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版 · 必修1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一单元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的场景不断出现:刘墉为民请命,虽然吃尽苦头却能始终恪守心灵净土;和珅用尽心计,却只为讨好皇帝,贪大不贪小,贪权胜贪钱,最终完成了揭示一代巨贪异化的全部心路历程。“一样当官两条路,忠奸两立,泾渭分明。”著名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既让我们有看戏的快乐,也为我们留下了警世的思考……不过,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无论是忠是奸,“百官之首”的丞相,从设立开始就同高高在上的皇帝处于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在该电视剧播出之后,有历史学家认为其犯了历史性错误。对此,你有何认识?中国古代史上,皇权与相权之间经历了怎样的斗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措施。
2.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3.内阁是何时设立的?其职权是怎样演变的?
4.指出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演变、影响。
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条线索是介绍了明朝以来皇权的不断加强,这实际上是分割相权的必然结果。图示如下: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________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__________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__________”,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________”,强干弱枝,______地方。
(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刘邦汉景帝七国之乱推恩令监察点拨: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2.唐末割据与宋太祖集权
(1)背景
①唐朝后期,形成____________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_____”,发兵之权归_______,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藩镇林立五代十国三衙枢密院②削实权。废除________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_____,_____掌地方行政,设______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_______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节度使中央文臣通判中央藩镇割据冗官冗兵冗费思考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核心:集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央。(2)“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__________,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________,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中书省六部2.明朝的内阁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______________,仅备顾问兼______________,并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________,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__________”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_________”。
3.清朝的官制
(1)清初承袭明制,设立_______,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重要的军国大事,由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处理。殿阁大学士协理奏章内阁票拟批红内阁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3)清______年间,设立军机处。
①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______,后来可以参与处理__________;军机大臣本身_____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____________。
②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4.中央官僚制度变化的特点: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雍正军务机要政务品级跪奏笔录思考2:有人评价明朝内阁阁员和清朝军机大臣的地位时说“虽有宰相之责,却无宰相之权”。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均没有决策权,二者官员只是参与机要政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材料二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请思考:
(1)据材料一,为“矫秦之枉”,西汉初期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导致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2)据材料二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1)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危及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君弱臣强”。作用:改变了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拓展: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2)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
(4)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5)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皇帝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2014·山东·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对地方的管理。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伴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增加了机构和官员,也就说明中央实际上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与各地经济联系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 B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过几天就死了。材料二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请思考:
(1)“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3)某班举办题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提示:(1)实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激烈,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阶段。
(2)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利: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等。弊: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成长等。拓展: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政治:有利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粉碎内部叛乱,抵制外来入侵,巩固国家统一。
②经济: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③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消极影响
①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延缓了封建社会的衰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经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推行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外交:推行闭关政策,隔断了与外国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与西方差距拉大。
总之,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造成中国落后,近代落伍,被动挨打的根源。 (2014·广东B·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解析】 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所指官员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选D项。
【答案】 D1.“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
A.郡国并行 B.三公九卿
C.三省六部 D.行省制度【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本题考查汉高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分封同姓王做诸侯,他即位后,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这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形成,是历史的“退步”。2.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指出汉代禁止王室皇族成员担任离都城近的地区官员,其根本目的是防止宗室势力相互勾结,威胁皇权。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地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 D
【解析】 中国古代社会中以钱买官现象比比皆是,注意材料中“通判”之职位,便可判断此话反映的是宋代的情况,因为通判是宋代增设的。4.(2014·北京·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条件是“为扭转中央集权大为削弱”这一局面,据此可确定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B、C两项是在中央内部采取的加强皇权的措施,D项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采取的措施。5.(2014·重庆·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内阁不是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能任免官员以及直接管理地方事务,故排除A、C、D三项;内阁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与唐朝宰相相同,故选B项。6.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 )
A.明朝早期 B.明朝末期
C.清朝早期 D.清朝末期
【答案】 C
【解析】 军机处是清朝早期雍正帝设立的。