须吸饱了水分,过了一夜,青黝黝的。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③谷雨时节,燕子衔来唾泥、草屑、脱落的鸟羽,在房梁下,筑巢。雏燕长出了黄喙,唧唧,唧唧,在窝里,不知疲倦地叫。燕子飞进门口,巢里一下子探出四五只脑袋,张开喙争食。有了燕子,屋舍像多了一群小孩,有了生机和气象。燕子是家里长居的亲戚,假如家里突然有一年燕子不来,全家人都会落寞,猜想着,燕子怎么不来了呢?母亲对我讲,燕子来的时候,要飞过汪洋大海,再远再累,不畏路途千辛万苦,都会回到旧年的屋舍。
④做房子,是大事。柱子、房梁和大门,用料都不能马虎。下地基,竖大门,上梁,乔迁,都要挑选吉日。
⑤建一栋房子,需要准备几年,甚至几十年。木料、石头、粮食、菜蔬、工具、劳力、钱银,都不可或缺。积个十年二十年,准备得差不多了,看了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风水,打了木桩,再请来石匠、木匠,下地基。下地基,动土了,放鞭炮,上香,算是请土地神,请来亲友乡邻,吃一餐。石匠必是老师傅,德技受人尊崇,腰扎红布条,挖第一铲土,泼洒一碗烧酒,喝唱:“福耶——天地吉祥,日吉西阳。先请阴阳,再请鲁班。请到鲁班先师,缔造万年华堂。左边造起金银铺,右边造起囤谷仓。”
⑥墙是夯墙。泥是黄泥,黏土,掺石灰,用铲搅拌,一畚箕一畚箕,倒在一个夹板里,用两头狼牙棒一样的木杵,夯。一木杵,一木杵,双手抱着木杵夯。夯了夹板,才知道什么是苦累。夯夹板时,黄泥里会夹杂泡过水晒干的芦苇秆。这样的墙,三百年也不会倒塌。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⑦竖了大门,石匠师傅便催促木匠师傅,加把劲,等着上梁。请来亲友乡邻,把屋架用棕绳绑起来,放了万响的炮仗,把屋架点对点,角对角,线对线,立起来。
⑧秋天很快结束,冬雨很快到来。河水羸弱,山油茶花凋敝多时,霜露一天比一天白,冷涩的田畴一片发白发黄,漆树叶红遍山崖。木匠忙着定瓦椽,石匠开始盖瓦,徒弟夯地坪,地面撒一层石灰,夯,夯,夯。一栋泥土房出现在了一条小河边,红瓦黄墙。乔迁的日子也到了。
⑨大雪来临,屋檐挂起了长长的冰凌。新建的房子,在晨昏,升起了炊烟。人在泥腥扑鼻的厢房里,静静酣睡。厅堂摆着八仙桌、竹椅子、板凳。厨房有了柴火,木柜。木柜里有碗筷、勺盘,有腌辣椒、霉豆腐。早中晚三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餐,母亲的劳作,有了诱人的味道。畚箕,笸箩,晒席,都挂在墙上。镰刀,斧头,柴刀,都插在木匣鞘里。圆肚的米缸是个大肚罗汉,酒缸藏在地窖里。蓑衣,斗笠,悬挂在门背后。房子成了屋舍。
⑩雨水的潮气,太阳的燥气,隐隐的蜡烛光,淡淡的柴火烟,灶膛的蒸汽,蜘蛛的爬痕,犬吠声,鸡鸣声,猪的号叫声,孩子的嬉闹声——它们随时间一起,渗透进墙里,渗透进了夯实的地坪里,渗透进了木板里,渗透进了米缸里。影迹渗透进了时间,时间透进了另一个时间。屋舍有了长久不灭的声息。
做房子的人,已经下不了床,他的衰老是屋舍老旧的一部分。他会想起什么呢?想起他年轻时,上山伐木,下河捞石头。想起他娶妻的那个夜晚,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蜡烛一直烧到天亮,烛油淌满了桌面,火苗一直扑通扑通地跳着。想起这间屋子里,每一粒土,都滴下了他滚烫的汗水。想起自己挑着稻谷,翻晒,入谷仓,一箩筐一箩筐地倒进去,堆得满满一仓。想起他床畔的亲人,他笑了,含而不露,泪水模糊了眼睛,最后一滴泪水饱含了全部。
一栋栋的屋舍,在河边,低低地缩在蓬勃而起的一棵棵树下。一个四季,一圈树轮,无数个树轮,屋舍有的成了颓圮。黄土墙早已发白,墙缝有了雨水霜雪的留痕,柱子房梁有了蛛丝和虫洞。虫噬咬的木齑粉,扑簌簌落下来,落在我们肩上,成了时间的灰烬。
有母亲居住的屋舍,便是我们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家。屋舍大门口,是一条石板路,石板路通小巷,小巷尽头是稻田,过了稻田便是小河,小河通往另一条江河,没有尽头。世界被一条河打开了闸门。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风雪夜归人,再一次推开屋舍厚重的大门。
(有删改)
本文为何以“屋舍”为题?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标题构思的作用。文章以“屋舍”开篇,第①至③段写“屋舍特别经得起破旧”以及和“屋舍”密切相关的燕子,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写了建房过程,如第④段总说“做房子,是大事”,第⑤段写建一栋房子的准备工作,第⑥段写夯墙,第⑦段写竖大门、上梁,第⑧段写冬天到来时盖瓦、乔迁,第⑨⑩两段写人在屋子中生活,“房子成了屋舍”,第 段写人的衰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老是屋舍老旧的一部分,第 段写屋舍颓圮。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文以屋舍为线索选择、组织材料,以时间为序,从建房过程写起,由房子写到屋舍,再写到屋舍颓圮。同时,屋舍的内涵在叙述描写中逐步丰盈,刚建成的屋舍只是一所房子,第⑨⑩两段写人的入住、繁衍,让房子成了屋舍,有了长久不灭的声息,文章结尾部分第 段写屋舍成了人的精神家园,“有母亲居住的屋舍,便是我们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家”“风雪夜归人,再一次推开屋舍厚重的大门”。文章由屋舍到家园,笔触由实渐虚,写出了作者对屋舍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情感丰富厚重。
精准突破一 分析结构题
答案:以屋舍为线索选择、组织材料。以时间为序,从建房过程写起,由房子屋舍,到屋舍逐渐颓圮。作者进一步丰富屋舍的内涵,由屋舍到家园,笔触由实渐虚,写出了作者对屋舍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情感丰富厚重。(共17张PPT)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棣花之荷
徐祯霞
①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②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认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他的荷大大不同了。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③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④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⑦蓦然想起了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⑧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的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解析:A项,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C项,“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错误,不符合文意。D项,“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错误,过于绝对。
答案:B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作者对北方生长棣花之荷的好奇,后来才写优美的棣花之荷,波澜起伏,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竞相在往上窜”,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解析:C项,“‘竞相在往上窜’运用了拟人手法”错误,应为比拟手法。
“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错误,作者表达并无“不同于”之意。
答案:C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3.(理解词语含义)试分析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
(2)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要先理解词、短语的本义,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所具有的实际含义。
答案:(1)本指盛大的宴会,句中是比喻的修辞,是指满塘荷花盛开的景象。(2)本指荷叶生长茂盛的样子,此处指贾平凹创作出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4.(分析句子含意)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中句子含意的能力。这个句子有特殊之处,不仅有其基本意义,还关联散文的主旨,联系着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5.(分析结构思路)概括这篇散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行文结构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明白题干的关键词“行文思路”的内涵,其次要结合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在每一段内容上的巧妙安排,最后要简洁地梳理出行文的思路。
答案:第一部分:第①~③段,交代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的原因:感觉北方棣花生长荷花的好奇、棣花之荷与贾平凹出生地有关和济南大明湖荷花美。第二部分:第④~⑧段,详细描写棣花之荷的美丽和感悟到的哲理。第三部分:第⑨~ 段,由棣花之荷联想到贾平凹、众生,悟出“众生有别”的哲理。(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6.(分析形象作用)文章刻画棣花之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意象的能力。主要物象的作用一般都是揭示主题,写物是为了言志,写景是为了抒情,但在这篇散文中还有其独特的作用,要结合文本揭示出来。
答案:①结构方面,棣花之荷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篇,并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内容方面,借棣花之荷的形象揭示文章主旨,并抒发自己的情感。③读者方面,棣花之荷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自然风景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7.(分析写作技巧)这篇散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注意题目中“最主要”三字,不要将次要的技巧当作主要的技巧答出来。
答案:欲扬先抑。前三个段落是“抑”:一“抑”,作者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二“抑”,棣花之荷因人才出名,认为棣花之荷的美与贾平凹出生于此地相关;三“抑”,抬高济南大明湖的荷之美。文章的后半部分是“扬”,赞美棣花之荷的美丽。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8.(品味语言艺术)请举三例说明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对引用的诗句进行分析,指出其作用,这要联系诗句的意思、上下文的意思来作答。
答案: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③引用乐府诗《江南》,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9.(概括内容、主题)请归纳第⑨段内容并概括文章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主题的能力。要理解第⑨段的具体内容,在筛选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主题概括则要联系全文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答案:(1)第⑨段内容:描写从棣花之荷灿烂联想到它们的艰辛成长,类比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来自长期的辛苦耕耘。
(2)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棣花之荷成长、盛开,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高度赞美,对贾平凹付出艰辛努力而创作出丰富作品的赞扬,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劳动而获得成功的众生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10.(探究文本内容)你认为作者判定“棣花之荷”独特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除了理解全文内容外,还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意象的寓意。
答案:①生长于荷花甚少的北方。②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③荷花广阔无边、自己赶上盛宴和让自己臆想采莲。④让人无限联想,由艰辛成长联想到贾平凹辛苦耕耘、由棣花之荷与天下荷的异同类推众生有别。⑤荷花寄寓着崇高的精神品质。(答案涉及文本内容和文外内容两个方面)(共34张PPT)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一、解答文外信息论证选择题“3步骤”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二、三类简答题解题技法
(一)论证思路类
1.常见设问
设问1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设问2 本则材料思路清晰,请简要梳理。
2.解题技法
把握行文思路“4步骤”。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3.把握论证结构(思路)
(1)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从整个文本结构上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2)“本论”的结构(思路)安排。
“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部分,其内部层次有: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具体结构 总分结构 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说(总结)
层进结构 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并列结构 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
对照结构 一正一反,正反对比
驳立结构 先驳论(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二)论证方法类
1.常见设问
本文或某则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手法)?请简要说明。
2.解题技法
论证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论证方法 论证特点 论证效果
举例论证 运用概述和具体事例来论证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引用论证 运用常理与哲理,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论证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使论证更有力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续上表
对比论证 通过对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 分辨差异,解释本质。正反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使论证更有力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能够把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假设论证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其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假如……怎能……”。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用好假设论证法,可以更好地突出所用的论据,增强其说服力。还可以起到发人深思的论证效果,体现思维深度,升华文章格调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续上表
类比 论证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同类相比,由此及彼 这些材料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其哲理性,会使文章的观点鲜明深刻,而且生动引人,说理更形象
因果 论证 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 揭示事物的本质,逻辑缜密,思辨性强
反证法 又叫归谬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特点是“以错攻错” 以退为进,增强逻辑性,有幽默感,后发制人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三)论证特点类(综合题型)
1.常见设问
本文或某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解题技法
此类题目从整体和深度上考查了综合性思维能力。一般来说,综合分析文本论证的特点要从“六角度”入手。
角度一:综合分析文本整体论证方式的特点。
分析文本是立论,是驳论,还是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的情况多见),并简明概述文本是怎样立论、怎样驳论或怎样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角度二:综合分析论证结构的特点。
论证的结构或思路通常指上文“论证思路类”所讲的内容。分析文本论证结构的特点,首先概述文本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然后具体说明文本是如何安排这种结构的。
角度三:综合分析论点提出的特点。
①根据论点的位置分析论点特点。首先明确指出论点所处位置,其次概括不同位置提出论点的作用(见前面“论证思路类”的分析)。
②根据立论的视角分析论点特点。分析论点的特点,要关注论点提出的角度,看论点是否和一般的观点不同,如论点独有的特点,则可看作是论点新颖或观点独到。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角度四:综合分析论据的特点。
一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论据能有力地论证论点,可概括为“论据典型,说服力强”;论据非常见常用,且有典型性,可概括为“论据新颖”。二要看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要分清。
角度五:综合分析论证方法使用的特点。
根据文本内容,简明指出文本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单一运用论证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论点,达到了怎样的论证效果。
角度六:综合分析论述语言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一般有准确严密、概括简洁、鲜明生动等方面的特点,可根据文本论述语言的风格特点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附:
1.语言风格
可以用如下词语概括表述:高屋建瓴(有理论高度,理论性强)、气势凌厉、逻辑缜密、娓娓道来、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具体特点
(1)语言准确:①概念使用准确;②词语的运用准确,感彩恰当,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2)语言严密:①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②句式上多运用修饰成分多的长句,表达周密;③结构严密,衔接过渡自然条理。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3)语言鲜明:①表述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尤其是论点的表述;②态度明确,爱憎分明,不可含糊不清。
(4)语言简练、概括:叙述事实时,不需要铺排渲染,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
(5)语言形象生动:①适当运用修辞手法;②注意语气变换,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双重否定等)。
上面的“六角度”总体归纳了综合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思考切入点,具体答题时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选择分角度进行恰当思考。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2023·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解析: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A项,“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只有材料一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两则材料都没有“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材料一是说调查研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事求是,材料二是说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还必须站在被观察者的利益上等,二者没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C项,“社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只是说“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且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的“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可知,如果达到了某些条件,社会科学也是可以通过实验展开研究的。D项,“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撒谎’”错误,根据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的“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可知,这里是将社会研究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进行类比,“只有……才不会……”的表述错误。
答案:B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解析: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如果……就……”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中的“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可知,即使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但只要涉及被调查者的利益,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还是可能会有防备心理的。
答案:C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解析: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结构。“主要论证……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且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体外看不到的部分。
答案:B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材料的论证语言。解答此题,可从语言特点、论证观点、读者感受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语言特点上看,“敲诈”“斗智”“拷问”是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类比为审讯人和犯人的关系等,用词生动形象。从论证观点上看,根据材料二最后两段的具体内容可知,“敲诈”“斗智”“拷问”的主体都是社会调查中的观察者,受体都是被观察者,且这些词语在语境中都是贬义词,揭示了观察者对待被观察者的错误态度。且根据“敲诈”“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斗智”不能得来社会科学、“拷问”得不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来看,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从读者感受上看,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较为深奥的学术问题。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答案: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社会调查中观察者对待被观察者的错误态度,从反面论证了观察者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摆正自己的态度的观点。②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较为深奥的学术问题。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论述的侧重点。解答此题,可从论述内容和论述角度(话题范围、出发点、目的、立场等)方面分析。从论述内容上看,材料一中提及“客观”的语句是“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好的调子。材料二中提及“客观”的语句是“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这是不可能的”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由作者的语气以及“空洞概念”“这是不可能的”等表述可知,作者对这种“客观”是否定的;再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这关系”指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一些调查者把“客观”曲解为为了保持距离,冷漠对待被观察者,不去接触亲近。材料一摘自习近平的文章,告诫领导干部在做调查研究时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材料二也是在讲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只不过告诫的对象是社会科学调查者,告诫他们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据此分点表述即可。
精准突破二 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现成“调子”;②材料二侧重于不能把客观曲解为对被调查者的漠然态度;③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共19张PPT)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常考的推理逻辑关系和推理关注点
逻辑关系 推理特征 关注点
假设关系 根据非现实情境,抽象出其实质成分并得出逻辑结论的思维过程。常用“如果……就……”“即使……也……” 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假设的结论是否必然
因果关系 因果推论要求原因先于结果,原因与结果同时变化或者相关,对于结果不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强调原因的唯一性。常用“由于”“因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 有无因果颠倒、一果多因的问题,是否强加因果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续上表
目的关系 前者和后者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常用“为此”“为了”“以致” 是否无中生有
条件关系 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和“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 是否错置条件,把充分说成必要、把必要说成充分。条件和结果是不是一对一关系。有无以偏概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
条件如果有A而未必有B;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常用“只有……,才……”或“若不……,则不……”来表示必要条件 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B,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观点判断题解题“3步骤”
步骤 解说
第一步:把握选项内容 把握选项所陈述内容背后隐含的观点。
注意:因为并非所有选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文字,所以我们在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间
第二步:分清文本观点 吃透文本观点,同时注意分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关键是区分领悟,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做题时要注意分辨哪些观点是作者的,哪些观点是他人的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第三步:比对综合分析 将选项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一致。
注意:在本环节中,应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
续上表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中可见,并没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答案:D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D项错误,从材料二第四段“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说的是“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而不是“空灵”“飘逸”等语,“空灵”“飘逸”是风格。
答案:D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
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观点,理解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把握文章的观点再进行判断。材料一观点是:怎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者从两个方面,一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二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A项,“宜师古圣贤人”强调向古人学习。B项,洋务派的主张,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C项,“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二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外来文化,符合观点。D项,“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说的是变化。
答案:C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观点,其次结合题干具体作答。
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精准突破三 辨逻辑,观点判断题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探究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如何推动”明确筛选、概括、归纳。
答案: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共13张PPT)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三步解答评价探究题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2013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球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站在边缘处。
我们要警惕那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万物的欢乐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
B.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当面对这种环境异变时,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
C.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会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D.“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隐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解析: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错误。根据第三段中的“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而我想反驳……‘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可知,是作者不认同乔治·佩雷克“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的观点。
答案:A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仰头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头只能看见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
B.为了说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个例证。
C.下面的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论点: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D.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解析: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A项,“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错误,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应该具备深时视角,理解并探索地下未知的世界。C项,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人们应该突破所谓“本能”和“理性的意愿”去探索地下的世界,而选项中冒号后面的内容是用来支撑往地下去是“反本能”“违背理性的意愿”“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的观点的。D项,“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错误,第四段中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地层中所埋藏的东西具有人类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必须予以重视。
答案:B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3.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结合题干和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我们要警惕那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可知,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以更加激进的视角积极地采取行动,或是逆来顺受、无动于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说明即可。
精准突破四 据文本,评价探究题
答案:①立足长远,以积极的态度理性思考人类在地球生命周期内的所作所为对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的影响,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探索地下世界。②意识到深时计量方式下人类的微不足道,畏惧地下世界令人恐惧的未知力量,逆来顺受,无动于衷。(共24张PPT)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信息类文本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去阅读,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其命题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题目形式,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通过多元阅读、区间分析、综合归纳,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且有一定的难度。
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命题人转换手段与设题陷阱一览表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5步骤”选对内容理解分析题
步骤 解说
第一步:读——速读明旨,标画关键 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子,即主旨句、评述句,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等;抓住关键词,即名词术语及具有指代性、隐喻性、逻辑关联性的词语等,标记重要信息
第二步:审——审清题干,明确考点 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认真阅读题干,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把握设置题目的角度,明确考查的信息,做到胸有成竹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续上表
第三步:定——圈定文段,筛选信息 先读选项,再读原文,找出原文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圈定答题范围,确定答题区间,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
第四步:比——比较异同,鉴别真伪 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的异同点,尤其注意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增加的修饰、限制、补充成分
第五步:除——排除干扰,复核锁定 确定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要想准确答题,必须警惕命题陷阱,注意干扰项。选出答案之后,一定要注意从选文的题材、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检验,进一步确认排除干扰项的依据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2023·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
“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解析: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藜麦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误。根据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答案:C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解析: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误。“造成了”或然变必然,原文最后一段中是说“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答案:D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
“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解析:分析论点、论据。第二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项,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B项,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C项,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D项,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A。
答案:A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重要概念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体现,如“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等;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体的报道通过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比如《独立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报》以“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事实和数据,得出“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这一结论;比如《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再比如《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独立报》用“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一具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标题来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黎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答案: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首先要明确该文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第一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第二段先提出质疑的观点,然后结合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得出恰当的结论:“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第三段则重点探讨了“我”的实地考察,以事实说话,使得阐释更具有科学依据:一方面指出其他
精准突破一 两步骤,答对内容理解题
地区的人食用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并不缺少藜麦。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意在强调片面地使用“竞争性真相”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在此处用“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的常规逻辑认知进行类比论证。
答案: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共17张PPT)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材料二
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及增长率(2011—2017)
自武汉2020年1月23日因新冠疫情“封城”后,各线上教育机构陆续推出免费课程,同时也向各地教育局提供线上教育技术支持。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表:中国部分在线教育机构推出免费课程
时 间 机 构 事 件
2020.1.24 网易有道 向武汉市中小学提供寒假线上课程
2020.1.24 腾讯教育 面向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各地中小学及高校、教育机构、学生提供在线直播课堂、在线课程
2020.1.26 学而思 为湖北省和全国其他疫区不能正常开学的学生推出校内同步直播课
2020.1.27 新东方 提供100万份春季班直播课程
2020.1.31 猿辅导 提供小学、初中、高中部分直播课
2020.2.2 作业帮 向全国中小学生提供直播课程
(均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资料)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学习体验。然而,好的学习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材料四 在线教育,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在线教育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课程需要有好的学习体验,有了好的学习体验,才会更受学生欢迎,有更多学生参与。网络在线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教”和“乐”的关系。
B.因为前沿技术的使用给在线学习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加之在途时间减少,获取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所以在线学习越来越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厚爱。
C.在线教育实施过程中,寓教于乐中的“教”和“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会出现教育问题。
D.在线教育的关键仍是教育,它关系到学生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素仍然是教师而不是网络。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解析:B项,强加因果,材料一中在线学习“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的原因是“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而“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是“教师授课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B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2.(解读图表题)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材料二的图来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到2017年突破了2 000亿大关;其中2012—2013年的增幅最为显著。
B.从材料二的图来看,在2012—2014年增长幅度较大,且在2014年达到了高峰,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
C.从材料二的表来看,部分在线教育机构推出免费课程集中在2020年1月23日“封城”后不久,且线上课程大多面向中小学生。
D.从材料二的表来看,除网易有道特定针对武汉市区域外,腾讯教育、学而思、作业帮等教育机构提供的直播课面向全国。
解析:B项,“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错,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
答案:B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与此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B.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C.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学习体验,是在“毁”人不倦,可见在线教育不是商业。
D.从材料二两个图表可以推断,中国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增长率的上升,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在线教育机构向广大学生免费提供课程就出现可能性。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解析:C项,“可见在线教育不是商业”曲解文意,材料三中说“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意为相对于商业,在线教育更应该关注教育的层面,而不是说在线教育不是商业,况且由前面的内容无法推出“在线教育不是商业”的结论。
答案:C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4.(分析论证题)试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的能力。要对段落进行理解,分析出具体的论证过程,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论证思路。
答案: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提出“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或在线教育不能过分注重商业)”的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先正面论证,教育需要人才、好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再从反面论证“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最后强调这一现象值得注意。(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5.(比较材料题)材料一与材料四都称赞“在线教育”,但侧重内容、称赞方面不同,试结合材料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比较,扣住不同之处重点分析。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的内容是网络在线学习的好处和存在的问题,而材料四侧重于论述在线教育给教育带来的变化;②材料一称赞了“在线教育”的两个方面: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教师授课效果更好。而材料四则称赞“在线教育”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6.(内容归纳概括题)当前网络在线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要通读四则材料,整体感知。重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圈点标画出重点语句。如:材料一中“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材料三中“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答案:①形式相对单一,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②缺少教育的温度,有的吸取了网络上油腔滑调的语言,把低俗当有趣;③“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④有的在线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没有底线。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7.(探究题)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要求探究“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基本立足点还是在材料上。在线教育正面的经验成绩需要关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需要关注,把问题转变成办法,是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的着力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材料一、材料三中列举的问题相对集中,材料四说的是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显著的变化和好处,注意对这三则材料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同时要注意对隐性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答案:①多点责任和温度。既要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②端正教育目的,不要让在线教育充满铜臭味。不要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采用媚俗、低俗甚至掺假注水的方式,要时时谨记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更多的前沿技术,更好地把控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授课效果,以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④采用合适的教法。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答出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