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4 21:20:27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人物形象 术语
正面人物 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
反面人物 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等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1.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5角度”
角度 解说
主题 小说通过人物来表现主题,同样,主题也是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
情节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过程。因此,抓住情节,就可以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进行分析,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提示:重点关注细节描写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他人评论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评判。因此,依据这些也可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作品背景 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素分析,也可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续上表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2.人物形象作用
人物形象作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的是人物形象的作用,作答时需要由此向小说其他要素扩展,要将人物和“情节安排”“结构设计”
“人物关系”“主旨表达”等方面相勾连。
角度 小说人物角色 角色解读
主次人物 主要人物 故事情节的中心
次要人物 与主角发生同一或相对立的关联
情节(矛盾冲突)安排 故事讲述者、观察者 第一人称叙述者
事件旁观者 当时在场,不影响故事走向
冲突参与者 冲突双方,有阶级冲突、性格冲突
情节推动者 推动下文情节发展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续上表
结构设计 线索级人物 贯穿全篇,事件处处为他所知
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陪衬者 与主人公有相同或不同之处,可正衬可反衬
众多穿针引线的联系者 联系人物,使各方因他而“相遇”
主旨表达 情感抒发者、觉悟者 表现主旨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3.次要人物作用“5思考”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特别提醒: 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图示: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4.物象作用思考“5角度”
(1)自身作用。物象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可丰富文章的内容。
(2)环境作用。物象衬托了环境,要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3)人物作用。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
(4)情节作用。一些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5)主题作用。物象可用来揭示深化的主题。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5.物象的意蕴分析
高考对小说中的“物象”,除了考查作用外,还考查物象的内涵理解。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小说阅读《石门阵》第9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物象的意蕴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句子。如果有,找出来既准又快;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要靠读者品读、感悟。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发掘:
由外到内 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精神气质
由实及虚 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
由表入里 先由该物象最表层的意思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义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6.解答形象作用题“3步骤”
第一步:定位形象角色,明确答题角度。
形象定位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不分,进而造成思考角度偏差。①题干定位:有的题干中就明确了形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或物象,或者是特殊形象“我”。②读文定位:文中主要写谁,谁就是主要人物;谁最能表现文本的主题,谁就是主要人物;如果不属于主要人物则为次要人物。
第二步:依据角度,从文中找对应的答案要点。
定位准形象的角色之后,依据其作用思考角度,从文本中找对应的答案要点。
第三步:按角度分条组织答案。
按角度,分点作答,每个要点采用“先概括作用,再结合文本陈述分析”的模式。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 夜
魏 巍
雪夜。在前方,也有动听的锣鼓声。
现在周仆正坐在知琴里的一个茅屋里,守着他那盏旧马灯,动情地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这是各连的战士们,正在赶排节目,准备明天的庆功大会。几天以前,各兄弟军已经隐蔽地突然地迫近了“三八线”。一场新的搏战就要开始了。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二次战役结束以来的十多天里,周仆虽然忙碌,却特别愉快。整个师穿插成功,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本团虽然因为陆希荣的事件受到批评(陆希荣受到留党察看、降职到第六连担任连长的处分),但整个成绩是肯定的。红三连的事迹轰动了全师全军,整个部队充满着喜悦和欢腾。
周仆正在准备明天庆功大会的讲话,电话铃叮叮地响起来。
他拿起耳机,是师长的声音。
师长是询问派出的侦察组回来了没有。“千万不能大意。”师长说,
“如果回不来,要再派一个侦察组去。这件事关系到全军的行动。”
周仆连声答应:“现在雪下得很大,我量了一下,已经有一尺深了。我估计咱们最担心的事情,可能没有问题。”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靠估计不行!”对方纠正道,“我刚才也到外面走了一下,雪是不小,但是风并不大。现在风比雪重要。能够厉厉害害地刮上半夜才好。”
“请首长放心吧,”周仆说,“如果两个小时内他们回不来,我马上再派一个组去。”
说完,他挂上了耳机。
周仆原来的构思被打断了。他的心飞到了几十里外白茫茫的临津江畔。现在离新的战役发起只有两天时间,而这条江水还没有完全封冻。据报告,昨晚,江的两岸倒是结冰了,但江心仍激流翻滚。这正是全军上下所一致关心焦虑的问题。
两个小时以后,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二营教导员李芳亭报告说:陆希荣在查哨时被特务打伤,倒在雪地里。
周仆立刻打电话,命令团保卫股长前去搜查。
过了一段时间,电话铃又急促地响起来。保卫股长请求周仆最好能够亲临现场。
周仆匆匆沿着山径向靠近沟口的一簇人家走去。夜色被雪光照得相当明亮,但是雪很深,山径完全被大雪掩盖住了,没有走出几步,雪就灌到靴筒里。大雪仍在继续飘落,大朵大朵的雪片不断地飞到脸颊上。
周仆赶到二营六连的驻地,陆希荣已经被抬到屋子里去了。大门口站着一簇人正在嘁嘁喳喳地低声议论。
“特务捉住了没有?”周仆赶到跟前忙问。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捉个鬼吧!”那个低矮粗胖的保卫股长冷笑了一声,“这是自伤。”
“自伤?”周仆一惊,“确实吗?有根据吗?”
“这种事别想瞒我。”保卫股长摸摸他的少白头,又冷笑了一声,“你去看看,连伤口都是黑的。”
“的确是自伤。”医生也说。
“要搞确实。”周仆说,“这种事可不能马虎。”
“这还有什么不确实的?”保卫股长说,“他还事先伪造了特务的脚印,结果一直是他老先生自己的脚印。……这个怕死鬼还真是煞费心机哪!”
周仆怒火上升,推开院门,大步闯到屋子里。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陆希荣长长的身子蜷曲在地上,正在大声小声地呻吟。一看政委进来,哼得更起劲了。
“政委呀,政委呀,”他带着哭腔喊,“我这个人怎么这样倒霉呀!……眼看新的战役要打响了,我下定决心洗刷自己的错误,没想到狗特务一枪就把我扣倒在雪地上了!”
周仆弯下腰往他的裤腿一看,果然腿肚子上黑乌乌的一片。
“我,我真倒霉呀,政委,”他还在喊,“我真想不到呀!”
“你真不觉得可耻!”
周仆厉声地说,把门一关,就走了出去。
“把他马上送卫生队!”他吩咐人们,“处分问题以后另外讨论。”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
“看起来还是估计不足,想不到他会走这一步。”
“这也难怪。”李芳亭说,“他感到他追求的一切都破灭了。前几天,他降了职来到六连,我就赶快跑去跟他做工作,他反而说:‘老李,你别再给我上政治课了,我一切都完了。你们都是前程远大的人,你们就好好干吧!’……瞧,这是什么话!”
周仆点点头说:
“确实,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毁灭!”
周仆回身向团部走,胸脯里像塞了一团脏东西似的恶心和难受。
走了不远,忽听前面路边有人唤他。是侦察班长老牛的声音。周仆大步赶过去,见雪地里站着三个人,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你们可回来啦!”周仆抢上去同他们握手。一只只大手,全冻得像冰棍似的。
“没问题啦,政委,没问题啦!”老牛兴奋地说。
“江心也封冻啦?”
“都冻住了!”
“冻得结实不结实啊?”
“结实极了!”老牛说,“我们在冰上爬到江心,生怕冰薄,后来我们站起来,跺了好几十脚也没事儿。正在这时候,哧地一声来了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了。我走过去一看,冰窟窿呼呼地朝外冒水,伸手往下一摸,冰层足有半尺来厚,当时真想背一块来给首长看!”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周仆高兴得哈哈大笑,从内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热爱,他真想用双手抱着来亲亲这些可爱的战士们。
“你们到南岸去了没有?”周仆又问。
“上啦,上啦。”老牛说。
“好好,”周仆又亲热地握握他们的手,“你们赶快吃饭休息去吧!”
周仆心中十分愉快,迈开快步向团部走去。敌人的夜航机在云层里时远时近地嗡嗡着,丢着照明弹。在照明弹的亮光里,可以看到大朵大朵的雪片,好像万万千千只白蝴蝶,得意扬扬地翩跹飞舞。各个连队赶排节目的锣鼓声,也显得更加起劲,更加动听了。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仆与师长在电话中的对话,突出了两人的务实作风,也体现出师长对周仆不信任。
B.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表明了周仆认为前几天对陆希荣的降职处罚不太妥当。
C.周仆回团部时“恶心”“难受”,是陆希荣在新战役打响前被特务击伤而让他心情沉重。
D.周仆两次与侦察组的战士握手,既是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也是对他们的欣赏与赞许。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体现出师长对周仆不信任”错误,师长再三叮嘱,反复强调,是因为侦察了解封冻情况这件事关系到全军的行动,很重要,不是对周仆不信任;B项,“表明了周仆认为前几天对陆希荣的降职处罚不太妥当”错,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是对陆希荣的失望;C项,“陆希荣在新战役打响前被特务击伤而让他心情沉重”错,周仆回团部时“恶心”“难受”,是因为陆希荣要挟组织、伪造特务暗杀以逃避战斗的行为让他反感、厌恶。
答案:D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节选部分善于用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如结尾写大朵的雪片,好像白蝴蝶得意扬扬地翩跹飞舞,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
B.小说的语言描写既刻画人物,如保卫股长的语言表现了他对陆希荣的厌恶;也推动情节发展,如周仆与师长在电话中的对话。
C.“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侦察组战士在恶劣环境中不辱使命的精神。
D.小说节选部分讲了雪夜发生的几件事,其中的人物形象交相辉映,不仅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推动情节发展”错误,周仆与师长在电话中的对话,主要突出侦察了解临津江封冻情况对下次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答案:B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3.小说节选部分数次写到“锣鼓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本结构的能力。文本中写到“锣鼓声”有三处:一是开头“雪夜。在前方,也有动听的锣鼓声”,雪夜里锣鼓声是“动听”的,以周仆听到战士排练的锣鼓声渲染欢庆的气氛。二是“动情地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这是各连的战士们,正在赶排节目,准备明天的庆功大会”,周仆“动情地听着”锣鼓声,以锣鼓声衬托人物愉快的心情。三是结尾“各个连队赶排节目的锣鼓声,也显得更加起劲,更加动听了”,以各个连队赶排节目的锣鼓声结束,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匀称、完整;“更加起劲,更加动听”暗示志愿军的此次军事行动也会像锣鼓声一样获得圆满胜利。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答案:①渲染气氛。以雪夜锣鼓声渲染欢庆的气氛。②衬托人物心情。以锣鼓声衬托周仆愉快的心情。③首尾呼应,暗示情节发展。以欢快的锣鼓声开头,以各个连队赶排节目的锣鼓声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匀称、完整,暗示志愿军的此次军事行动也会像锣鼓声一样获得圆满胜利。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4.魏巍善于塑造群体英雄形象,本小说塑造了侦察组成员感人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令人动容的精神?小说又是如何表现这些精神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由“二次战役结束以来的十多天里,周仆虽然忙碌,却特别愉快”“本团虽然因为陆希荣的事件受到批评(陆希荣受到留党察看、降职到第六连担任连长的处分),但整个成绩是肯定的”可知,此处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周仆不计得失,以大局为重,为整个师的成功而喜悦,体现其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其次,由“周仆匆匆沿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着山径向靠近沟口的一簇人家走去。夜色被雪光照得相当明亮,但是雪很深,山径完全被大雪掩盖住了,没有走出几步,雪就灌到靴筒里”的环境描写可知,凸显其坚持原则、尽忠职守的精神。再次,由“雪地里站着三个人,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一只只大手,全冻得像冰棍似的”“伸手往下一摸,冰层足有半尺来厚,当时真想背一块来给首长看”等可知,作者运用比喻,将浑身是雪的侦察兵比作石膏像,把冻的手比作冰棍,突出侦察组战士在恶劣环境中英勇无畏、不辱使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后,正面描写和环境烘托之外,还有人物形象的对比。陆希荣为个人利益要挟组织、伪造特务暗杀以逃避战斗,志愿军侦察班战士冒风雪去临津江侦察江面封冻情况,将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与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怯懦偷生的逃避主义与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进行对比,突出志愿军指战员的正面形象。
精准突破二 分析概括形象题
答案:精神:①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侦祭班战士冒风雪去临津江侦察江面封冻情况,为大部队下一次战斗做准备;周仆以大局为重,为整个师的成功而喜悦。②坚持原则、尽忠职守的精神。周仆深夜冒雪去现场处理陆希荣事件。③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侦察班战士冒风雪去临津江侦察江面封冻情况,在恶劣环境中英勇无畏。
手法:①环境侧面烘托,展现雪夜恶劣的环境特点,以环境烘托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②正面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志愿军群体形象。③人物形象对比,陆希荣的自私自利、怯懦偷生与志愿军侦察班战士的无私奉献、英勇无畏进行对比,突出志愿军指战员的正面形象。(共15张PPT)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点析结合”答好小说技巧和语言题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
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解析:分析鉴赏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错误,从文中“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一点一点地种”可知,德贵已经习惯了淮河的泛滥和自然天气对自己耕作河滩地的影响,他坚持种河滩地体现出他的执着,其中人与自然之间虽有矛盾,但并不激烈。且“埋下了伏笔”错误,伏笔是对将要出现、发生在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预做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通常较隐蔽。而本文第一段则是对过去德贵种河滩地的情况的概述,交代了故事的大体面貌,所以这不是“伏笔”。
答案:A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2.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首先本题题目中已经强调了“人、牛、犁浑然一体”,题干问的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这就需要考生抓住这一关键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先从修辞的角度看,要明确写犁的时候使用了比喻,要抓住其中的喻体“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这一比喻实现了老人与犁的巧妙结合;再看写牛的时候,一“领”一“跟”,一“赶”一“牵”,牛与人都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人与牛合二为一,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再从画线句整体叙述逻辑来看,表面上分述“人、牛、犁”,实际上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注意答题思路清晰,要点明确。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答案:①写犁时运用比喻修辞,将犁的暗裂纹比作“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与犁的相似性,他们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②写牛时运用了拟人修辞,牛与人“懒懒散散的模样”巧妙地将牛与人的形象与精神状态合二为一。③从叙述逻辑上看,表面上是分述“人、牛、犁”,但是三者联系紧密:人因犁而佝,犁老而似人,牛因人而和。这三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3.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特定内容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此题应找到小说中德贵与牛、犁的对话的内容,不同的对话内容展示出人物不同的心理。从第七段德贵与犁、牛“饮水”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对牛与犁的了解,明白它们都需要喝水,表现了德贵对它们的疼惜;从第八段德贵喝水后“骂”犁与牛的话,可以看出他与牛、犁的深厚感情,从这样的嬉笑怒骂中可以看出德贵此时的轻松、愉快;从第十段德贵“问”牛与犁是否要犁地的对话,可以看出德贵希望有人肯定他的做法,最终他决定种河滩地,此时的他是痛快的。
精准突破三 艺术技巧鉴赏题
答案:①德贵喝水前与犁、牛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犁与牛十分熟悉,有着充分的了解,表现了他对犁、牛的疼惜;②德贵喝几口水后“骂”犁与牛,从中可以看出他与犁、牛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他此时的轻松愉快;③德贵喝水之后“问”牛与犁究竟犁不犁地,表现了他对得到他人理解的渴望以及下定决心犁地种地之后的痛快。(共26张PPT)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1.理解双关和象征的区别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包括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 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谐音双关。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意义双关。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夜”,表面上是夜晚,实指黑暗统治;“路”表面上是道路,实指革命征途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续上表
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广大的抗日军民和不屈的精神意志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2.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
标题类型 一般性作用
时间、地点、环境 ①点明时间、地点;
②创设故事背景;
③渲染环境氛围
物件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寄托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
③揭示文章主旨;
④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⑤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人物 ①突出人物形象或品质;
②暗示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事件 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问题 ①寄托作者情感;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
续上表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3.分析标题作用“5角度”
角度 作用
情节 从标题与情节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是不是设置了悬念,是不是对情节的概括
人物 从标题与人物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不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环境 从标题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氛围,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主题 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读者 从标题与读者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续上表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4.四类常见的小说主旨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1.落实“5抓”,解答小说主旨题
解题技巧 抓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抓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抓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主题性人物,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续上表
解题技巧 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1)抓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2)抓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
抓环境 描写 (1)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2)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2.解答标题意蕴理解题“3步骤”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索 画
相裕亭
是在饭桌上,还是在饭后朐园赏梅的茶会上,潘向余跟郝逸之说:“老郝,你给我开张画。”郝逸之记不清楚了。
之前,郝逸之只知道潘向余是盐政司里的一个什么官员,肚子挺大,穿着盐政司里那身笔挺的制服,衣角下面总会撅起一块空当,让人觉得那里会鼓进很多风,他会很冷。其实不然,潘向余是盐政司里的一个课长,夏天他穿着浮云流水一样的绸缎,冬天他有绵羊毛的长袍,耳朵上时而还会挂着两个毛茸茸的貂皮耳罩子,与他那张圆乎乎的胖脸混搭在一起,很像是一只大耳朵猫。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潘向余手中掌管着盐引,类似于当下的税务票据。同时,他还拥有缉拿倒卖私盐的权力,经常抓到一些倒卖私盐的小贩,游街示众。盐区人怕他、恨他、敬畏他。
郝逸之是个画家,他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画画好,并用他的画换些银两养家糊口。所以,潘向余向他要画,郝逸之口头上应承下了,内心里却并不想给他画。
在盐区,向郝逸之求画的人很多。如果每个人要画都给,他郝逸之的画也就不值钱了。自古以来,画家压画,即答应给你画,多为逢场作戏,你只有把足额的银子塞到人家手上,对方才会为此心动。
此番,潘向余要画,郝逸之想拖一拖,等日子久了,对方忘记,也就拉倒了。没想到,潘向余还真当回事,事没过半月,便派人来取画,同时告诉郝逸之,他潘某家中餐厅的某个位置要挂他郝逸之的画。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这一来,郝逸之不得不画了。
但,郝逸之把画画好以后,依然没有把画顺顺当当地给他。其间,潘向余三番五次地派人来催画、看画、取画,郝逸之都说:“还在润色中。”
有一回,郝逸之把画面展开来,给取画的人看了。对方想拿走,郝逸之说:“题款还没有想好。”其实,那幅画在落笔时就有了“画题”。他之所以不想让对方拿走,是看来者两手空空。
在郝逸之看来,你潘向余不想掏钱买画,派人来取画时,带几盒茶点当作润笔费总是可以的吧。要知道,那时间他郝逸之一幅六尺整张的画作,可抵半亩良田的价儿。
郝逸之想等潘向余亲自上门取画。到时,看他本人怎么说。
可巧,这一天潘向余外出办事,路过郝逸之的住处时,前几天上门取画的那位随从告诉他:“郝画家就住在对面小楼上。”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潘向余猛一愣怔,想起郝逸之欠他一幅画,顺手一比画,如同到集市、街口捉拿倒卖私盐的小贩似的,说:“走,到他家看看去。”
还好,当天郝逸之正与夫人在阁楼里支弄过冬的煤炉子,看到潘向余大驾光临,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吩咐夫人给潘向余沏茶。潘向余说:“沏茶就不必了,我来看看我的画。”
郝逸之说:“画,早已经画好了,就等您潘课长来命名。”
随后,郝逸之在画案上将那幅画展开。画面上,五六只大螃蟹,装在一个古式典雅的青花瓷盘子里,乍一看,红彤彤的一片,怪喜庆。细看,其中有一只螃蟹侧着身子,露出半边蟹肚白,其蟹脐、蟹爪上毛茸茸的金线都勾勒出来了,可谓是“画中点睛”,生动有趣。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潘向余连声说:“好!”
郝逸之指着画,说:“听说您要挂在餐厅里的,我就给您画了这幅《满堂红》,不知潘课长意下如何?”
潘向余说:“好,就叫《满堂红》。”
接下来,郝逸之提笔落了题款,盖上印章。一幅完整的画,就这么交到潘向余的手上了。
郝逸之原以为此时潘向余会有所表示,没想到他卷起画作时,随口敷衍一句,说:“改天,我请你喝酒。”
这是郝逸之最不愿听到的话。
可潘向余在盐政司的位置上,吃、喝、卡、拿、要习惯了。他拿走郝逸之的那幅画,如同在街口的小摊上顺手捏两颗瓜子香香嘴一样,压根就没当回事。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郝逸之见状,顿感不爽。可他表面上还是装作很愉悦的样子,并顺着潘向余的话题说:“潘课长能喜欢我的画,我很荣幸,岂敢烦劳潘课长请酒。”
说话间,潘向余好像很忙似的,夹起画,拱手下楼。
郝逸之家楼梯是盘旋式的,两边摆放着各种玩物、挂件与字画。其中,有两幅挂画还是西方现代派的裸浴女。潘向余一边下楼,一边目不暇接地两边张望。
忽而,“咣”的一声脆响,一把青花瓷的茶壶在潘向余脚下跌碎。
刹那间,郝逸之顾不上身边是什么课长不课长了,他惊呼一声,说:“哎呀,我的壶……”随之,他弯腰去捡楼梯上的碎壶片。
潘向余驻足观望,只见他脚下的楼梯上,有两块大一点的碎片还在那儿一摇一摆地摇晃,但他并不知道那壶是怎么碎的。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郝逸之告诉他,是他腋下的画,碰到隔断上了。
潘向余一脸茫然,但他从郝逸之的神情里,看出那把壶似乎很珍贵。
郝逸之呢,看潘向余面露难色,反倒平静了,反过来安慰潘向余,说:“没事,没事!”
潘向余越听对方说“没事”,他越觉得这是个事儿。原想拿上画就走,没想到打碎了人家一件贵重的器物,尴尬之中,潘向余当即承诺:“好啦好啦,回头我派人送把好壶给你。”
果然,当天晚上,潘向余派人送来一把价格不菲的壶。而郝逸之跌碎的那把壶呢,原来是一把普通的壶,且壶底都掉了,摆在那儿,是给前来学画的顽童当参照物的。至于那把壶当天到底是怎么从隔断上掉下来跌碎的,这个话题,恐怕只有郝逸之自己知道。
(有删改)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向余是盐政司里颇有实权的官员,在他的眼里,跟郝逸之要一幅画那简直就是小事一桩。
B.郝逸之的《满堂红》这幅画并不寻常,螃蟹是横着走的,有暗讽潘向余利用权力横行霸道之意。
C.郝逸之对潘向余派来的人说“还在润色中”,主要是能拖则拖,直到潘向余亲自到访、给钱。
D.文中穿插了作者的一些评价语,如“吃、喝、卡、拿、要习惯了”,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直到潘向余亲自到访、给钱”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郝逸之想等潘向余亲自上门取画。到时,看他本人怎么说”,可见郝逸之对潘向余给不给钱是不确定的。
答案:C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肖像描写介绍潘向余,“肚子挺大”“圆乎乎的胖脸”,加上讲究的穿着,活画出一个地方官员形象。
B.小说刻画郝逸之时欲扬先抑,先写郝逸之屈服于潘向余,答应作画,后写郝逸之“智斗”潘向余,使得小说具有艺术张力。
C.“想起郝逸之欠他一幅画”,这里运用心理描写,一个“欠”字,活画出潘向余平时跟他人索要惯了形成的扭曲心态。
D.小说结尾补叙那把茶壶是给前来学画的顽童当参照物的,暗示茶壶跌碎是郝逸之有意为之,使得故事情节合理,结构完整。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项,“小说刻画郝逸之时欲扬先抑”错误。前面写郝逸之口头上答应为潘向余作画,这不能算是“抑”。郝逸之内心是不想为他作画的。小说中的郝逸之整体上可谓不卑不亢,既不想得罪潘向余,也不甘心白送他一幅画。
答案:B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3.小说以“索画”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情节安排上来看,小说故事主要围绕“索画”展开,“索画”是小说的线索,串联情节,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从人物刻画上来看,文章以“索画”为题可凸显人物形象。“索”字突出潘向余的特点,刻画出人物形象——利用权力横行霸道。而与之周旋的画家郝逸之则是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与潘向余“斗智斗勇”。从主题揭示上来看,小说主题是对官场现状的揭露和讽刺。文章讲述盐政司官员潘向余“索画”这一故事意在引起我们的思考:以潘向余为代表的地方官吏凭借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中饱私囊,这种腐败现象需要惩治,官场恶习亟待解决。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答案:①从情节安排看,小说以“索画”为线索串联情节,故事主要围绕
“索画”展开,一波三折。②从人物刻画看,以“索画”为题可凸显人物形象。小说围绕“索画”刻画出潘向余这一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地方官员形象,而与之周旋的画家郝逸之的形象也真实、生动起来。③从主题揭示看,小说通过盐政司官员“索画”的故事启发人们深思:地方官吏凭借手中的权力到处伸手、中饱私囊的现象需要惩治,官场生态亟待改变。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4.有人认为此小说的主人公是潘向余,有人认为是郝逸之,你认为呢?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潘向余。①小说的标题是“索画”,而索画者是潘向余,故事主要是围绕潘向余索画展开的。②潘向余是整个故事矛盾冲突的主角,虽然,郝逸之这个人物着墨很多,但他的活动是为了映衬潘向余的。③小说主题是对官场的揭露和讽刺,是通过以潘向余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来体现的,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可知潘向余是小说的主人公。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示例二)我认为是郝逸之。①从情节来看,潘向余向郝逸之索画后,文中的几个主要情节都是围绕郝逸之展开的,包括郝逸之如何拖画再拖画,郝逸之展画、交画,而故事的核心情节是郝逸之“智斗”潘向余,郝逸之成了故事的中心人物。②从人物描写来看,潘向余的种种表现反衬了郝逸之的形象,凸显了他在强势的潘向余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③小说主题是对官场的揭露和讽刺,是通过郝逸之与潘向余“斗智斗勇”的行为去揭示的,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可知郝逸之是小说的主人公。(共49张PPT)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考生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高考题中承载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的现代文是小说和散文,本书重点复习这两种文学体裁。
根据这两种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考情,本书在常规考点方面注重从重点难点突破,从考生易失分处着手;在创新题型(情境类题目)方面注重从正面解读,以特色专题的形式呈现。
叙述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和交代的一种方式。叙述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叙述技巧,即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作用类”题目主要考查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标题、叙述方式、结构安排、语词运用、表现手法等的作用,在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中都有涉及。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一、小说情节叙述手法图解
二、情节线索图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三、情节安排技巧
情节手法导图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视角
类别 内涵及作用
“作者隐藏”的叙述视角(有限视角) 内涵:作者是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甚至就是主人公;作者参与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过程。
作用:使小说具有真实性、亲切感和说服力,也容易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不过,由于参与者的视野有限,许多情节只能用“旁听”“猜测”等方式来表述
“作者全知”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 内涵:作者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既能写客观存在的东西,又能写一个人的主观世界,还能同时写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
作用:写作时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方便叙述。不过,它的最大问题便是可信度较低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2.叙述人称
类型 解说
第一人称 只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能使小说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不受叙述者的见闻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人称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时,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避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3.叙述顺序
方式 内涵 作用
顺叙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叙述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叙述 ①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②衬托、表现人物形象。
③为后文做铺垫。
④突出小说的中心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性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补充交代上文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小说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知识拓展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对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叙述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事件的叙述方式。它是小说常用的叙述方式。
补叙的内容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关键之处。补叙一般放在文末,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等进行补充介绍。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4.叙述方式
类别 内涵 作用
对话式 指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内容可以是对话人的亲身经历或心理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 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
②可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
③凸显主题
对比式 “对比”是隐藏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述结构,是小说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分别显示出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
②突出主题。
③构建全篇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独白式 作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着力描写人物的种种心理,通过挖掘深层的意识来展示隐蔽的内心世界,淡化情节甚至取消情节,所述事件极其微小 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
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
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的内涵
重复式 重复叙述,即多次讲述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加强悲(喜)剧色彩。
③缓和叙述节奏,使小说具有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片段式 短篇小说往往人物少,情节简单,所以常常聚焦生活的一个小“镜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式的描写,见微知著 ①小中见大,使叙述相对集中紧凑。
②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心理
双线索式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暗线则是间接呈现出来的隐晦线索。双线索一般可分为明暗线、双主线、主副线三种类型 ①共同完成对主题的揭示。
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③突出人物形象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抑扬式 又称褒贬式,指文章欲“扬”先有意“抑”,或欲“抑”先有意“扬”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以退为进,对人欲说善则先说不善,或欲说不善则先说善 ①在反差的变化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
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交叉式 指多时态、多空间、多视角、多线索的交错性叙事。可以通过不断变换故事的叙述方式来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可展示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生活的复杂性,使作品异彩纷呈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安排技巧)
制造情节波澜的技巧
技巧 内涵 作用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突出主题
衬托 指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反复 对人物、环境、情节的某一方面进行反复叙写 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和追问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误会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误会法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②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③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时,可以借助小说标题、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间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照应 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蓄积气势,突出人物、主旨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特别提示: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一般来说,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三)情节结构模式
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常见模式 解读
单线结构 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双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四)情节段落作用
1.开头情节的类型和作用
类型 作用
直切式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②引出下文,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悬念式 ①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写景式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2.中间情节的作用
①补充内容,揭示矛盾关系。
②照应前文,或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
3.结尾情节的类型和作用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即“欧·亨利式”) ①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人物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
戛然而止的结局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以景作结的结局 ①从情节看,暗示情节的发展、故事的结局。
②从人物看,烘托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看,升华文章主题。
④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续上表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1.梳理情节记“两答”
操作过程 借鉴渠道
答题思路 理过程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事件的这些关键点即可梳理情节。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现实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鲁迅小说《祝福》的过程为:①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②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③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④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⑤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沦为乞丐。⑥尾声:祝福欢乐景象与“我”的感受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答题思路 抓空间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不同的场所会有不同的情节。抓住场所的变换,也可概括出情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寻线索 线索贯穿小说的情节发展,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续上表
答题模板 模板一 主人公在……时间……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 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 (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
④……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2.分析情节作用“两方面”“五关联”
两方面 五关联 作用
内容 关联环境 交代或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关联形象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关联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突出/深化文章主题
关联读者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 关联结构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3.确定线索并分析作用
线索安排“4作用” 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情节)
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主题)
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人物)
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作品内容(效果)
寻找线索“5关注” 分析文章的标题
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4.情节技巧题规范答题“3步骤”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 上①
冯 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 ①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
“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解析:B项,“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答案:B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解析:D项,“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
答案:D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所指“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提示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层次。
答案:①文章开篇写出的风景,表现出子胥逃生后的轻松。②后听到岸上人的对话,引发子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③江上渔人的歌声深深触动了子胥,激发了他复仇的愿望、内心的仇恨。当他看到渔人“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的生存状态,又感觉到“柔情”,矛盾的心情始终交织在一起。④船靠岸后,子胥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仍然没有从矛盾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他感谢渔人能够带给他片刻的内心安宁,帮助“渡过了我的仇恨”但是又说“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暗示子胥“仇恨”之深,复仇愿望之强,“渡过”不等于彻底忘记。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其中“文学效果”可从多角度理解。
答案:①语言效果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彰显冯至“诗化小说”的特点,冯至本是诗人,同是拒剑的渔夫,本文中的渔人并不是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相反本文中渔人眼中的伍子胥,“只是一个不知从何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
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他也不理解伍子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拒剑后也没有因消除子胥的疑虑自尽,而是对他的话一点也不懂,转身驾舟翩然离去,这样,更凸显本文诗意化、散文化的隽永意味。②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其心境平坦,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对比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子胥,凸显渔夫在散淡隐逸中使伍子胥思想发生的变化,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的安适,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美好“世界”,子胥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救赎。③从主题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他选择的是恬淡的人生,子胥承受的则是生命的沉重,你选择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你是个问题。你有选择的权利时你会选择哪个同样是个问题,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仇恨”是由爱而生的,而复仇又一定有恨,爱恨相生,人在选择命运时又是身不由己的。对比之下,文章主题层次更为丰富了。
精准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题(共20张PPT)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演说家
[俄]契诃夫
   ①八等文官伊凡诺维奇死了。在送殡行列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波普拉夫斯基,坐上出租马车,去找他的朋友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他任何时候都能开讲:半睡不醒也行,饿着肚子也行,烂醉如泥也行,发着高烧也行。他的演说,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他那些热情似火的词语,远比随便哪家小饭馆里的蟑螂都多。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②“朋友!”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你快穿好衣服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要知道这人是秘书,办公室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③“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④“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你会领到一笔不菲的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上,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讲得比西塞罗①还西塞罗,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⑤扎波伊金欣然同意。他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的悲伤,跟波普拉夫斯基一起走了。“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这种人,但愿他升天!”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⑥“得了,扎波伊金,骂死人可不妥啊。”
⑦“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⑧墓地上,死者的丈母娘、妻子和小姨子遵照古老的习俗痛哭一阵。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⑨“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哭号,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还是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似的活泼而纯洁,他是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造的蜜奉献给国家。这个人,他……如今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冷酷无情的死神把僵硬的手按到他身上的时候,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他尽管已到了驼背的年龄,但他依然充满青春活力和工作激情。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奥西佩奇却是绝无仅有!他通宵达旦地工作、不收贿赂、疾恶如仇……是的,我们还看到,奥西佩奇把他微薄的薪水散发给他穷困的同事们,现在你们也亲耳听到了靠他接济的那些孤儿寡母的哭丧。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现在有谁能取代他这样的同事呢?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真诚动人的脸,它总是挂着善良的微笑。奥西佩奇,愿你的骸骨安宁!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⑩扎波伊金继续慷慨陈词,可是听众却面面相觑。大家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奥西佩奇,死者明明叫伊凡诺维奇呀。死者生前同他的合法妻子吵了一辈子架,算不得单身汉。他红褐色的大胡子,打生下来就没有刮过。听众一时都莫名其妙。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奥西佩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道,“你的脸不算漂亮,甚至可以说相当难看,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正是在这样一个有目共睹的躯壳里,跳动着一颗正直而仁慈的心!”
突然,演说家中断了演讲,吃惊得张大了嘴巴。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瞧着那边,对波普拉夫斯基说。“谁活着?”
“奥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是我们现在的秘书。奥西佩奇,两年前就当科长了。”“真是见鬼!”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扎波伊金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奥西佩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葬礼之后,有人说扎波伊金把个活人给埋葬了。
“不好呀,年轻人!”奥西佩奇埋怨道,“您的那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赂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再说谁也没请您来宣扬我的脸面。什么不漂亮呀,什么难看呀,就算是这样,又有什么必要拿它来当众展览呢?气死人了!”
(本文发表于1886年,有删改)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注] ①西塞罗: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扎波伊金明知道某些官员品质恶劣,却极尽赞誉;参加葬礼的人也都愿意听别人对死者的虚假美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虚伪。
B.演说家扎波伊金随便说某个官员是酒鬼、骗子,老奸巨猾,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足见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
C.波普拉夫斯基找演说家是为了应付一场葬礼,扎波伊金装作一脸悲伤,死者的家属任凭演说家胡乱评价等反映了人情的冷漠。
D.在发现弄错追悼对象后,扎波伊金仍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说明他为了演说家的名誉而厚颜无耻地表演。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解析:D项,“说明他为了演说家的名誉而厚颜无耻地表演”,说法不全面,根据原文可知,不仅“因为面子,停不下来”,且“为了得到车马费”等原因,所以不惜厚颜无耻地表演。
答案:D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扎波伊金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含有夸张和讽刺意味,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明线围绕演说家扎波伊金应邀到葬礼上发表演讲展开,暗线戏剧性地叙写了文官伊凡诺维奇和奥西佩奇二人,可谓高潮迭生。
C.“讲得比西塞罗还西塞罗,我们就千恩万谢啦”,使用对比的手法,整个句子表达了波普拉夫斯基对扎波伊金演讲效果的殷切期望。
D.小说结尾交代奥西佩奇埋怨演说家对其错误赞美,看似闲笔,实际上是为了暗示当时官场无好人,深刻地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腐败。
解析:C项,“使用对比的手法”错误,“讲得比西塞罗还西塞罗,我们就千恩万谢啦”中“西塞罗”应该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答案:C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3.(分析情节作用)第 段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的能力。要求指出某一个段落的作用,要先看该段落所在的位置,再结合段落的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作答。
答案:①情节上,承上启下,凸显高潮。承上文扎波伊金已经知道他给死者奥西佩奇的致辞如今人还活着,引出下文奥西佩奇对他的埋怨;描写的内容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②人物上,突出强调了扎波伊金厚颜无耻的形象特点。③主题上,扎波伊金明知道死者致辞弄错了对象,还将演讲进行至结束,足见其说假话脸不变色;奥西佩奇明知其名字错误,也不及时制止,足见官场腐败、黑暗,极大地讽刺了俄国社会当时畸形的风气,深化了主旨。(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4.(概括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演说家扎波伊金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形象的能力。要求指出“形象特点”,这有别于
“性格特点”,在使用术语上要注意区分。
答案:①能说会道。扎波伊金在葬礼上给一个官员致悼词,夸夸其谈,称得上“妙语如珠”。②厚颜无耻。扎波伊金能把一个酒鬼、骗子、老奸巨猾的家伙说得道德高尚,而且在明知错误的情况下还能将演讲进行至结束,足见其说假话脸不变色。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5.(概括环境特点)小说揭示了俄国当时有着怎样的社会环境特点?通过这些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的能力。要求分析小说内容中所透露出的社会环境特点,这要从全文来准确地理解,选择简练的词语进行概括。
答案:①黑暗。主要表现在说谎为荣、官场黑暗、骗子盛行等。②虚伪。主要表现在听众知道死者的为人,却喜欢别人对死者随意美化。这些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6.(鉴赏语言特点)这篇小说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试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要求理解小说全篇中主要的语言特色,这就要抓主要特点,而不能舍本逐末。同时,还要结合平时积累和课堂所学《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的语言特色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①精练准确。如“‘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滑,这种人,但愿他升天!’”语言极其简洁、准确,几句话就把秘书官员的恶劣品质形象地展现出来,还精练、准确地表现了说话者的幸灾乐祸心理。②诙谐幽默。如“奥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伊凡诺维奇!”葬礼上出现死者致辞错误,这样的叙述语言十分诙谐、幽默。③深沉含蓄。如“葬礼之后,有人说扎波伊金把个活人给埋葬了”,语意深刻,对人物来说“只能是侮辱人格”,对社会来说则是丑态百出。(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7.(分析表达技巧)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对材料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出具体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技巧等。
答案:①排比、比喻的修辞。如四个“也行”的排比、“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的比喻。②选取极具夸张的词语来加以讽刺的手法。如“任何时候”“源源不断”“远比随便哪家小饭馆里的蟑螂都多”等极具讽刺意味的词语。③采用人物介绍,即间接叙述的手法。如“他任何时候都能开讲”、演说“好似……”等。(意思对即可)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8.(概括分析主题)本文和小说《变色龙》一样,成功地讽刺了沙俄社会的种种丑态。请结合文本分析当时沙俄社会上的种种丑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对比阅读的能力。要求与所学过的课文《变色龙》进行对比,并进行主旨归纳。归纳时,更注重社会意义揭示,如“官场腐败”“人情冷漠”等。
答案:①官场腐败。演说家扎波伊金随便说某官员是酒鬼、骗子,老奸臣猾,都能得到官员同事的认可,可见当时官场就是这样。②夸夸其谈者能畅行天下。演说家扎波伊金明知道某些官员品质恶劣,还极尽赞誉;听众也知道死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者的为人,却喜欢别人对死者随意美化,让说谎的人得到报酬。③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死者的同事波普拉夫斯基找到演说家,只是为了应付一场葬礼,演说家扎波伊金也只是装作一脸悲伤,死者的家属任凭演说家胡乱评价等。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9.(探究标题)结合文本,说说小说以“演说家”为题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要求探究标题的妙处,要结合标题的意义、形象特点、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思考。
答案:①情节上,小说以“演说家”扎波伊金的演说为线索,围绕他为死者致辞来演绎故事,标题“演说家”贯穿全篇,点明小说的线索。②人物上,文章开端先是直接叙述他“夸夸其谈”,然后就刻画他在葬礼上“假话连篇”,写出了扎波伊金胡说八道的形象特点。③主题上,通过叙述扎波伊金在官员葬礼上弄错名字后把一个活人当成了死人致悼词的故事,刻画俄国社会畸形人物的
专题精练 一文打通全题型
形象,讽刺了沙俄社会的弄虚作假、官场腐败、人情冷漠等种种丑态,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④标题含义上,“演说家”不是社会上人们称赞的真正能说会道的具有演讲才华的人,而是指在葬礼上致辞时厚颜无耻地“歌功颂德”的人,极具讽刺意味,增强了小说的反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